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强化语使用特征—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2019-05-21刘座雄杜蕾刘萍胡素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专家库学术论文手稿

刘座雄 杜蕾 刘萍 胡素芬

(华中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作为加强语义程度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强化语(Intensifier)包括程度副词、少量名词短语和介词短语,被用于提高或降低程度,使语意变得可抑可扬、可强可弱。多用、少用和误用强化语会明显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能否恰当使用强化语是反映目标语习得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张霞,2008)。强化语带有明显的等级数量含义(黄瑞红,2008),而精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准则。因此,恰当使用强化语、准确表达语气和程度对于学术语言尤为重要。当前,在国际期刊尤其是SCI和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是走向学术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者学术生涯发展的迫切需求。于中国学者而言,英语语言问题常常是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虽然有关中国学习者英语强化语使用的研究不少,但目前尚无研究涉及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强化语的使用特点。鉴于此,本文拟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Granger,1998),研究中国学者英语强化语使用的特点,揭示其中的问题,为中国学者英语论文撰写及相关教学提供依据。

二、相关研究综述

在相关研究中,Quirk等提出的强化语体系应用比较广泛(Quirk et al.,1985:805)。该体系将强化语分为增强语和减弱语两大类。其中增强语包括最高程度语(Maximizers)和提高程度语(Boosters);减弱语包括近似语(Approximators)、折衷语(Compromisers)、降低程度语(Diminishers)和最低程度语(Minimizers)。对二语学习者强化语用法的研究多采用语料库手段及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基于此方法,中国学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强化语的用法进行了多项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均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丁容容,2006)或书面语(陈秀娟,2008;齐建晓,2006;余中秋,2016)。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常用的强化语在数量和类型上都与英语本族语者有很大区别,且习得过程中的石化现象严重。研究者将这些现象归因为外语习得环境中语言输入的缺乏,学习者对回避策略的过分依赖以及母语负迁移作用等。从国外研究来看,Granger(1998)研究了法国英语学习者使用-ly类型强化语的特点,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这类强化语的使用明显偏少。但Lorenz(1998)在对德国英语学习者强化语使用的研究中指出,他们倾向于过多使用强化语,表达显得不准确、不地道,给人言过其实的总体印象。同时,二者的研究都揭示了二语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一些“万能强化语”(如very)的倾向,在强化语搭配和语义韵上也都存在诸多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归因为语际因素及语内因素,且认为学习者产出性词汇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综观上述研究,虽然中外对二语学习者强化语使用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但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表明非本族语者在强化语的使用上均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我们推断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学术论文时也可能存在强化语使用不当的情况。有关该主题,仅有刘座雄等(2016)的研究简略涉及和讨论了中国学者学术论文中某些强化语词项(如significantly、very等)的使用特点,目前尚无研究综合考察二语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中强化语的使用特点。对于追求严谨、强调准确的学术论文而言,多用、少用和误用强化语对其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明显影响。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语料库对比的方法,揭示中国学者学术写作中强化语的使用特点,为英语学术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本文拟采用语料库及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与本族语者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尝试解答以下问题:

(1)中国学者使用强化语的总体频率与本族语者有无差异,是偏高还是偏低?

(2)基于Quirk的强化语体系,二者在不同类别的强化语使用上有无差异?

(3)二者在哪些强化语词项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语料

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原始手稿70篇(作者均为某211农科大学教师和博士生),研究涵盖植物科学(30篇)、生命科学(25篇)、动物科学/医学(20篇)三个领域,所有论文均为实证研究论文。为了更好地反映其语言特征,收集语料时确保手稿未经专家、编辑或母语使用者进行语言修改,保留了语言的原始状态。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我们收集了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70篇,所属学科领域和对应篇数与手稿库一致。考虑到实证性论文各部分语言的特殊性,我们去掉了Materials and Methods(该部分语言有明显的公式化特征)、Acknowledgement、Reference等部分,对剩余语料进行格式转换、文本清洁,建立了两个语料库: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语料库(以下简称手稿库)和高水平英语国际期刊论文语料库(以下简称专家库)。语料库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语料库基本信息

