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长沙学院的探索为例

2019-05-20刘淮保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声乐课程教师

余 佳,刘淮保

(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声乐课程建设,应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突出应用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突出“差异化发展”的理念。长沙历来是文化产业集中的地区,“文化+”的融合模式是以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增长的驱动因素。因此,长沙学院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站在新起点上,对接需求,准确定位,健全专业课程体系,致力于精准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依托课程思政,构筑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1];而声乐课既是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其核心专业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十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声乐不仅是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科目,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等发挥了积极作用[2]。“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而我校将优秀声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题材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隐性教育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学习和审美引导,把深植于声乐作品中的价值观 “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把“立德树人”的要求沁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深耕声乐作品的题材价值

声乐作品本身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文化精神,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精神追求的内容。特别是优秀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它们无一不源自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后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反映抗战时代的歌曲,如《松花江上》《黄水谣》《故乡》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创作的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思乡》《玫瑰三愿》等;运用古诗词及古曲创作的歌曲,如《我住长江头》《阳关三叠》《满江红》等;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歌曲,如《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美丽中国》等,以及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梦”的系列歌曲,如《天耀中华》《不忘初心》《强军战歌》《共筑中国梦》等。

这些创作于不同时代、展现了不同风格的歌曲作品,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印迹,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梦想,它们共同诠释了中国价值观。在声乐课堂中选取优秀的、反映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作品,在歌曲演唱教学中,借助歌词旋律所表达的情怀,提炼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用心引导,教化于无形,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积极的要素转化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使专业教学能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的双重功能,是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向主流价值靠拢的有效方式。

(二)深化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艺术的所有类别中,声乐一直占据最直接震撼心灵的位置。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既体现在给人听觉上的愉悦,想象力的发挥,情绪的期待和满足,以及精神解放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又通过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给予欣赏者不同的审美适应。而声乐作品所具有的引人向善,培育主体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行为、优秀的人格的作用,也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所乐于谈论的话题。中国古代《乐记》有“乐者,德之华也”之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确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所有技术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艺术的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情感,通过演唱者高超的演唱技术和个人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将作曲家的创作进行多维度塑造和传达。学校应着力加强声乐教学内涵建设,在对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传达中,首先做到“各美其美”,讲清楚我国的优秀声乐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国美学思想;然后再“美人之美”,以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声乐文化、声乐演唱技术为我所用;进而实现“美美与共”,将两者交融、整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对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审美观作用显著。

(三)升华声乐作品的情感价值

情感是艺术体验的重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心境并能产生共鸣的音乐作品来进行艺术体验,从自身的体验中运用音乐释放情感,通过经典声乐作品的陶冶,升华自己的情感[3],激发价值认同感,从而内化为坚定的价值信念。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通过演唱的技术技巧训练,塑造演唱者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凝聚着的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夺取胜利的斗志;《黄河大合唱》喷涌而出的旋律,是中华民族伟大坚强、悲壮深沉和热情豪迈的情感表现;《英雄》歌颂了抗击洪灾,保卫家园的子弟兵平凡又伟大的形象……这些声乐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境体验和情绪感知,通过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价值认同,在演唱过程中完成从审美感知到立美创造的过程,这样的情感体验,对立德树人能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激发自我教育的能力,更能引导立德树人的价值方向,坚定价值信念。

二 以学生为中心,转换教学方式

声乐作为一门核心艺术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一对一小课教学为主,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水平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师自身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特长的不同,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4],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柔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校在对声乐课程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通过设置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相近的情境,激发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未来就业时能够快速适应并投入到工作中。如对于希望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会唱”这个教学目标外,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会教”,加大声乐教学法、即兴配弹、合唱指挥等比重。对于将来能够从事舞台表演的学生,则在教学设计中更突出“学会演”,加大台词、剧目排练的比重。而对于希望从事辅助工作的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学会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放任学生、听从学生,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5],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倡导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教师角色要从以主“教”角度转换成以主“导”形式,因而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引导学生主动开展项目式、研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发展方向为师范型的学生,以成立教学团队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就具体声乐教学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学实践;而可向舞台型发展的学生,则以艺术实践项目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如班级、年级音乐周的举办可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舞台实践,扩大声乐学生舞台实践的普遍参与性;各级各类声乐比赛等,则可为优良等级学生提供大型的专业音乐舞台,体现精英化教学。具体实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提供作品选择,由学生自主进行作品分析,人物特点等知识准备,通过个别课结合艺术指导课和舞台表演的指导,完成舞台实践,共同达到教学目的。注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适应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学习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通过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6],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声乐节目的编、排、演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意识、创新思维等能力素质,让学生真正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7]。

三 以产出导向为定位,优化教学内容

声乐课程涵盖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等部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程,我校在进行应用型教学改革前,声乐课程体系内容如表1所示。

