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三参救心汤治疗心悸病(心律失常)68例疗效观察
2019-05-21张顺湧
张顺湧
广东省饶平县中医(华侨)医院,广东饶平 515700
心悸是患者自感为悸动不安、惊惕心慌的症状,过度疲劳、情志不遂时易发作,呈阵发性,多伴有气短、耳鸣、胸闷、眩晕等症状。心悸根据症状在西医中属于心律失常范畴,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具有高发生率、死亡率,疾病临床类型较多,常见有传导异常(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1-2]。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不仅会对心肌造成严重损失,还会引发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但大量实践表明仍有部分患者西医治疗失败(复发、药物不能耐受等),因此如何治疗得到临床关注[3]。有学者提出以中医药进行治疗,心悸最早由张仲景提出,其在《伤寒论》一书中曾记载“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心悸者,不可发汗,……尺中脉微,此虚里……”并在其中指出心悸为内虚所致,故临床在治疗虚症时以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等为主[4]。本文通过观察2013年7月~2016年1月68例患者以中药汤剂三参救心汤治疗,旨在为今后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心悸病者为本次观察对象,以单纯中医治疗者为观察组(n=35),患病时间1~9年,平均(5.9±1.0)年,年龄26~83岁,平均(57.2±3.5)岁,男20例,女15例;以西医治疗失败患者(包括治疗后复发、药物不能耐受等)为对照组(n=33),患病时间2~10年,平均(6.0±1.2)年,年龄27~81岁,平均(57.5±3.8)岁,男19例,女14例,患者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出现不同程度心悸症状,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患者有用药禁忌证,患者临床资料不全,配合度,期间主动要求停止治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自拟三参救心汤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丹参30g,党参、大枣各15g、苦参5g,同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中医辨证:对气虚甚者加黄芪30g;对胸满气促者(心功不全)加葶苈子30g;对心神烦躁甚者加龙骨(先煎)30g;以清水浸泡文火煎煮二次,取汁400~500mL,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停用或不再加用可能影响心律、心率的药物,在患者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显正常后停药,否则再依上方辩证加减治疗,本次治疗时间为1周。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患者以药物治疗效果,组间比较两组疗效差异,观察患者动态心电图治疗前后指标,统计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对所有患者门诊随访2年,统计期间疾病复发情况。以动态心电图工作站记录器(型号BI9800;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对患者行24h心电图变化统计,观察患者心律失常情况。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估[6]:显效:经治疗患者心悸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少90%;有效:疗程结束时患者心悸症状明显改善,心律失常减轻较较治疗前减少50%~89%;无效:患者心悸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动态心电图检查无改变,患者心律失常无改善;治疗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n(%)]、()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早搏情况(如室早数、短阵室速数)均少于初诊时(P<0.05),同时组间比较两组心电图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心电图指标变化比较(±s)
组别 n 室早数(个/24h) 短阵室速数(次/24h)初诊时 治疗后 t P 初诊时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5 12.5±3.4 7.3±2.1 7.698 <0.05 5.8±1.3 3.2±0.6 10.743 <0.05对照组 33 12.8±3.2 7.4±2.0 8.220 <0.05 5.9±1.2 3.5±0.7 9.924 <0.05 t 0.374 0.201 0.329 0.301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疗效差异比较
观察组治疗率为97.14%,对照组为93.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差异比较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组间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者常见症状, 表现为电信号在患者心脏内部传导的速度或路径不正常,心脏各部位被激动顺序紊乱,若不及时治疗可致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多数患者经西药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药物不耐受,用药后疾病复发等造成疗效不理想,因此如何用药改善患者症状,有效控制病情仍是目前疾病治疗研究重点[7]。
近几年由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故有学者提出以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率为97.14,对照组为93.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早搏数、短阵室速数均少于初诊时(P<0.05),同时组间比较两组心电图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心悸病以三参救心汤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即使对于西药治疗失败者仍能取得较高疗效。张建昌等[8]学者研究中对室性早搏者以三参稳脉汤治疗,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早搏发生明显低于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结果表明对心悸病采用中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早搏在中医学属心悸范畴,中医认为心悸病位在心,气血不足、心脉滞涩、心失濡养,可发为心悸。在《内经》一书中记载“心主血脉”“心为君主之官”,其认为心主血脉、藏神,为阳中之太阳,可主宰人的精神意志,阳气不足可造成致血脉运行不畅,气血瘀阻,致心脏之气不得其正,进而引发怔忡、心悸,故疾病治疗当以活血养血、益气煦阳为基本大法[9]。
在《丹溪心法》 一书有相关记载“惊悸,……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惊悸之所肇端”。其认为心悸为血虚所致,因此想改善患者症状便需要改善心肌供血,本次自拟三参救心汤中大枣有补血功效,丹参有凉血安神、补血活血的功效,与补气健脾、益气生血的党参配合使用,起活血养血、益气煦阳之效[10]。中医认为丹参为血分之要药,在《本草经疏》中曾留有“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之言,而在《神农本草经》中曰此药为“益气”之药,同时在《妇人明理论》一书中曾记载“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誉,《中华药海》也称丹参“用之使心有所养,神有所依,……诸证自消”,故二药相合,能气血同调,有效改善患者气血瘀阻情况[11]。苦参是退热泻降、荡涤湿火的良药,在《名医别录》中认为此药具有 “安五脏”的功效,大枣在此方中有营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本草汇言》中有言曰“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心脾二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以治之”, 《本草从新》一书中认为大枣有“调营卫……和百药”的功效,《医学见解》载大枣能“补益心脾,安神宁心”[12]。其与丹参合用,增强养血宁心之效,本方药少力专,诸药合用使心阳得煦、心血得养、心脉以通、脏腑安定,心神自宁而心悸得愈[1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苦参碱、苦参碱等成分,可通过阻断钠、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龙骨有镇静安神作用,对因心血不足导致的心悸有良好疗效[14]。
本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9.09%、3.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西药多数作用靶点单一,无法进行综合、个体化精准治疗,导致后期患者易出现疾病复发,影响治疗效果,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时能做到整体、辨证,药物多靶点起作用,甚至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参救心汤用于治疗心悸患者用药安全性高,不良事件发生少、患者疾病复发几率低。本次3例服药后一过性出现乏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疑似苦参中毒表现,但考虑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后,未经处理而能自行缓解,方中苦参用量不大,应达不到中毒量,且患者继续按原方服用,不适症状没有重复出现,故不支持中毒反应。观察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症状后,病情大减,特别是一例男性65岁患者,反复心悸1+月来就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房性早搏,给予本方加味煎服治疗,服首剂便出现乏力、恶心、心慌症状,第二天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再就原方煎服第二剂口服,无相似不良反应发生,且服完二剂后已无感觉心悸,随访也无复发。“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故考虑患者服药后的不适表现,应当是病情好转欲愈的“瞑眩反应”[15]。
综上所述,因笔者工作于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难以对该方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药理验证。限于伦理、病例来源等原因,无法进行安慰剂对照和更大范围病例数的临床观察。但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探索、验证、总结,笔者认为自拟三参救心汤可用于治疗心悸病(心律失常),也可用于西医治疗失败病例,安全有效,且药味少,药材常见,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