(三)强化词分类及检索

参考Bolinger(1972:18)、Quirk(1985:590)和Kennedy(2003)的研究,综合Liang(2003)和Biber等(2000:554)所列出的高频强化语词表,我们首先确定了70个强化语检索词项,并参照Quirk的体系及常用词示例对强化语检索项进行了分类。随后,利用Antconc3.3.5检索了各词项在两个语料库中分别出现的频数,并且剔除了在两个语料库中检索频数均少于2次的25个检索项(如utterly, badly, terribly等)。另外对部分特殊索引行进行了手工筛选,剔除了一些非强化语用法的检索行,例如“onekind of”、“in partone”等。最后确定45个有效检索项纳入数据统计(表2)。

表2 有效检索的强化语词项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强化语总体使用频率

我们统计了两个语料库各自使用强化语的总频数,并利用卡方检验计算了两个语料库间的差异显著性(表3)。结果显示,手稿库使用强化语的总体频数显著高于专家库(p=0.023<0.05),显然中国学者对强化语的使用总体频率偏高。有趣的是,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所呈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强化语的使用特征并不一致。之前的研究大多表明,中国学习者存在明显少用强化语的现象,除了某些特殊强化词语,比如very(陈秀娟,2008;齐建晓,2006)。究其原因,这些研究使用的语料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四六级作文或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而本研究采用的语料是中国学者(高校教师和博士生)撰写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二者在文体、主题、写作背景和作者英语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我们的结果与Lorenz(1998)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即德国学习者总体倾向于过多使用强化语,或过度使用某些强化语,表达显得不准确,给人一种言过其实的总体印象。说明在作者二语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多使用强化语的现象或过度使用某些特定强化语的倾向,以达到强调研究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Lorenz解释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更多使用了形容词,并有明确地强化这些形容词的倾向;另外,由于外语学习者较本族语者掌握的词汇量少,所以只有通过强化形容词的方式来强调意义,而本族语者则拥有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夸张和强调的语气。例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学者显著过多使用了一些强化语以加强语气,比如提高程度语“significantly”和近似语“almost”,中国学者的使用频率分别为83次/10万词和16次/10万词,而专家库中的使用频率分别为44次/10万词和10次/10万词。这些词的过度使用可能会使其表达看起来要么过度夸张(如频繁使用significantly),要么含糊其辞(如过度使用almost)。

(二)强化语分类统计和差异检验

按照Quirk的分类,我们对两个语料库中的强化语进行了分类统计和频率标准化(表3)。虽然从增强语和减弱语两大类来看二者无显著差异,但通过对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二者对不同类别强化语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与Lorenz(1998)的观察不同,中国学习者并非全面超用强化语,而是超用和少用并存。

表3 不同类别强化语使用频数及其标准化频率(每10万词)

差异显著性(p值)为原始频数卡方检验结果。“*”表示在0.0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表示手稿库高于专家库;“-”表示手稿库低于专家库。

在增强语方面,虽然二者总体上无差异,但手稿库使用最高程度语的频数显著低于专家库(p=0.003),而使用提高程度语的频数则显著高于专家库(p=0.000),这一结果与齐建晓(2006)的结果相符。根据Quirk等(1985:589)的定义,最高程度语表示“极致”的含义。与专家库相比,手稿库使用最高程度语明显不足。这可能与汉语语言文化强调中庸、避免极端的习惯有关系。在说明一些肯定的概念或结果时,中国学者不太敢于使用最高程度语,对一些肯定的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时显得信心不足。而提高程度语指“很强烈,但还有更强烈的可能”。中国学者使用提高程度语显著高于专家库,说明出于强调的目的,他们大量使用了加强语气的强化语。但过多使用提高程度语也许会使其描述显得不够客观和准确,有些夸大其词。

在减弱语方面,二者在降低程度语和最低程度语的使用频数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近似语和折衷语的使用上差异显著:手稿库使用近似语的频数显著高于专家库(p=0.000),而使用折衷语的频数则显著低于专家库(p=0.000)。近似语指“接近但不完全正确”,中国学者显著多用了近似语,可能对某些直截了当的语意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几个高频使用的近似语均对应汉语的高频副词“几乎、接近”,这显然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因而汉语的语际负迁移作用也许是中国学者超用该类强化语的重要原因。折衷语表示“允许别人不赞同的可能”。本族语者善于利用这类强化语来间接缓和语气,允许不同观点存在的可能,然而中国学者却显著少用了该类强化语。在汉语中,类似“相当大”、“相对少”的表达往往给人一种含糊其辞的感觉。中国学者可能认为学术语言首先应该追求准确,使用这样的表达需要谨慎。因而,在表达一些不是绝对肯定的概念时,他们不善于利用折衷语,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观点或呈现发现,从而减轻出现偏差时自己所负的责任(Hyland,1996)。

