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方法
2019-05-19张金兰
张金兰,钱 沂*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500)
临床上脑出血患者往往伴有长期的血压异常疾病,患者往往病发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致残和致死几率高,需要迅速使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缓解患者颅内压力,但是患者在术后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心理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1],因此在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应用全面护理干预十分有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52例脑出血患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65.38%),女性患者9例(34.62%),患者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79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2.52±3.65)岁,平均体重为(61.49±3.02)千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69.23%),女性患者8例(30.77%),患者最小年龄为53岁,最大年龄为7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3.54±3.81)岁,平均体重为(62.09±2.92)千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脑出血患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
实验组:实验组脑出血患者接受全面术后护理。主要从病情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心理护理三方面展开。在病情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在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脉压、心率、体温等生命指征,并将监测仪的监测数据记录在案,为患者出院时医生的病情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对于中枢温度较高患者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保护患者脆弱的脑组织,对于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要使用降压药物降低血压,避免患者血压过高二次引发脑出血,在引流管护理方面脑出血患者在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后容易并发术后感染,因此要进行引流管护理,首先要将患者床头角度调整为30度,并采取措施固定患者头部,避免患者头部的动作使得引流管脱落,连接引流管的引流袋要放置在穿刺部位下方20厘米处,在更换和调节引流袋时要注意动作轻缓,并严格遵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若患者需要移动时要要先将引流管关闭,在并发症护理方面患者在术后不能自行清理和翻身,患者要定时帮助患者清理皮肤和翻身,预防术后压疮,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咳嗽以助于祛痰,预防发生支气管感染,并帮助患者按摩肢体,预防肢体血栓。在心理护理方面脑出血患者在术后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会出现焦虑和自卑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治疗机制和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同时积极鼓励支持患者,树立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并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增加其自我管理的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和并法率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将本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 21.0版软件实施统计处理,52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表现形式为“(±s)”,通过t检验分析数据。当P<0.05,则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参与本次研究之后,实验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实验组 26 86.03±3.53 87.43±3.51 88.46±3.18 84.81±2.34对照组 26 76.97±2.97 75.27±2.89 74.91±2.93 71.07±1.84 t - 24.2351 20.0431 29.4946 33.6742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2],患者病发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致残和致死几率高[3],高血压伴发的脑出血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果效果不甚显著,就要转为手术治疗,而临床上的对于脑出血患者往往应用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缓解患者颅内压力[4],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且该项手术对于技术和环境要求相对不高,但是患者在术后需要全面的护理干预来预防术后感染。结合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本次研究之后,施行认知护理干预模式的实验组在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心理调节功能也显著增强(P<0.05)。结果与宋丽娜[5]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在接受全面术后护理干预之后患者在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心理调节功能也显著增强,并发症也明显减少,说明全面术后护理在实施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中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