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显化研究
——以人称代词为例
2019-05-21陈建生
陈建生 黄 慧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22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Mona Baker(1993)首次提出语料库翻译学。近20多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迄今为止其最突出贡献在于翻译共性研究,其中以对翻译语言的显化研究较为全面。自Blum-Kulka(1986)提出显化假说以来,30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翻译共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显化是指将源语中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明晰化。许多中外学者已经对翻译显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都能证实显化的存在,但多数研究都仅基于笔译文本,对于这种显化是否同样适用于口译语言,鲜有学者予以验证。本文基于自建记者招待会汉英交传口译平行语料库以及记者招待会汉译英交传口译和记者招待会原创英语可比语料库,开展记者招待会汉英交传口译中人称代词显化现象研究,以期发现人称代词在英语口译中的显化特点,并探讨造成显化的可能成因;另外,本文也尝试对汉英口译中翻译共性的趋势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文献回顾
翻译共性指翻译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典型性语言特征,而且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语言对(Language Pair)不对其造成影响(Baker,1993)。学术界已经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翻译共性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笔译文本(Olohan、Baker,2000;柯飞,2003;Klaudy,2004;胡开宝、朱一凡,2008;王克非、胡显耀,2010)。口译文本作为特殊的翻译文本,是否也体现翻译共性的特点,特别是显化特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口译语料库对口译语言中的显化特点予以验证,但以西方学者偏多。
Morris(1995)在探讨法庭口译中译员所面临的“翻译和解释”之间的道德困境时指出,解释指的是译员传达自己对说话者语言的理解,解码他人话语以避免误解。其实,Morris所说的解释过程便是显化的过程,超越字面上的对等,明示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及意图。而后,一些学者相继在口译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口译的显化现象进行了考察,并指明了造成显化的可能原因(Gumul,2006;Russo,et al,2012)。尽管上述研究表明显化也可能是口译中翻译共性之一,但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口译中的显化假设产生了质疑(Sandrelli、Bendazzoli,2005;Baumgarten,et al,2008)。
中国学者利用语料库的口译显化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较少(胡开宝、陶庆,2009,2012)。另外,对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研究以研究笔译文本居多。黄立波(2008,2012)利用双语平行语料库考察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在文学和非文学两种文体类型中的转换,发现人称代词主语语际转换表现出源语迁移现象,类比显化突出。王克非和胡显耀(2010)利用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库与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探讨了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发现汉语翻译文学中,各类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原创文学。
总之,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笔译文本的研究,口译过程中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第二,考察人称代词使用的语料大都限于文学文本,利用非文学文本尤其是政治会议口译类文本的较少。第三,对人称代词显化的研究多基于英译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或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黄立波,2008;王克非、胡显耀,2010;任小华,2015),利用汉译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或汉译英翻译英语和英语源语可比语料库研究人称代词显化的较少(佟玉平,2014)。第四,除王克非和胡显耀(2010)及任小华(2015)外,其他学者均侧重语际显化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记者招待会汉英交传口译双语平行语料库以及记者招待会汉译英交传口译英语和记者招待会英语口语源语可比语料库,试图从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两个方面考察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并主要在Halliday(2000)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其他角度解释作为补充。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本文参考Quirk等(1985:346)对人称代词的划分,确定研究对象为常见的中英人称代词,按人称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汉语:我,我们;英语:I,me,we,us)、第二人称代词(汉语:你,您,你们;英语:you)、第三人称代词(汉语: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英语:he,she,it,they,him,her,them)。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汉译英口译英语与对应原创汉语相比,人称代词是否呈现显化特征?如果是,具体的人称代词显化情况如何,缘由何在?
(2)记者招待会中,汉译英口译英语与原创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是,具体人称代词使用差异情况如何,缘由何在?
