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研究方法建设现状探索
——以六本中外专著为例
2019-05-21张蓉
张 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为培养合格的翻译研究人才,高校先后开设翻译研究方法课程,学界也相继出现指导研究者进行翻译学研究的入门书籍。这些入门书籍对培养翻译学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翻译学研究领域目前存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设计不合理、研究结果实际效用不高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缺乏方法论意识,没有站在学术前沿客观敏锐、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选取最适用的研究方法解决研究问题(曹佩升, 2016)。本文以如何指导研究新手进行翻译研究为分析着眼点,比较这些翻译研究方法书籍在内容、形式、出版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分析中国翻译研究方法书籍的最新进展,对翻译学研究方法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二、六本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书籍
从思考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用什么方法研究、怎样培养初学者进行研究等问题开始,学者们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建立起学科研究方法论,并著成研究方法入门书籍以便指导研究新手。本文选取的六本书籍是中外翻译学领域较为知名的研究方法入门书籍,既有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全面指导,也有专门针对口译领域的研究方法指南。
与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时间先后一致,中外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书籍的出版也存在一定时间上的先后差距。国外较早的翻译研究方法书籍有詹妮·威廉姆斯(Jenny Williams)与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合著的TheMap:ABeginner’sGuidetoDoingResearchinTranslationStudies(《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以下简称《路线图》),由专门出版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书籍的圣哲罗姆出版社(St. Jerome Publishing)出版,是国际上翻译学研究方法指导书籍的开山之作。2004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入该书,收入其“国外翻译研究丛书”在中国出版。
作为一本写给翻译研究新手的“地图”,《路线图》在第一章摘要式地介绍了从事翻译研究可以从哪些研究领域下手,并提供了一些各领域内的重要的著作以供拓展阅读。其余章节均围绕怎么做研究来展开探讨,包括如何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据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显示,《路线图》自2002年问世以来多次再版再印(2002、2007、2009、2010、2011、2012、2014、2015)①,直到2015年仍在重印,可见其影响之大。
国外较新的同类书籍有2013年萨尔达尼亚(Gabriela Saldanha)与奥布莱恩(Sharon O’Brien)合著的ResearchMethodologiesinTranslationStudies(《翻译研究方法论》),由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作者们在第1章引言中表示,这本书是在《路线图》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最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介绍。该书共7章,可分为4个部分。第1章为概论,介绍该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章主要探讨研究的原则和伦理以及实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问题和假设、文献综述、数据的类型和搜集、研究的信度、效度和伦理道德等。第3-6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作者根据翻译研究中观察对象的不同,分4个专题探讨以产品、过程、参与者和语境为导向的研究,还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焦点访谈法等社会领域研究方法,还详细介绍了个案研究的步骤,包括如何设计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等。在最后一章里,作者总结了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该书重点介绍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各种实证方法,体现了翻译研究复杂多元的跨学科属性,强调要结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中国较早全面论述翻译研究方法的著作有2011年穆雷主编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章,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系统地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及翻译研究的领域、范围、内容及研究类型;第二部分(第2-10章)具体介绍研究方法;第三部分(第11-14章)指导学生选题、撰写研究计划和论文。该书每章都附有开放式思考题,书后除附有推荐阅读书目外,还有10个翻译研究方法案例和具体的方法论解析。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都十分具有启发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点是中国翻译研究方法书中较为少见的。
表1 六本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书籍基本信息②
2012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刁克利主编的《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有上、中、下三篇,分专题介绍翻译与理论研究、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翻译与文化研究三方面的研究。该书偏重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理论解析和跨文化研究领域。
