APP下载

流通业对城镇化扶贫效应的释放作用

2019-05-24高鸿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鸿燕

内容摘要:文章研究并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对城镇化扶贫效应的释放作用。结果表明,城镇化背景下流通产业拥有一定的扶贫作用,且与城镇化扶贫产生了协同效应。由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中西部地区应重视流通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扶贫作用,深度拓展农产品、农加工产品的零售营销、旅游营销和网络销售等销路;第二,完善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持续加大对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第三,中西部区域流通产业应均衡发展;第四,充分发挥流通扶贫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流通扶贫   新型城镇化   中西部流通

引言及文献综述

商贸流通业衔接了社会生产与最终消费,是维持劳动价值交换的支柱产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引导生产的有利途径,是劳动人口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交换价值的重要扶贫手段(范炳絮,2017)。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成本的降低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活力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为该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居民贫富差距。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实践证明了流通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推进作用,这也是当今现代流通扶贫的关键时刻。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进流通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发挥扶贫效应(谢天成,施祖麟,2016)。近年来,我国开始全面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新型城镇化将通过位置效应和经济发展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位置效应的作用机制较易理解,因为城镇化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使农村劳动人口在城市进行非農活动生产,这改善了农村劳动人口过剩的问题,并使农村劳动力取得了更高收入,进而实现了农村人口扶贫(赵秀兰,2017)。其次,新型城镇化也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带动城镇经济对农村经济形成正向溢出效应。如新型城镇化将城镇先进的人力资本、关键知识和生产技术转移到农村,从资本、人力、制度等多方面促进产业现代化,发挥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创收能力。从流通层面上看,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流通不平衡,有利于流通扶贫效应的发挥。

理论背景

第一,流通业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业决定了消费市场的信号能否准确传递到生产部门,其通过引致供给与需求市场出清来达到供需平衡,从而致使城乡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潜力释放,尤其是信息化程度不足的广大城镇化初期的地区。因此,地区流通业的发展能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也能为当地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消费产品,这满足了当地市场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消费需求,为供给侧改革实现城乡经济增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起到流通扶贫的效果。进一步来说,以往的家庭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农村家庭中有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水平往往高于无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这主要是由于外出务工后的农村家庭其收入得到了提高,从而明显减少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相关研究得出,该结论在多种贫困准下都成立。

第二,流通业行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就业来减少贫困。一方面,流通业的扩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由于流通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并且其对劳动者素质和的技能要求较低,故这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增长,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流通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会形成行业细分,如流通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物流运输、快递业、仓储业、电子商务产业等,故流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度细分,并通过这种产业链横向与纵向效应提高了产业结构的就业能力,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第三,流通规模对农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由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存在特殊性,其需要的特定贮藏手段,但一般而言自营物流其专业性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特殊贮藏对其运输成本负担过大,从而致使其在农产品运输中会产生较大耗损。而专业的流通企业通过冷链运输模式对接农产品,尤其是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在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销售的稳定性,优化了农产品产业链后端销售服务功能,从而提高了农户收入,增加了农村当地创收方式的多样性。

本文借鉴杨水根和王露(2017、2018)提出的流通产业扶贫模型假说,提出“流通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增长—扶贫”的空间溢出效应,该模型认为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会通过跨地区消费以及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或模仿等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居民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增长,进而减少周边地区的贫困人口。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积极影响贫困人口收入增长;

研究假设2:流通产业发展能积极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扶贫作用;

研究假设3::流通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扶贫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假设4:研究假设2内流通产业的扶贫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研究方法

(一)模型设定

首先,本文借助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基础模型,建立以下基础性的影响模型:

lnPit = αit + βlnYit + γX + εit

其中,i代表了地区i,j代表了年份t,Pit代表了地区i在年份t的贫困状况。本文按照以往的研究管理,借助地区全人口收入分布中最低收入的20%人群的平均收入来测量;而Yit代表了地区i在年份t的流通产业生产总值;而X代表了其他和地区贫困有关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选择的变量与定义如表1所示。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重点考察的地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优先得到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规模、营商环境、政策扶持力度、法制程度都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存在大量的贫困山区与留守家庭。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西部地区包括了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宁夏、西藏和新疆,中部地区包括了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本文的数据采用我国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研究

本文借助Stata 12.0来分析。首先本文借助豪斯曼检验来对比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若豪斯曼检验拒绝了原假设,则说明更适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豪斯曼检验结果得出,检验结果为-40.485,P值为0.0000,故采用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更合适。表2为中西部地区全样本下扶贫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假设1在统计学上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估计系数为5.128,代表了城镇化每上升1个百分点,最低收入的20%人群的平均收入提高5.128%;城镇化的扶贫效应受到了流通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调节效应系数为1.287,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一个地区流通产业的规模越大,城镇化的扶贫效果越好,符合本文的研究假设2。流通产业能与城镇化共同促进经济活力及产业分工,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这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作用于贫困人口减少。模型调整R2达到了0.884,说明模型的拟合结果良好,能解释最低收入的20%人群的平均收入的88.4%。综上所述,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融合对低收入群体收入起到协同推进作用,为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渠道。