(二)语料库及检索和统计方法
本研究共含三个语料库,即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语料库(Press Conference Original Chinese Corpus,下称PCOCC),切词整理后总词数为119,290词;记者招待会口译英语语料库(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ed English Corpus,下称PCIEC),总词数为160,089词;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语料库(Press Conference Original English Corpus,下称PCOEC),总词数为160,516词。前两个子库分别收录了近14年来包括李克强、温家宝在内的历任国务院总理和包括王毅、杨洁篪等在内的历任外交部部长在两会期间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的汉语原文及其对应英译,最后一子库即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语料库内含近14年美国总统答记者问英语源语语料。利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①对PCOCC进行了词语切分,并运用UltraEdit-32人工对PCOCC和PCIEC实现了汉英语句之间的对齐,并在PCIEC中添加分译、合译、未译等标记(统计数据时,已除去所有标记并作有效整理),语料库数据检索使用的是检索软件AntConc3.2.1。
为判断汉译英口译英语中人称代词的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特点,本研究对PCOCC和PCIEC两个子语料库以及PCIEC和PCOEC两子语库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别进行了对数似然比检验(Log Likelihood Ratio Test,简称LL),以判定差异的显著性。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人称代词总体
人称代词通常意义明确,是核心代词类型的一种,是形合规范的重要手段(胡开宝,等,2016)。这一部分主要研究记者招待会汉译英口译英语子库与其对应原创汉语子库中人称代词总体的使用情况,详见表1:
表1 PCOCC和PCIEC中人称代词总体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人称代词在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PCOCC)和记者招待会口译英语(PCIEC)中的使用频次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LL=158.55,p<0.05),PCIEC中使用的人称代词(占总词数的41.53‰)明显比PCOCC中使用的人称代词(占总词数的32.27‰)要多。换句话说,与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相比,记者招待会口译英语中人称代词显化特征明显。
例1:孔子也说过一句话:有的人说得好听,实际上是想害别人,这种人不能算是好人。
There is another remark made by Confucius. He said that he who says beautiful things but actually wants to harm other people’s interests is less than a true human being.
例2:大陆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国受伤之后,最真诚的关怀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
When the famous gymnast from the mainland, Sang Lan, got inju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sincere care and compassion she ever received was from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例1和例2英文翻译中分别出现的“he”和“she”,在其各自对应的汉语原文中均未找到相应的人称代词“他”和“她”。Li和Thompson(1976)曾提出,汉语属于主题突出性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性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因此,汉语中的主语时常可以省略,而英文则不然。所以在汉译英的时候,大都会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翻译出来。
柯飞(2005)在讨论翻译中的显与隐时,首先提出了形式化程度与翻译中显与隐程度关系的假设。他认为英汉属于差别较大的两个语系。汉语重意合,形式化程度低,句子间无明显连接手段;英语重形合,形式化程度高,主要依靠形式手段实现语句之间的衔接,注重句子形式和显性接应。将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转换成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需要突出句子主干并借助大量连词、关系代词和人称代词等进行空间架构,从而把句子各个部分有效结合。因此汉译英时,往往显化现象递增,隐化递减(秦平新,2010),这与本研究中人称代词总体呈现显化趋势结果相一致。
(二)第一人称代词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总体在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PCOCC)和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英语(PCIEC)中使用频次差异明显(LL=10.24,p<0.05),且PCIEC中第一人称代词总体所占比率(27.50‰)大于PCOCC中第一人称代词所占比率(25.51‰),呈现明显显化趋势。为了更加明确第一人称代词在口译中的使用情况,现将细化后的第一人称代词单复数在两个子库中的使用频次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呈现如表3。由表3可见,第一人称代词单数在两子语库中的使用频次差异并不构成显著性(LL=0.51,p>0.05),且PCIEC中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所占比率(9.99‰)比PCOCC中(10.27‰)稍小;而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频次在两库中的差异明显(LL=21.43,p<0.05),且第一人称复数在PCIEC中所占比率(17.51‰)要大于其在PCOCC中所占比率(15.24‰),呈现明显显化趋势。
表2 PCOCC和PCIEC中第一人称代词总体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表3 PCOCC和PCIEC中第一人称代词单复数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例3:对今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In terms of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for this year, we must have a sober mind. In security, we should never forget the dangers and in times of peace, we should always beware of the potential for chaos.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always keep high alert against potential risks and problems and clear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at may crop up on our way ahead.
例4:中国和阿盟正加紧磋商,力争尽快启动论坛。
And now we are accelerating our consultations with the League of Arab States and try to get the forum operational as soon as possible.
