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路径
2019-05-21杜红娟
杜红娟
【关键词】 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94—01
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因素进行教学。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情感体验是增强体育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爱上体育课。
(二)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融洽的“朋友型”“双边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三)互助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如在体操项目中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往往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调整形式,采用不同的竞赛方法,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感到快乐。
(五)鼓励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讽刺、挖苦。对于体育学困生的微小进步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六)示范法。对于一些技术类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遇到这种情况,可让学生做正面示范。当他们能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就能很快消除心理顾虑,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七)事例引用法。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有关培养勇气的事例,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学生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运用积极有效的事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路径
(一)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练习遭到别的学生的嘲笑,因此不愿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師应让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个正常人,在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运用积极有效的事例法,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评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推动自我意识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可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让时赛”“让距离”“等级赛”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拼搏的决心和信心。
(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