流通产业对城镇化的扶贫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存在潜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因为流通业存在明显的空间规模经济,区域流通发展能加大地区之间的跨省贸易,经济圈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产业集群,发挥了交通干线、机场群、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作用,提高了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空间计量估计法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而分析流通产业对城镇化的扶贫效应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矩阵采用的是地理相邻矩阵。本文建立城镇化、流通业与贫困空间计量模型,W代表了空间地理相关矩阵,Pit`代表了邻边地区的最低收入20%人群的平均收入,Yit`代表了邻边地区的流通产业规模。

lnPit=αit+βlnYit+γX+WlnPit`+WlnYit`+εit

因此,进一步分析表2内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结果。由表2的空间计量模型(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可知,先前研究假设1和研究假设2所代表的回归系数符号都与固定效应模型一致,城镇化对最低收入的20%人群的平均收入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样流通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调节效应。W×P的影响系数达到了0.199,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邻边省份最低收入20%人群的平均收入具有关联性,这与现实情况较为一致,居民收入水平呈现了明显的地域分布,属于同一经济区的省域居民收入往往较为接近。更重要的是,邻边省域的流通业规模将对本省域的最低收入20%人群的平均收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一定程度说明经济区的流通协同发展有利于缩小经济区内居民收入差距。最后,R2相比之前模型提高了0.022,为0.906,证明流通产业对城镇化扶贫的空间溢出效应能提高被解释变量的预测能力,预测力达到了90.6%。由此验证了假设3。

(四)地区分组分析

本文将样本细分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两个样本组,借助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比较估计系数可以得出,首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扶贫效应(4.136)的估计系数高于西部地区(3.127),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效果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可能是因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其产业现代化程度较西部地区更高,故有更利于贫困人口的创收。其次,流通产业对城镇化的扶贫效应也存在区域差异,同样中部地区的流通(1.021)扶贫效果优于西部地区(0.662),这是因为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与东部地区更快接轨,创新扩散速度相比西部地区更快,其率先完成了流通业现代化转型,由此降低了中部流通成本。综上所述,假设4得到了验证。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首先,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扶贫效应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这说明城镇化与流通业对扶贫起到了协同效应;其次,流通产业发展对扶贫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正外部性,也就是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周边省域的贫困人口收入;最后,流通产业对城镇化扶贫效应的积极调节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的调节效应高于西部地区,这是因为中部地区更好地吸收与分享了东部经济的发展成果。

因此,随着我国开始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不仅应当依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观念,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收来源与收入能力,尤其是流通业的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的精准扶贫。由此看出,我国对中西部农村应当大力鼓励农村流通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人口从事流通业。从直接效应来看,流通业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村居民流通就业岗位,还能间接助力农业发展潜力挖掘,农村流通业借助专业化的批發采购、物流运输、信息流等模式能方便农产品连接到消费市场,农民可以根据流通业信号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提高并稳定农民收入,间接起到减少贫困的作用。为此,地区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流通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营商环境,规范农村流通市场秩序,并应当加快引入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信息流通模式,让农村经济迅速与城镇经济接轨,提高农村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流动性,这对于农村扶贫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政策建议

由此,本文具体提出四条政策建议:

第一,中西部地区应当重视流通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扶贫作用,推进中西部流通体制改革,将流通业纳入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建设中,让流通产业消化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并引导流通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拓展农产品、农加工产品的零售营销、旅游营销和网络销售等。

第二,积极完善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首要便是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东中西部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以及城乡公路建设,为城乡流通一体化与区域流通一体化奠定基础,改善流通效率。另外,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流通”模式,比如餐饮零售O2O、众包物流、电商物流等流通中间平台,我国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流通”模式便是利用闲置的人力与物力来提供流通服务,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流通就业岗位。

第三,实现中西部区域流通产业均衡发展。首要便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步伐,相比中部地区更应当重视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地区产业在我国商品产业链地位,整合西部省域之间、城市内部、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的流通产业发展体系,减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流通制度、流通规模与流通现代化的差距,积极探索“互联网+流通+产业基地+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标准化流通扶贫机制。

第四,充分发挥流通扶贫的空间溢出效应。令中西部发达城市的流通产业引领和辐射周边城乡与省域,带动区域流通产业的相辅相成发展,减少流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只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通过鼓励发达地区的流通业渠道下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来进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通过流通强省带动流通弱省,实现我国从“流通大国”到“流通强国”的转变,并让欠发达地区居民也能分享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水根,王露.流通产业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2)

2.杨水根,王露.城镇化促进流通产业经济效应释放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3.范炳絮.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9)

4.谢天成,施祖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5.赵秀兰.“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主要内容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7(8)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