例3中,原创汉语所用人称代词为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我”,而译者在翻译时则转换成了第一人称复数“we”,通过ParaConc对齐检索,发现口译中这种将第一人称单数“我”翻译成第一人称复数的情况很多。在国家领导人等正式演说中,常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we或us)来指代第一人称单数“我”(I或me),以求达到某种语用目的(何自然,1988)。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是造成口译中第一人称单数频率减小而第一人称复数频率增大且显化趋势明显的原因。另外,像例4中将国家、集体或党派翻译成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可能与第一人称复数的特殊用法有关。因此,为了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第一人称复数“we”在原创汉语、口译英语以及英语源语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将各人称代词在各子语料库人称代词总数中所占比例情况以表4的形式呈现。
表4 各个人称代词在各子语料库人称代词总数中所占比例情况
由上表可见,无论是在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口译英语还是英语源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we”或“us”所占比例均比其他人称代词要高,分别为47.23%、42.16%和29.50%。
Halliday(2000)认为,人际功能包括两个部分,即说话者对听者的态度和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确定程度。而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33)则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指出除了语气和情态,人际功能也可以通过称谓形式、人称代词以及能表达说话者态度的词语实现。在英语中“we”既可以显示说话者的权威性也能够表达说话者对自己语言的不确定性。而在中文中,“我们”通常被用于表示说话者的谦虚的心态,拉近与听者的距离以及表达对听者的尊重(田海龙,2001)。在政治演说中,为了达到外交的目的,演说者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we”或“us”,用以获取民众支持,拉近发言人和民众的距离,表达其中立的观点以及建立自己的权威性。
“修辞性的we可用来代替集体主义的民族或政党”,也就是说人称代词复数“we”可以以修辞的形式来指代某个民族或党派(Quirk,et al,1985:350-351)。政府在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主要是政府领导就中外记者提问,解答外界对政府的基本工作状况和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其语气通常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执政党或整个中华民族。因此,在对汉语中众多流水句和无主句进行翻译时,考虑到语义和语法的要求,译者会频繁地在译文中主动添加上述的修辞性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同时Quirk等(1985:350-351)还指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we”可在正式文体中指代包括讲话者和作者在内的团体,从而使读者或听者产生在和作者或讲话者合作的共事之感,这样能够拉近听话人与讲话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亲近之感。在记者招待会口译这种政治类演说中,口译人员显然认识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好处,既可以拉近提问者与回答者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增加与民众间的亲近感,因而口译中能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指代的尽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相比原创汉语,口译英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明显增多,并呈现显著性差异。
(三)第二人称代词
Halliday(2000)指出,第二人称代词“you”指代的是听者,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形式,具体因语境而定。通常情况下,它既可以指说话者针对的对象,也可以表明其他人在此次谈话中的地位。它表明说话者充分意识到受众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面对面式交流的效果。第二人称代词能够增强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李战子,2000)。
表5 PCOCC和PCIEC中第二人称代词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由表5可见,第二人称代词在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PCOCC)占比(4.26‰)要略低于其在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英语(PCIEC)中的占比(4.53‰),但使用频次差异并不具显著性(LL=1.19,p>0.05),显化现象不明显。
胡开宝等(2016)在对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规范的研究中就英语人称代词的应用与汉语人称代词的翻译展开讨论,他们发现在将汉语第二人称代词译成英语代词时,译员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采用英语对应的第二人称代词you或其所有格your来翻译,较少情况下采用其他人称代词(如we,his等),这反映译员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直接保留原文的第二人称代词。如例5和例6,汉语中无论是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你”还是复数代词“你们”均被翻译成了对应英语中第二人称代词“you”或其所有格“your”,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第二人称代词并无明显的显化趋势。
(四)第三人称代词
由表6可以看出,第三人称代词在PCIEC中出现的次数(9.49‰)明显大于在PCOCC中的次数(2.50‰),且两个库中第三人称代词频数的LL值(577.95)远远大于3.84,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其显化程度极高。为了进一步观察第三人称代词的具体显化情况,本研究还计算了第三人称代词各个形式的LL值(见表7)。不难看出第三人称代词的各个形式均呈现出了或大或小的显著性(P<0.05)。特别是第三人称单数“它/it”的显化现象尤为显著。
例5:但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很有趣,它引发了我的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要对号入座?
Yourquestion, however, is very interesting, which has triggered a question from me. That is, why doyouwant to put a specific country into that slot?
例6:如果说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也无异于打击了你们本国的企业。
Therefore, to restrict trade with China is tantamount to causing difficulty for the businesses of your own countries.
