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位学生的人生都出彩

2019-05-21闫锁田

甘肃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清水县保学全县

闫锁田

2017年以来,清水县把开展“两走访一确保”行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了政府、社会、家庭、村组和学校齐抓共管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取得了“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建立机制 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清水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总人口33.03万人中就有贫困人口9.553万人,因产业结构单一,且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多从事苦力型务工。收入越低,农民对教育越不重视,一部分家长把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孩子打发外出打工,形成了越穷越不爱读书的恶性循环,“控辍保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县上以开展“两走访一确保”行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学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县教育局组织学校和教师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确保全县中小学无一名辍学学生),实行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村委会主任)、家长“六长负责制”,建立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为一条线,县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为一条线的“双线三级”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县教育局实行局领导班子包片、机关干部包乡镇,学校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老师包学生制度,并将初中三年巩固率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了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全县各学校建立了辍学学生报告和动员复学制度,并配合乡镇政府、村委会共同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对经多次说服教育仍不返校的学生,由乡镇政府向辍学学生家长发出《限期入学通知书》,要求家长依法督促辍学学生限期返校。与此同时,清水县把每年2月和8月确定为“控辍保学宣传月”,县电视台和各乡镇、学校和行政村通过标语、板报、宣传栏、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合施策 学校工作全面开花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辍学,学校紧抓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各种喜庆节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吃爱心饭,聊家常,举办感恩主题教育等活动,消除学生厌学情绪。

清水县草川铺中学八年级班学生段华(化名)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整日郁郁寡欢,后又做了大手术,面临辍学,作为班主任的杨军红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把他叫到宿舍谈心,不断地在课堂上鼓励他、表扬他,为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杨老师多次登门家访,家长被他的一片真心感动,答应一定支持孩子好好读书,看到段华又能在教室安心读书了,杨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

山门镇位于清水县东部,属陇山西南麓高寒阴湿的林缘地带,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单纯靠农业收入很难养家糊口。因此,本地的青壮年劳力基本上全部常年外出务工,山门中学217名学生的父母亲中大约有80%的人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上学缺少监护,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很容易產生辍学念头,加之许多学生看到打工族返乡归来时手头有钱,穿着时尚,出手阔绰,打工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学生容易萌发弃学打工的念头,控辍保学工作难度大。

山门镇中学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发挥特长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018年夏天,天水市关工委为山门镇中学修建了春苗开心农场,校门口的两亩二分地,两个塑料大棚,耕种季节,学生自己挖地,自己修田垄。一个年级划分一块管理区,七年级种卷心菜,八年级种菠菜,九年级种萝卜。丰收之时,在学校“春苗营养厨房”的餐桌上,住校生们吃到了自己亲手种的天然绿色蔬菜,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乐园。

有些劝返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反反复复。如何让劝返复学的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又成为摆在校长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山门镇中学八年级的燕子(化名)是一名身份特殊的学生,叔叔是她的养父。当她得知自己身世后,心中亲情失衡,辍学在家。其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上门劝返均未果,校长南旗峰带领班主任来到了燕子家。那天,燕子正在切西红柿准备做饭。南旗峰说:“我们今天是来你家吃饭的,一定要尝尝你的手艺。”吃完饭后,老师们热情表扬她的厨艺及她的乖巧懂事。燕子在欣喜中突然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其实还有这么多人欣赏她、关爱她。于是她带着期盼和希望,又重新回到了校园。

山门镇中学共有学生217人,其中住校生168人,教师和学生共用一个餐厅,一日三餐,老师都和学生一起用餐,每天十点下晚自习后,教师去住校生宿舍查看,住校生在学校饭食无忧,住的安全,学习娱乐相结合,家长们都很放心地外出打工。甚至有家住学校附近的学生也非常羡慕住校生活,家长曾再三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住校。

送教上门 关爱残疾儿童

清水县把关爱残疾儿童作为“两走访一确保”工作中的另一重点。为保障全县残疾儿童顺利入学,县教育局对全县残疾少年儿童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原则,为无法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不断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家住清水县红堡镇安坪村12岁的安悦(化名)重度残疾,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一直没有学走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面对这种情况,红堡镇中心小学领导和教师不言放弃,有针对性地为安悦制定了“送教上门”方案和教育计划,坚持开展每周至少一次的“送教上门”活动。送教的教师只能牺牲休息时间、放弃周末,每天都是连轴转,从最简单的常识教起,运用游戏形式,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情绪,手把手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直到孩子能较熟练地掌握。安悦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老师送教上门让家人喜出望外。“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们,你们才像娃娃的亲生父母。” 安悦的妈妈抹着眼泪说。

据清水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选派174名教师上门送教,使87名残疾儿童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做到了应送尽送。

爱心资助 圆孩子上学梦

一部分学生家庭困难,存在因贫失学的风险,该县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贫困及致贫原因的同时,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开展爱心资助活动。

永清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何磊(化名)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孩子思想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有了下降。

今年新学期开始,学校领导班子商议帮扶办法,学区校长魏贵增带头捐款2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校教师共捐款4000元,并送去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确定他大伯、二伯为临时监护人,分段监督并接送孩子上学,使该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两走访一确保”活动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联系清水县“一对一”献爱心贫困儿童资助协会,对走访中发现的贫困儿童进行救助,让社会救助作为教育扶贫的有益补充。通过“协会”全体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许多贫困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考上大学。

秦亭镇刘峡村的王丽、王强(化名)姐弟俩,亲人的不幸离世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弟弟基本不与外人交流,姐姐对上学产生了动摇。与爱心人士张晓东结对后,從修房子、盘炕、安装玻璃、打吊顶、刷油漆、铺地砖,到日常用品的随时补给,还给孩子在心理上进行辅导和教育,在她们一家人的亲切关怀下,姐姐的学习明显好转,取得了全班第一全级第二名的好成绩,弟弟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王圆圆在感谢信中写到:“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出我心里的感谢之情。谢谢你们能够在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向我伸出援助之手,你们的关爱和善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据了解,清水县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心资助体系,确保了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安心在校学习,2018年全县中小学有357名学生得到爱心资助,有106名学生得到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的资助,一直保证孩子完成高中及大学教育。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辍学现象发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了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6.29%。

县教育局局长贠少灵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在控辍保学工作方面继续发力,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同时通过推进15所贫困村小规模学校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好9所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尽快补齐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短板,做细做实学生资助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教育脱贫的目标。”

猜你喜欢

清水县保学全县
小小绿茵场,放飞学子梦——甘肃省清水县第三中学校园足球侧记
希望
清水县白沙乡肉羊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