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体系转型升级探讨
2019-05-23邢静怡
邢静怡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的资助体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由国外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成本分担、人性化、精准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等是资助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根据教育的普遍主义特征,我国资助体系要在借鉴其他国家资助体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资助体系。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学生资助体系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资助体系;比较;转型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9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8-0-03
0 引 言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资助对象、资助执行主体、资助政策目標的变化,我国的资助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校既要进行创新性探索,也要借鉴国外成熟资助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转型升级。
1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需要不断对资助体系进行动态评价,不断发现问题,逐步升级改进。本文借鉴余秀兰提出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分析框架构建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找出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余秀兰认为,可以从4个维度分析资助体系,即资助对象、资助内容、资助方式、资助理念或价值观。本文将其中的“资助理念或价值观”维度进一步发展为“资助目标”维度,居于中心地位,对其他3个维度起引导作用;其他3个维度是实现资助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因此,资助目标既是评价内容之一,也是评价的终极标准。
1.1 资助目标不清晰,忽视绩效评估和考评
我国的资助目标不断调整,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目标的达成效果,资助绩效难以量化评价。人们往往通过资助对象完成学业的状况来评价资助绩效,如毕业率、升学率、在校学习条件改善程度、就业率等。这些评价方法是都是直观的、描述性的,其评价功能的科学性、客观性受到质疑。此外,我国没有建立根据绩效评价进行资助政策调整的机制,对各级资助管理机构的工作考评也缺乏科学标准和有效方法。考评标准常常以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为准;考评方法简单地以工作报告、典型资助对象调查等为主,不利于实现资助目标。
1.2 资助对象的认定不够精准,缺乏操作规范
贫困大学生认定的标准、程序、复核、撤销等环节的制度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具有实操意义的科学认定方法。目前,贫困生的认定以生源地政府机构认定等第三方证明为主要依据,参考资助对象自身的陈述,最终以同学民主评议方式的评定来认定。这种评定制度容易出现学生评选产生贫困生的奇葩现象,造成资助资源与实际资助需求脱节。我国资助目标多元化特征也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此外,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不仅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保证助困资金的充足性与激励导向目标的协调,还要顾及资助绩效与覆盖面之间的统一,导致贫困生认定标准多元化,不同认定标准之间难以协调,甚至互相矛盾。
1.3 资助方式不完善,缺乏精细化和人性化
在我国目前的资助体系中,基本的资助方式有助学金、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总体来看,这些资助方式面临的共性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来源不稳定,结构有待于优化。此外,一些资助方式的制度和机制不够稳定和完善,其资助金额、资助程序等比较随意,或存在各种问题,如助学贷款限额低于某些专业的学费标准,只有学费贷款而没有生活费用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少且与学生所学专业难以对接;对非经济方式的资助工作不够重视,等等。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现有资助体系建设时间较短,一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缺陷,资助体系需要完善。其次,资助体系建设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资助内容、资助方式不能充分满足受助对象的需要。最后,资助政策执行实践与资助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解决以上问题的出路在于继续发展和完善资助体系,对现有资助体系进行转型升级。其中,借鉴其他国家资助体系发展阶段性演化的实践经验,是推动我国资助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主要发达国家资助体系概述
由于各国国情和资助目标的差异,各国政府实行了多种多样的资助体系。总体来看,英国、日本、美国三国的资助体系最具有代表性。
2.1 英国资助体系的内容
英国的资助体系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过程,在资助体系演化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英国早期的资助体系是以福利国家为基本理念,学生可以获得政府“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的资助,还可在交通、住房、税收等方面获得优惠。其中,高等教育的成本基本上由政府负担,这种模式曾经在前苏联、澳大利亚以及很多原来英国的殖民地地区被采用。从1990年开始,由于政府难以继续负担巨额的教育支出,英国开始实行“收学费+贷款”的制度,不再对学生进行补助,且学生毕业之后年收入高于15 000英镑后开始还贷,到25年后或50岁后仍未还清的贷款一律免除。后来,英国对低收入的全日制本科生又实行生活补助政策。
2.2 日本资助体系的内容
日本的资助体系是“收费+贷学金”模式。日本学者森天重次郎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由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给予贫困大学生贷款,使他们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国家。日本助学贷款分为有息和无息两种。无息贷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息贷款年利率只有3%。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贷款归还率较高,总体达到95%以上,居世界首位。此外,日本还有少量的学费减免(国立大学学费收入的10%以内)和勤工俭学。
2.3 美国资助体系的内容
美国实行的是混合资助模式,是最先探索并应用这种资助模式的国家,后来该模式迅速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借鉴。这种混合资助的模式设立几种不同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资金来源多渠道,资助项目多元化,主要包括由政府发放,学生不用偿还的助学金;由政府直接发放的贷款、政府担保贷款、家长贷款等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学生校园工读。为提高管理水平,美国实施了“资助包”的措施,将所有的资助项目打包管理,通过一整套评审办法确定每个学生的受资助金额和资助结构,提高资助评审办法的合理性,避免重复申请重复获得。
