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思考
2019-05-21任翎黄武林
任翎 黄武林
摘 要: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发挥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优势,对做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跨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学习方式,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媒介,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也面临网络环境对其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一、 高校二级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当前,二级心理辅导站的主要职责是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开展各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的把控,并能够及时发现和初步处理心理危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一方面应当努力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二级辅导站要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二级心理辅导站除了要求配备独立空间,还要有专门的布置;如装饰品、沙发、茶几等等,而当前受客观條件的限制,目前二级辅导站的活动场地并未完全达到要求,当学生寻求二级心理辅导站帮助时,无法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因此二级辅导站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
(二)
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人员大多由辅导员、辅导站干事、心理委员、寝室长组成。二级辅导站建立宗旨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困惑,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差异。同时辅导站干事、心理委员、寝室长作为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主要工作是宣传、倾听和观察,因此更多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同学信息的收集。在培训方面,对于二级辅导站人员主要以短期集中培训、内部培训为主,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因此在心理健康专业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创新路径
(一) 创新宣传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开通心理工作QQ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定期为学生推送心理相关知识,包括知识的普及、心理误区的分析、心理健康设施、时间管理的方法、心理条件的方法等内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微信、微博、QQ等新型交流软件的优势特点,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促进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
(二) 打造线上平台、开创“互联网+”心理服务
当代大学生喜欢网络社交,遇到问题喜欢通过网络来寻求帮助,针对这些鲜明的时代特性,打造线上平台、开创“互联网+”心理服务,尝试建立“树洞信箱”为学生搭建线上的倾诉平台,让学生心事有人听、困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建立“心语微平台”,开辟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获取渠道,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
(三) 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危机管理的初步排查
二级辅导站人员作为与学生走的最近的群体,他们与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能随时随地、及时地、形式多样地了解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心理动态。辅导站人员充分利用和发挥微信、微博、QQ等新型交流软件的优势特点,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够及时发现和初步处理心理危机。
(四) 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二级辅导站人员培养
传统的辅导站人员培训更多的是通过课程和集中讲座的形式,而在“互联网+”形势下,打破了传统培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合理利用网上先进的资源,开展网上课程和培训,进行线上工作研讨,网络视频工作会议等,对二级辅导站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提升辅导站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更好地服务广大同学。
四、 结语
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二级辅导站建设,让二级辅导站的作用深入学生群体,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利梅.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初步探析——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晴天咨询室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4).
[2]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5-146.
[3]李小霞,付洋.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路径探讨[J].科教导刊,2018(17):6.
作者简介:
任翎,助教,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武林,助教,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