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作为哲学范畴的真理概念
2019-05-21张番红
张番红
【关键词】 真理;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实践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8—0086—02
1963年,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这段自问自答中,毛泽东以简明晓畅的文字提出了什么是真理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两个重要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真理概念是认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教师要通过这个知识点的讲授,引领学生自觉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反对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倾向,使其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和根本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真理观的理论渊源与讲授策略
1. 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代表性论点。第一,符合论的真理观。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的一致。第二,融贯论的真理观。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能够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的命题体系就是真理。第三,冗余论的真理观。以兰姆赛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真理就是断定一陈述为真完全等价于断定该陈述本身。第四,约定论的真理观。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真理就是事先约定了同意、接受或赞成该观点的陈述。第五,社会构造论的真理观。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而附着历史和文化特质。第六,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以詹姆士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工具主义维度认为,能带来具体利益或者满意效果就是真理。
以上思想家们关于真理的阐释和表述,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都不能揭示真理的科学本质,所以称之为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2. 真理观的教学模式策略选择。教学模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具象化教学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逻辑。东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学模式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长期致力于探求“学而知之”的教学模式,而《中庸》则将教学活动归结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五大要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探讨现代教学论的经典著作。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教学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教学论诞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关于真理观的教学模式选择策略。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立德樹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继经历了从“1985方案”到“1998方案”再到“2005方案”等三次大的课程改革。新时代,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撷取生动鲜活的事例,灵活搭配诸如实践型、启发型、讨论型、专题型、互动型、立体型、问题链型等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教学吸引力,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科学规定性
1. 真理的内涵界定。人类的认识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真理,并用以指导实践,服务于人类福祉。
第一,真理的意蕴。《现代汉语词典》中真理的释义指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主体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而道理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或情理。真理是永恒的,道理是相对的。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最纯真的道理。
第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坚持从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上揭示真理范畴的科学本质,并指出主体、中介和客体构成了实践结构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实践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等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实践彰显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归宿。
2. 真理的本质属性。
第一,真理的客观性属性。真理蕴含着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是一元的、具体的,也是无阶级性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来看,真理作为主观表征的思想形式,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主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实现思维与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从真理的检验标准来看,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什么天才人物的决断,从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实践检验的结果,体现为真理检验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从真理形式的主观性来看,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这就指出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或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属性。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可见,真理的绝对性体现为正确认识的确定性和无条件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从内容上来看,任何真理都蕴含着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如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平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从人类认识的本性和能力上来看,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真理的相对性属性。真理的相对性体现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近似性、条件性和有限性。从认识的广度来看,真理性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局部的正确认识。如勾股定理当且仅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认识的深度来看,真理性认识只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和层次的有限的、局部性和近似正确的反映,具有相对性,只是相对真理。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可见,真理的本质属性表明,真理的内容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呈现为发展的状态,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真理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1.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是主体借助于中介对于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错误表达或虚幻反映,二者截然不同。当然,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具有统一性。列宁认为,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可见,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牢固树立为真理而奋斗终生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根本的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指依据什么尺子来判定或衡量真理性认识的正確与否。对此,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或理论。第一,以圣人或权威意见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学者认为,诸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等圣贤的权威意见是判断真理的唯一准绳。第二,以多数人意见或感觉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集体知觉是实在性地验证真理的根本依据。第三,以实际效用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用主义的有用观就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
以上观点或思想都只是在思维或意识领域内绕圈子,以主观臆想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样就容易混淆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见,无论是从真理的本质来看,还是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和根本的标准,逻辑证明只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简而言之,凡是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以及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
3. 反对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等错误观点。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演绎的中国奇迹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积累,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的重塑,这得益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须继续秉持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真理观,反对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等错误认识。同时,要着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促进真理性认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取得决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