由上可见,各国的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从各国资助体系演化过程可以窥探其基本的发展趋势。首先,成本分担是大趋势。成本分担逐渐成为当代资助体系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激励与救助相结合的公共政策设计理念,既促进了教育公平,又发挥了激励效应。比如英国资助体系的演变,彰显了资助体系成本分担的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其次,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公平是各国资助体系建设的初衷,在完善各国资助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彰显人性化的特点。比如英国实行对还款困难毕业生的免除贷款清还义务的政策;日本对从事教育毕业生的贷款实行工作一年内减免利息,连续工作5年免还全部贷款,對于提前还贷给予适当的折扣。再次,资助体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是发展方向。由简单的单一模式向多样化、多元化资助体系发展是各国资助体系演变的共同特征。各国逐步推出丰富多样的资助内容和资助方式,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最后,精准对接的发展趋势。针对大学生的差异化资助需求设计多层次、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实现资助体系与大学生的精准对接。比如,美国的“资助包”制度是这方面的典型。总的来看,各国的资助体系正在由重视救助功能和扩大覆盖面逐步转向重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育人效果,对我国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不同资助体系的比较
3.1 理论基础的比较
比较研究是挖掘、甄别借鉴意义的重要手段,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是资助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内容。解释主义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之一。在解释主义的视野中,研究是指对社会建构做出解释,对社会构建的影响因素做出定性分析。根据解释主义的基本思路来分析引起不同资助体系差异的因素,进而探索这些因素在我国资助体系中的作用,为我国资助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3.2 不同资助体系的比较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是资助体系形成的基础。英国早期的资助体系和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资助体系都实行“免费+助学金”的基本模式,其原因在于经济不发达(或落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规模较小。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得以推广的基本经济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资助对象的界定是资助方式和资助规模的基本依据。资助对象的规模扩大迫使一些国家改变资助内容和资助模式;资助对象构成复杂化,促使资助方式向精准化发展。例如,美国的“资助包”。第二,资助执行主体是影响资助体系运行效率的重大因素。例如,日本助学贷款归还率高主要得益于日本建立了独立于政府和银行之外的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资助政策目标是资助体系设计和运行的依据,是资助体系建设的核心。日本与英美的差异即是由不同的资助政策目标决定的。日本是以成本分担为政策目标的依据,在其资助体系中学生负担比例比较高;英国在早期以福利国家理念为指导,其资助体系的设计是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教育成本支出;美国更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政策目标是通过多渠道资助实现扩大覆盖面,因而其资助体系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我国的资助体系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以“资助育人”为政策目标。基于此,政府应不断提高资助力度,适当扩大覆盖面,丰富资助内容,发展多种资助方式。
4 借鉴功能的理论诠释
通过比较分析各国的资助体系,能够为我国的资助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应共同遵循教育活动的共同规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环境条件与其他国家有相同或近似的一面,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一,市场经济是高等教育依存的经济体制环境。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遵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第二,政策目标有相似的方面。通过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人才培养,这是各国资助体系共通的政策诉求。第三,各国政府是资助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承担主体。第四,面临相同的问题。由于资助对象的规模和构成,各国在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等方面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资助体系在运行中需要考虑资助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第五,英、美、日等国资助政策实行时间长,经验教训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在遇到一些资助问题时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与欧美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具有特色,在国土幅员、民族构成等方面也具有独特性。因此,我国资助体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5 推动我国资助体系转型升级的对策
5.1 资助体系精细化
大力推动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资源与资助对象之间的精准对接。引入现代评估方法,探索科学的资助对象认定方法和资助额度评定制度。细化制度建设,严格资助对象认定、公示、撤销制度。建设精细化的资助工作流程,制定资助工作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建立制度化的资助对象状况反馈、家访制度。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和规范机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资助体系。
5.2 多元化价值目标导向
坚持资助育人的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资助工作目标体系。以精细化为基础,以资助育人为准则,针对不同的资助对象制定差异化、多元化的资助目标体系。对于不同资助对象采取不同的资助组合:特别贫困的适合以助学金为主,以助困为资助目标;有还款能力的适合以贷款为主,以成本分担为资助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则以奖学金为主,以激励和效率为资助目标。
5.3 经济资助与非经济资助并重
以资助育人为根本,从资助对象人才成长需求出发,在资助内容上重视非经济资助,引导资助对象全面发展。及时将工作重点由覆盖保障转向教育发展上来,将非经济资助工作列入资助工作的日常工作议程。建立专业非经济资助机构,设立专门非经济资助项目,将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扶助纳入资助工作体系。
5.4 资助方式多元化
建设和完善政府为主、多元分担的资金来源渠道。适当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投入,监督地方财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大社会资金来源的开拓力度,吸引企业捐助、委托培养。尝试引入独立的银行贷款管理机构,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助学贷款的使用效率,提高偿还率。适当扩大助学贷款及其利息的减免范围和额度。
5.5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尝试资助管理机构专业化建设。适当扩大资助工作队伍,为资助体系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完善资助工作机构建设,建立职责和权力明晰的工作主体。完善资助工作评价制度,从资金效率、工作效率、资助社会效果、社会满意度等多方面评估资助工作绩效,逐步推行资助工作主体考核问责制度。建立科学的资助效果评价方法,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适时监控资助各个环节,根据评价结论调整和完善资助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余秀兰.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2]周钧.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1(2).
[3]徐勇,杨华.试论社会构建主义、解释主义和定性研究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阎光才.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