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方式分析

2019-05-19张林英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9期
关键词:禁食内镜黏膜

梅 娟,张林英*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 苏州 21530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肿瘤效果很好的一种内镜治疗技术,能够准确完整的进行病理诊断,切除表浅病灶效果好,但也存在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的缺点,需要配合良好的手术护理方式,为探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方式,本文总结临床研究作如下报告[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24:19,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为(51.59±3.78)岁,麻醉18例,普通25例,按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21例,观察组(高质量手术护理)22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未消化道肿瘤者;(2)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可积极配合调查者;(3)家属签署入组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身体虚弱,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合并其他疾病者[2]。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高质量手术护理,术前做好物品准备,包括针式Dual刀,IT刀等仪器,染色剂、祛泡剂等药品,同时引领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调整合适体位,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心率、血氧指标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救治,关注患者的呼吸和体温,对应调节手术室温度,随时触摸患者腹部,若出现腹部隆起、皮下胀等症状,及时配合医生治疗。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感染,观察患者口腔是否有分泌物,及时进行清理,避免误吸堵塞。电切刀需要根据要求调整参数,应用内镜找到病灶后,需用祛泡剂冲洗病灶黏膜表面,用染色剂帮助观察腺体开口情况,以确保良好的观察视野,向黏膜下注射的效果应达到病灶四周隆起,以保证与黏膜充分分离。术中出现出血若为黏膜下出血,可应用钳夹拉出出血血管,电凝止血,无效果可换止血夹止血,若大量出血应即刻停止手术止血,同时进行输血操作,血止住后要进行冲洗操作以保持视野清晰。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患者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禁食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 22 62.41±8.37 1.41±0.57 8.49±1.93对照组 21 81.22±10.78 3.29±0.64 12.38±2.19 t 6.41 10.18 6.19 P<0.01 <0.01 <0.01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一次性完整的切除病灶,避免了残留,复发率很低,但也存在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的缺点,进而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也有所增多,需要术中手术和术后护理的配合[4],术中使用的电切刀需要根据要求调整参数,Dual刀,IT刀等应用时应注意角度,避免误伤其他组织,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出血穿孔现象应及时控制,用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溶液冲洗始终保持视野的清晰,术后可通过胃肠减压、应用止血药、抑制胃酸药等方式控制预防出血,若患者出现黑便情况,视情况及时进行输血,严重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避免活动引发出血,同时应用抗生素、禁食等方式预防感染,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综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有效切除病灶,但并发症较多,需要加强手术护理[5]。

猜你喜欢

禁食内镜黏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禁食对健康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