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质疑、发展对话”策略分析
2019-05-21陈枫芸
摘 要: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向文本提出问题,阅读前的“导引性提问”,阅读中的“查异质疑”“矛盾处质疑”“细节处质疑”,阅读后的“评价性质疑”,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质疑策略,对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意义重大。
关键词:阅读;质疑;培养学生
阅读是读者自愿、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向文本提出问题,在文本中找出答案并评估这些答案的过程。几乎所有论述阅读和阅读方法的书籍、文章都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阅读心理学认为,“提出的问题”有指引眼睛去看合适的地方并看出应该看到的东西来的效用。由于急于解决“问题”,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语言文字的选择性理解效率将大大加快,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提问”的策略,去发现作者留给的思考空间,再循着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与文本对话,寻求作者的解答,学习自主地、有价值地阅读。
一、 导引性提问
导引性提问的主要是一些框架性的问题,一般是在初读文本前,根据文本的体裁,结合题目提出来的。在它的“导引”下,学生阅读文本,检索重要信息,整合这些关键信息,体悟文字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初步理解文本。
如《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五W”模式提导引性问题:
(1)When?——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2)Who?——主人公是谁?你怎么评价他?
(3)What?——写了几个小故事?
(4)Why?——将相不和与和的原因?
(5)Which——哪些描写让你对主人公有深刻的印象?
又如阅读散文,主要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所以教学散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导引性问题:作者和我们分享了什么人(事、物)?他是带着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在写这篇文章的?文中哪些语句比较有意味,值得细细品读?
而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根据说明文的体式特征,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提问:作者介绍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分别用了哪些方法介绍,这样介绍好不好?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进行阅读学习活动,并逐渐从在老师引导下提问,慢慢过渡到能根据不同的文体,自己自主提问,在问题导引下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这一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
二、 查異质疑
查异质疑是读书发问的常用方法,阅读中一旦发现文中的异常之处,便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解决,叫做查异质疑。比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作者写非洲处处是花海一段,重点描写了芒果树、仙人树、玉兰树、火焰树、花树开的花,为什么不写花开的花,不是更漂亮更能表现彩色美吗?这似乎是不合常理的,是一个异常之处。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留给的思考空间进行质疑。带着疑问学生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就读懂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非洲不只花开花,灌木开花,树也开花;花开的花美,灌木开的花美,连树开的花也又多又美,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又如《颐和园》里有一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船在水面不是应该“划过”吗?作者为什么用“滑过”这个词?难道是个错别字?在这个异常之处就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个问题,体会昆明湖水“静”的特点,并评价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独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作出推论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评价与鉴赏的能力。
三、 矛盾处质疑
阅读时要善于前后关联比较,发现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那往往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抓住矛盾质疑作者,与文本对话,细细探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桥》一文时,出示前后两处文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关注老汉和小伙子的动作、神情,紧抓矛盾点,读出疑问。学生纷纷质疑:小伙子被揪出来,“瞪了老汉一眼”说明老汉没让他先走他很生气,可是后来为什么“推”老汉先走?老汉不是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在后面吗,后来为什么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带着疑问,学生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老汉的内心,老汉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伟大起来,而且丰富饱满起来。一处矛盾描写的探究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以后在阅读中,他们也会尝试着运用这样的阅读策略,进行更有价值的自主阅读。
四、 细节处质疑
阅读时,触摸文本,咀嚼语言,特别是在作者细致描写处反复质疑,反复琢磨,才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和作者表达的精妙。比如,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引导学生留意课文对托德笑容的细致描写的语句,反复阅读,不断发问:“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是什么样子?这两个比喻合适吗?作者为什么要把“维苏威火山边上的熔岩”的样子描写得那么细致?从这样的描写中能读出作者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就这样,质疑文本——琢磨文本——结合生活实际——揣摩作者感情,在与文本、与作者一来一往、一来一往的对话后,托德那见钱眼开的样子,那见到百万英镑时窘迫、难堪、贪婪、不知所措的丑态便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对作者描写得细致准确,文笔的夸张、辛辣有深刻的体会。
五、 评价性质疑
评价与鉴赏是阅读的高阶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评价与鉴赏可指向内容,也可指向写法。在初步阅读课文后,可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提出质疑,展开辩论,达到深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或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目的。也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提出质疑,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一文时,引导学生对题目质疑:从内容上看,课文只有最后一段写“与象共舞”,以此为题目似乎不合适。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发现课文每一段都在写“人与象和谐相处”,明白了“与象共舞”的另一层含义,既得“意”,又得“法”。
六、 小结
引导质疑,发展对话策略,意在引导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性,关注应该关注的地方,多问、多思,主动与文本对话,既看到文本表面的信息,又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学生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阅读素养必能得以发展。
作者简介:
陈枫芸,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