表6 PCOCC和PCIEC中第三人称代词总体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表7 PCOCC和PCIEC中第三人称代词各个形式的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与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不同,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文中的一大特点是它能够实现篇章功能,使文章衔接紧凑、语意连贯。Quirk等(1985:347)指出,英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有具体所指时通常直接指称所涉及的说话者及其对象,而第三人称代词通常指代由语言外因素推导而来的人或事,根据是否具有先行词可用于预指或回指。比如,“it”的许多非人称代词结构在很多情况下实现了篇章功能:“it”可以指代某种情况或事件,如例7;可以用作被动语态来传达普遍观点,如例8;可以与“be+adj”形成系表结构,如例9;亦可跟不定式结构或“that”引导的从句等,如例10。
因此,“it”除了实现其人称代词的功能,还有其独特的篇章功能,而中文中的“它”则不然。鉴于“it”在英文中的语篇功能,为了语意连贯的效果,译者会根据需要适当添加“it”,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三人称单数的显著性差异尤为明显。
例7:胡锦涛主席和中国政府感谢韩国总统的邀请,具体事宜双方正通过外交渠道联系。
Both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ppreciate the invitation extend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OK. As to specific matters concerning the visit, we are discussingit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
例8:希望双方能以大局为重,避免这一问题给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干扰。
Itis hoped that the two sides can set store by their overall interests and prevent this issue from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例9:中日关系主流应该说还是好的。
Itis fair to say that the mainstream in China-Japan relations is quite good.
例10: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在进行中,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Since the stand now, the reform of state owned banking sector is going on quiet smoothly,itis to say that some results have been produced.
(五)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英语与英语源语中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以上通过语际对比发现了人称代词在记者招待会汉译英口译英语及其对应原创汉语中的使用差异并探讨了差异的原因。本部分将对记者招待会汉译英口译英语(PCIEC)与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PCOEC)做比较,即语内类比,以探讨两子库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及其原因。两子库中各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如表8:
表8 PCIEC和PCOEC中人称代词频数分布的对数似然比检验
表8中,各人称代词在PCIEC中复现频率均比在PCOEC中复现频率要低,PCIEC和PCOEC中人称代词频数分布的LL值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从语内比较而言,记者招待会口译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明显低于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换言之,相对于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译者使用人称代词偏少,人称代词隐化明显,而这一现象可能与源语的渗透效应有关。
如例11,汉语中的“我”并未在对应英语中翻译出来,因为记者招待会译员的母语均是汉语,可能受本身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如前文所提到的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比起形式的对应,译员更偏向于选择意义的客观表达,将“我一直听说”根据意义表达为“some people have predicted”。因此,与英语源语相比,口译文本的形式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人称代词作为英语形式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在口译文本中的数量自然比在英语源语中的数量要少。
例11:这几年,我一直听到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声音,可以说不绝于耳。
Over the years, some people have predicted, once and again,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see a-hard landing.
Duff(1981)认为源语渗透效应影响相当大,源语甚至可以说是对译语进行着“专制统治”。在Newmark(1991)看来,源语对翻译的干扰无处不在,在其渗透干扰下,译语中可能会夹杂着源语的特征。Teich(2003)将“源语渗透效应”定义为“两种语言在翻译转换时,译文有可能存在以源语为导向的趋势”。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在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受源语影响,人称代词语际转换表现出源语迁移现象,造成其与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中的人称代词相比,语内类比隐化明显。
五、结语
本研究从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两个角度考察了人称代词在汉英交传口译中的使用情况。以往对人称代词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英汉翻译笔译文学类文本语际对比研究,同时基于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对汉英口译会议政体类文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口译人称代词显化研究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也对验证汉英口译语言是否同样具有翻译共性的特征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与记者招待会原创汉语相比,记者招待会汉英交传口译中人称代词总体呈现显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与英汉语言的形合意合特点有关。第一人称代词中尤属复数“我们”(we或us)的显化显著,且在三个子语料库中均占比最大,这与其独特的人际功能有关,译员多利用这一话语标记来增强彼此之间的共事之感,以达到实现友好团结的外交目的。第三人称代词属“它/it”的显化显著,在口译时,译员意识到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语篇功能,较多使用以达到语篇连贯的效果,从而造成其与原创汉语相比,显化现象显著。本研究还发现,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并未呈现显著性的显化特点,这可能与他们本身的人际功能有关。Halliday和Hasan(1976)指出,英语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有外指照应功能,也就是指向所处情境中的说话者或听话者。因此,在记者招待会这种及时问答的情况下,译员多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人称代词不变,或将其转换成具有增强人际关系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我们”(we或us),因而显化现象并不显著。最后,本研究通过对比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英语和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发现,与记者招待会英语源语相比,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呈现明显的隐化特征,这可能是受到了“源语渗透效应”的影响。这一结果与Baker提出的翻译共性显化假设不完全吻合。Baker(1993)认为,“相对于特定源语文本及非翻译文本总体而言,翻译文本显化程度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译自汉语的口译英语译文未必符合译自印欧语言的英语笔译译文语言特征,鉴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基于对后者研究所得的翻译共性假设未必符合前者。
注释:
①NLPIR又名ICTCLAS2013,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