(三)差异显著强化语词项统计

为了分析手稿库和专家库在具体强化语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所有有效的检索项进行了卡方检验,对比它们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数,并筛选出了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的强化语词项(表4)。

表4 使用频数差异显著强化词及其标准化频率(每10万词)

差异显著性(p值)为原始频数卡方检验结果。“*”表示在0.0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表示手稿库高于专家库;“-”表示手稿库低于专家库。

1. 增强语

在最高程度语上,二者仅在completely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手稿库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专家库。在提高程度语方面,手稿库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专家库的有significantly、obviously和greatly,而使用very、highly、apparently和considerably的频率则显著低于专家库。我们进一步审查了手稿库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专家库的检索项,发现了很多误用的现象。例如significantly,在手稿库中存在诸多类似“significantly decreased”(14次)和“significantly reduced”(15次)的不当搭配和使用,而这类使用在专家库中鲜有发现。手稿库超用significantly和少用highly的现象与Atai和Sadr(2008)对波斯语本族语者的学术英语语言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其研究也发现,英语本族语者使用最多的副词性强化语为highly,而波斯语本族语者使用significantly的频率最高。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学者对very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专家库。几乎所有之前的研究都表明,二语学习者包括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把very当作一个万能强化词,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本族语者。我们认为,中国学者对very的过少使用有可能是刻意回避的结果。因为very这个词被普遍认为过于简单和口语化,也许中国学者认为在严肃的学术论文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词,故导致在可以使用该词的地方用其它强化词进行了替代。

2. 减弱语

手稿库在使用almost和nearly两个近似语上均显著高于专家库,我们推测这个现象也与母语负迁移作用有关。汉语中程度副词“几乎、差不多、接近”的使用频率很高,因而中国学者偏好使用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直接导致他们使用近似语的频率显著超过了本族语者。在折衷语方面,手稿库使用relatively、quite、rather和kind of的频率均显著低于专家库。在降低程度语上,手稿库使用频数显著高于专家库的词项是to some extent,而显著低于专家库的词项有simply和somewhat,说明虽然两者在使用降低程度语的总体频率上无差异,但是中国学者过度使用了to some extent,这同样也是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因为汉语中“某种程度上、在一定程度上”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中国学者对类似simply和somewhat这样简洁地道的词汇可能掌握不好,出于风险规避的原则,对这些词的使用明显偏少;而专家库则倾向于多用simply和somewhat等词汇来降低程度。最低程度语方面,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little,而poorly的使用频率为零,但专家库中little频率为零,而使用poorly的频率则达到了4.6次/10万词。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应该和上述中国学者过多使用to some extent而过少使用simply和somewhat的原因相似。综合来看,虽然两个语料库在使用降低程度和最低程度强化语的总体频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某些强化语词项的使用上中国学者与专家库明显不一致,存在过多或过少使用的现象。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建两个语料库,对比考察中国学者学术论文手稿与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在强化语使用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总体上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使用强化语的频率偏高;(2)就不同的强化语类别而言,中国学者并不是全面超用强化语,而是超用、误用和少用并存,与本族语者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他们倾向于过多使用提高程度语和近似语,而对最高程度语和折衷语的使用显著不足;(3)就同一个类别中具体的强化语词项而言,中国学者在某些具体强化语词项的使用上同样存在超用、少用并存的多元化差异。

本研究阐明了中国学者进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时在强化语的使用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英语学术写作及相关教学有一定的启示。然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原因还需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为什么中国学者学术论文手稿中强化语的使用特征不同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其它类型书面语中的使用特征也值得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专家库学术论文手稿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作家手稿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作家手稿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丢失的手稿
专家库
手稿
云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系统搭建
新一届国家药监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专家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