2011版声乐课程体系对于声乐艺术本体所涵盖的分类课程较重视,更加注重声乐技术与相关知识的全面传授,而对区域文化特色、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舞台和教学实践方面比重不够,没有体现出个性培养的区别,仅在第六学期开始,声乐专业生能用限选课的形式继续进行声乐学习。

表1 2011版声乐课程系统设置一览表

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我校声乐教研室以如何完善学生演、教、研综合能力为主线,同时注重结合地域性特色文化,建设模块式教学体系,使学生能达到胜任各级各类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水准,对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梳理。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 达到唱、教、导等能力的融合[8],我校声乐教研室依托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和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科研和采风等形式,构建湖湘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资源系统,将长沙山歌、侗族酒歌地方传统音乐,引入为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真正形成声乐课程的区域性特色;同时,结合教师团队不同的学术背景,构建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选修课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如表2 所示,专业课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表现,参考学生考试成绩,采取分层授课方式,实现学生间的良性竞争,通过个别、小组两种授课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了与声乐课程相关的核心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歌唱的语言、系统了解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基本的钢琴配弹能力和合唱与指挥能力。专业限选课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结合欧洲留学归国教师的语言优势,开设意大利语音课程,并丰富西洋歌剧作品的教学;聘请地方优秀中学音乐特级教师为行业导师,对接音乐教材教法课;选送舞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进修剧目、编导等课程,开设排练指导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限选课的多种学习方案选择,实现个性化培养。

表2 2013版声乐课程系统设置一览表

四 借助现代技术,改革教学形式

我校秉持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创新教学方法,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一线教师是本科教育的实施者,要以产出为导向,就需要教师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对行业发展具备前瞻能力,我校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满足新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调整和开发课程资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导不同演唱风格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如针对民族演唱风格,可开展当代民族唱法特点、汉语歌唱咬字训练、民族歌剧鉴赏的自主学习。而美声演唱风格则应对美声唱法史、有关流派和美声唱法特点、歌剧鉴赏等展开自主学习。今后专业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实际学习情况,组织教师编撰分级教材,逐渐由“年级教学”转变为“分层教学”“分级教学”,进一步体现产出导向,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能力与优势。

其次,构建多维度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收集整理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对声乐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充分利用微课、MOOC课、VR、翻转课堂等开展教学,完成传统单向面授课到多维度多形式教学形式的转变。例如正音、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可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预习、练习,结合课后作业,进行远程指导;台词等课程也可以利用优秀网络MOOC资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准备,提高面授成效;至于声乐技法课中,对于呼吸肌肉群的科学运动、共鸣腔体的合理位置等传统教学中比较抽象的环节,更可以利用网络优秀的VR资源,结合动画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技术要点,提高教学环节沟通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效率。剧目排练、即兴配弹、教材教法等课程也可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它的实质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增加了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对于一些其他的理论知识,如声乐艺术鉴赏、中西方声乐发展史、中外声乐作品赏析等,可通过课堂实录、大师讲座、音乐会等影音资料来补充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支配学习时间,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线上线下人机交互,有效地促进声乐教学[9]。

五 建设“四有”师资队伍,筑牢育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要从教育的主导者转变为教育的引导者,必须从供给方的角度实施“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而在当前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10]。

我校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中,首先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教师应不断学习,将个人的专业、学术、事业理想与国家民族梦想结合起来,内化为自身成长的驱动力。道德情操则直接体现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方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才能真正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基因式”地嵌入育人全过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生动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保障知识研究、传递和创新。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我校声乐教研室践行“站稳讲台、唱响舞台”的理念,连续3年举办教师专业技能汇报,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在省普通高校课堂竞赛中获金奖1项,在省青年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2项;在教学科研方面,声乐教研室近3年来获得省级科研立项10多项,其中教改项目和教育规划项目4项。教研室教师注重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提高学业挑战度。并以前瞻性的发展视角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时,教师团队提倡帮、传、带的合作精神,注重团队的协作和合作,鼓励团队中的青年教师通过学历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师班学习等形式提升专业素质、拓展学科视野。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要用仁爱之心,用真诚方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校声乐教研室教师除担任学生的专业教学外,还建立了导师制,每位专业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还是学生思想、生活上的知心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真正完成对学生心灵的指引。“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用自己的学习成果回报了老师们的关爱。近3年来,我校声乐学生在省大学生“三独”比赛中获得个人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5项,在省青年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中,获得金奖1项、铜奖2项,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集体项目金奖1项、银奖1项。学生们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检验了声乐团队的教学成果。

通过我校的探索和实践,本研究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声乐课程建设,必须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结合教师个人和团队的科研教研学术成果,审视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构建具有地方性、应用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获得的声乐教育教学能力和舞台艺术实践能力,能直接检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评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中与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适应的部分,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培养实际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声乐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