口译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影响较大的有2004年波赫哈克(Franz Pöchhacker)所著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口译研究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引进此书版权,并于次年出版了由仲伟合及其团队翻译的中文版。2016年,波赫哈克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主要是在研究选题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和更新,呈现了口译研究的崭新全貌。
仲伟合也于2012年联合口译研究领域的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口译研究学科方法论著作——《口译研究方法论》,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章,分为3个部分,分别关注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学科理论与方法论、选题与方法,为口译研究、实践和教学做出了科学的指导。
三、六本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书籍分析与对比
(一)各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书籍共同点
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书籍的目标受众大都是研究生或刚开始从事翻译研究的青年学者,除目标读者相同之外,本文所分析的书籍主要还存在以下相似之处。
1. 编写原则
作为翻译/口译研究的入门书籍,其编写目标都明确指向于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增强方法论意识,开拓学术视野。
《路线图》在开篇第一句就表明,该书是为从事翻译学研究的学生循序渐进开展研究提供指导。《翻译研究方法论》在前言中也指出该书是为满足研究生或有经验的研究者了解其他领域研究方法的需求,强调研究者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术道德等基本学术素养。《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的定位是教科书,在前言中说明该书旨在让学生了解研究相关的入门知识,增强学生的研究方法论意识,从而在研究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研究方法。
2. 篇章结构
这些书籍基本每章都设有章节导论、正文、小结、拓展思考等几个版块,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便于理解。比如,《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共21讲,每讲均包括导读(内容摘要)、正文(学科精要、成果综述、方法总结、问题总结及选题思路)和附录(关键词、建议阅读书目和思考题)三个部分,条理十分清晰。
3. 内容安排
各书在介绍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之前,大都会先回顾一下学科历史,或简要带过或专章回溯。之后再按各自的写作逻辑展开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分研究领域、分专题,或是按论文写作顺序进行。此外,各位作者在文献阅读、研究步骤、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给出的建议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比较《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和《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以下五点相似之处:均由方法论出发来探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具体问题;均按专题介绍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总结已有的研究方法;均提供了翻译研究中的具体例证进行研究方法说明;均重视实证研究,操作性强;均就论文写作给出了具体指导建议。
学术论文是探讨研究问题、描述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李晗佶(2015) 认为翻译研究方法教材应当弱化论文写作指导的部分,但是研究方法的呈现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树立论文写作规范意识和掌握写作方法至关重要,是每一个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起点阶段都应当接受的训练。研究方法指导书籍有必要在论文写作方面给出一定的指引,有助于减少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4. 编、著者学术背景
编写学科研究方法著作需要站在学科高度,把握学科发展全貌。本文所涉研究方法书籍的编、著者(多人编著的书籍仅比较主编者)均为博士,大部分为教授,均有较长时间的高校任教经历,教学经验丰富;均在写作研究方法入门书籍之前在翻译研究领域均积累了较多学术成果;多有兼任翻译学相关重要期刊的编委,如穆雷(《中国翻译》《东方翻译》等),波赫哈克(Interpreting),萨尔达尼亚(InTRAlinea,NewVoicesinTranslationStudies)等。
表2 六本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书籍的编写原则与篇章结构
(二)研究方法书籍之间的差异
1. 写作侧重
就这六本书籍而言,在介绍研究方法时,中国同类书籍对理论的侧重要大于对实际应用研究方法的关注,而国外同类书籍则相对更为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如《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把重点放在各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定义及相关成果综述等方面,对具体研究方法的说明和分析反而较少。此书第15讲“翻译与译论比较”详细比较并评价了严复与德莱顿两位译者的翻译思想,但仅此一文并未做到初步展示中外译论比较研究的研究模式和方法等,对有意从事此类研究读者的指导意义较为有限。而《翻译研究方法论》一书中则按翻译研究的四种导向分类,详细介绍了各实证研究方法的定义、操作、并对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具有较强指导性。
2. 编著模式
这六本书籍在编写模式上有一个明显区别:外国同类书籍多为一两人所著,而中国同类书籍往往是由一个学术团队分工协作完成。
这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作者人数少可以更好地体现学者的个人特色,更容易保持著作的风格一致。但同时,学者个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喜好对著作的影响也较大。如《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全书21讲在编排模式、内容安排、呈现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部分缺乏对研究方法的深度探讨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波赫哈克在其2016年版《口译研究概论》的前言部分也承认其个人研究视角的局限对呈现口译研究的全貌造成了一定偏差。《翻译研究方法论》的两位作者自身以从事实证研究为主,因此其书的重心放在翻译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在于宏观介绍方法论、选择何种方法和采取何种研究取向,没有论述翻译史研究、口译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方法。
