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评

2019-05-21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入学职称岗位

让首席教师成为扎根乡村的教育家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地区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2019年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四省先行试点。

设立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的目的,是引导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学校,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中西部乡村教育质量。设立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要求首席教师必须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这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学校留不住高级职称教师的问题。而对于首席教师们来说,也要意识到,首席岗位并不是高于其他教师一等的岗位,也不仅是一种荣誉、头衔,更是一种职责,首席教师们只有尽力履职,才能让这一岗位制度切实发挥作用。(熊丙奇)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近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共青团须以服务、凝聚、培养青年人才为切入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

这个《意见》有利于将青年人的朝气注入农村,通过开展百姓宣讲、培育主流价值、规划美丽乡村、送文明下乡等活动,实现乡村文化从被激活到复兴再到振兴的时代跨越,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常进锋)

做好随迁子女上学需深化部门协同

日前,《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发布。其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是重点任务之一,它要求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优化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国家修订相关法律,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流动儿童少年更好地、完整地接受基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完整基础教育阶段的、面向随迁子女异地入学和升学的教育政策体系,为整体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路径遵循。但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质和量都还有提升空间,要真正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在教育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条件下,还需进一步加大部门协同力度,破解开放过程中的难题,让随迁子女能够“好上学”“上好学”。(周秀平)

搭建教師职称评审立交桥

如今,评职称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老牌”学校职称评审成了中青年教师发展的一大难点。

具备更高一级职称评审资格,满足所有职称评审的要件,只是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的现象在许多中小学校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职称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所致。纵观各地评审条件,正高级教师评选“名额少,要求高,难度大”是共同特征。在这样的要求下,对于大部分教师甚至优秀教师而言,评上正高级职称的难度非常大。笔者建议,在正高级教师评选中采取双轨制:符合评选条件的教师,可直接申报,参加评选;对于达不到评审条件的高级教师,采取等级资深教师制度,可搭建评选立交桥。

(谌 涛)

中考体测份量重了,校内体育也要跟上

近期,全国各地的中考生陆续迎来体育测试。经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更有效率”地拿高分,给孩子报体育课外班,甚至不惜重金请一对一私教。

不难发现,家长让孩子上课外体育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内体育资源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跟上形势发展,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达到办学标准,配齐体育教师,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突破一些障碍,如:一些学校虽然软硬件条件齐备,但却担心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受伤,不敢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运动。对此,必须明确建立健全伤害事故的认定机制,免去教师和学校的后顾之忧。(杨三喜)

教育扶贫要重长效治根本

围绕教育扶贫,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教育扶贫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但也应看到,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教育扶贫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对教育扶贫工作能否持续发力,将直接影响教育脱贫攻坚的最终效果。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需要妥善处理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与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当下,确保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还要放眼长远,确保教育帮扶工作可持续。教育扶贫要持续发力,既要下大气力巩固教育扶贫的既得成果,更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留得住、学得好,这是对失学辍学问题的源头治理;要通过职业教育真正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还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

(孟久儿)

少儿读物焉能粗制滥造

时下,市场上不少少儿读物粗制滥造,这样的读物不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语言水平和审美能力。

孩子读书,当然愿意读阅读障碍少的书。作为出版者,应该出版适合孩子语言个性特点、符合中国语言审美的图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越读越爱读,才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好地提高审美素养。因此,出版面向少儿的读物,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莫让儿童读物成有害或不合格读物,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让少儿读物真正成为对少年儿童有益的精神食粮。

(杜学峰)

我国小学实行弹性入学难在哪里

近年来,实行“弹性入学”呼声渐高。

很多发达国家实行的是5~7岁弹性入学制度,即家长可在此年龄段自由选择入学时间。我国社会舆论也认可这一方式,毕竟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实行“弹性入学”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一前提就是家长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能盲目追求孩子早上学、早成才。从当前情况看,在我国这一前提条件并不具备。我国社会存在比较严重的超前教育问题,除了幼儿园小学化之外,还有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超前教育,如果实行5~7岁入学,很可能的结果是孩子的整体入学时间都提前。此外,我国今年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国家和社会都不再像人才短缺时代那么强调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而是要出好人才,这也要求家长改变育儿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个体更完善,因此,需要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蒋 理)

对贩卖教育焦虑的自媒体早该严管

网络空间,各种贩卖教育焦虑的自媒体层出不穷。煞有介事,信誓旦旦,言之凿凿,但事后证明是虚假消息,是无良自媒体对相关政策的歪曲解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那些活跃在所谓教育自媒体中的鸡血文章,大多强调两个“家”,一是“别人家的孩子”,二是“伪专家”。对此,家长们应擦亮眼睛,多一些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自媒体运营者必须担起社会责任,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坚守价值底线。有关部门可通过综合治理,让贩卖教育焦虑的自媒体焦虑起来、恐慌起来,真正遵纪守法,刻不容缓。毕竟,若不正本清源,消除乱象,最被坑的就是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发展也贻害甚巨。(王石川)

慕课:加速实现 “课堂革命”

慕课正在从社会传统意识中的“视频公开课”转向一种可以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料,引领了“书本升级”,实现了“课堂革命”。

慕课借助数以百万计的学习单元和数以十亿计的学习行为数据,能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发现最适合特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将应用传统课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向为更为科学的“个性化滴灌”,这是千百年来对于教育最为重要的创新变革。慕课正衍变为推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共享和流动的重要手段,为全国更多学习者提供“亿人亿面”的精神食粮。未来,基于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将加速实现“书本升级”和“课堂革命”。(于世洁)

猜你喜欢

入学职称岗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入学面试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入学第一天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