由学术团队合作著书的模式在中国,尤其是教材编写领域比较常见。通常由领域内一位资深学者统领,设计框架,引领领域内众多学者分章编撰,并负责统稿、审稿。好处是各位学者可以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将个人偏好和学术风格之影响降到最低;且分工合作出书速度快,能够满足学生的迫切需求。虽然这样的合作也可能引发对著作质量、风格的质疑,但若主编框架、结构设计合理,统稿、审稿工作细致到位,可以较好地保持著作风格一致、质量过关。据观察,本文所列的三本国内编篡的研究方法书籍的作者多为领域内合作较多的学者,许多学者是师生关系或同属一所高校,因而结成团队,团队默契和协作互助是对著书质量的又一保障。
3. 出版模式
本文所涉三本中国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都属于系列丛书,并且都有相关项目支持:《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属于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必读系列,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翻译与翻译研究”项目的支持;《翻译研究方法概论》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得到了广东省“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子课题“翻译研究方法概论”(GDUFS211-1-030)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DXM74001)的支持;《口译研究方法论》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教学与研究丛书之一,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于2007立项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口译研究方法论”(07JDXM74002),2010年结项。
而国外同类书籍多为作者个人研究成果,未见提及高校或者其他部门的资助。中国翻译研究方法书籍的这一出版模式可以看作是各部门对高等教育事业和翻译学科建设的扶持,能够促使更多优秀的翻译学研究专著的出现。
4. 写作语言
在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中国翻译研究方法书籍语言精练,思辨性普遍更强,信息点密集,给学生留有很大的自行解读、探索的空间;国外同类书籍语言相对更为平易近人,喻例、类比丰富,更加适合学生自学,对教师和课堂教学的需求比较小。
(三)小结
同为翻译学研究方法入门指导书,以上六本书籍在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领域、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有的内容也并非翻译学研究所特有,而是人文社科研究乃至科学研究所共有。当然,由于中外学术传统的差异,这些书籍在写作侧重、写作语言、编著模式、出版模式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中国于2006年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次年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尤其2010年是批准开设MTI院校最多的一年,多达118所。翻译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促进了此类书籍的出现。市面上所见的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也大都是在2010年后一两年出版,除本文所涉及的三本之外,还有如2012年姜秋霞、刘全国主编的《翻译学方法论研究导引》等。
观察目前中国的翻译研究方法书籍,有的收录整理中外研究成果,有的以案例分析为主,更多的是论述翻译学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整理相应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特点:(1)描述翻译学学科整体的研究方法的著作较少;(2)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向领域精细化发展。
更多的是就翻译学的某个领域论述相应的研究方法,如2013年范敏所著《电脑辅助翻译研究入门》、2017年王洪涛编著的《社会翻译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等。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科发展迅速,跨领域研究层出不穷。翻译学的跨学科属性加大了描述学科整体研究方法的难度,同时提高研究方法指导的针对性和深度也是学科研究领域细分的必然结果。
目前翻译学各领域都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也更进一步,已有的研究方法书籍和引进的国外原版书籍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翻译学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深入论述,出版更新更全面的翻译学研究方法书籍已迫在眉睫。
四、结语
翻译学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各研究领域有哪些适用的研究方法?怎样以最佳方式呈现研究成果?这些是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书籍应该回答广大研究新手的一些基本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本好的研究方法著作能传授给研究新手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更有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及学术思维。书中所列举的研究选题和具体方法以及其中所展现的研究精神、学术道德、学术思维等能够对读者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
在翻译学研究方法建设方面,未来我们应关注培养研究新手的方法论意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发现和解决研究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关注跨学科研究和翻译学研究新领域,加入新颖、典型的实例分析,结合理论与实际研究,展示研究方法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
注释:
①书籍版次信息见worldcat网站: http://www.worldcat.org。
②本文所涉及书籍的版次信息统计至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