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策略研究
2019-05-19刘亚男
刘亚男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外科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近年来由于术后长期卧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转变,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具体是指深静脉腔内血液不正常凝结,造成阻塞静脉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如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措施不正确,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情较轻者,则会丧失劳动力,病情较重者则会成为残疾,甚至并发肺栓塞致死。目前经皮血管内介入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措施,属于血管外科结合放射介入学科的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创伤小、疗效高,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证明在围术期给予患者相关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可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后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01月~2018年6月内我院接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而后按护理措施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n=23):男女比例为16:7,年龄55~78岁,平均(66.55±10.22)岁。观察组(n=23):男女比例为13:10,年龄56~78岁,平均(66.58±10.11)岁。对比分析46例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
放置下肢静脉滤器(临时或永久),于病变股静脉部插入血管内超声消融导管行超声消融,在此途中为防止术中产生微小血栓,可以反复向病变静脉注入尿激酶(30万u)和肝素(5000~6000 u);术后静脉滴注1周肝素(800 u/h),1周后改为口服3.0 mg华法林,3.0 mg/d,连续治疗6个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穿刺部位、血栓度)选择最佳溶栓导管,穿刺,置入溶栓导管,妥善固定。术后用药:静脉滴注:0.85%的100 mL生理盐水+400 mg新天欣,50 mL/h。50%的100 mL葡萄糖+30 mL血栓通,30mL/h。5%的100 mL葡萄糖+10 u降纤酶,25 mL/h。0.85%的100 mL生理盐水+20万u尿激酶,30 mL/h。400 mg天方罗欣,100 mL/h。5%的150 mL葡萄糖+100 mL生脉注射液,50 mL/h。持续24 h用药,共治疗1~2周。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为其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口头宣教。
观察组:全面护理:(1)术前护理:健康宣教:充分与患者展开沟通交流,强化患者对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认知,纠正认知误区。提前发放健康手册,系统性讲解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机制、治疗措施、护理措施。可邀请我院治愈病例分享自身经验,通过心理暗示法激励患者,树立和增强其治疗积极性和自信心。
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在舒适氛围中循循善诱与患者交谈,分析总结其心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2)术中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射麻醉剂后关注血压变化。控制氧气供给,维持心肌供氧。(3)术后护理:基础措施:指导患者床上自主翻身和轻微活动,确保绝对卧床休息,伸直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保证溶栓导管通畅。抬高患肢30°,切勿进行剧烈运动,避免热敷。注意术区压迫袋松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碘伏定时消毒穿刺点,无菌纱布覆盖。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一日三餐进食清单易消化食物,忌辛辣、茶、咖啡。用药指导:定时遵医嘱服用扩血管及抗凝药物,切勿随意删减药量[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2)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连续性变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定性资料用(n,%)表示,x2检验。SPSS 21.0分析,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 果
2.1 对比分析两种模式下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73.1%,观察组95.6%;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34.7%,观察组8.6%;P<0.05,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2.2 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善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指标改对比无明显差异,经护理后凝血各指标虽有所降低,但改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血流滞缓、遇阻、血管内膜破损、血液高凝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现象,且临床研究表示:过去临
床所采取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已无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并且也无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从此次研究中也显而易见,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34.7%。因此寻求一种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既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又要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从而全面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表2 护理前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护理前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 具体指标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对照组n=23凝血酶原时间(s) 15.55±3.22 14.22±2.22 1.6308 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34.33±7.11 34.11±5.11 0.1205 P>0.05凝血酶时间(g/L) 4.22±1.11 4.11±1.00 0.3531 P>0.05纤维蛋白原(s) 17.55±5.55 16.11±3.22 1.0726 P>0.05血小板计数(×109L) 192.23±118.22 180.11±86.12 0.3974 P>0.05凝血酶原时间(s) 15.11±3.22 16.11±4.33 0.8887 P>0.05观察组n=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34.33±7.22 36.33±7.11 0.9465 P>0.05凝血酶时间(g/L) 4.22±1.11 4.23±1.22 0.0290 P>0.05纤维蛋白原(s) 17.33±5.11 19.22±5.11 1.2542 P>0.05血小板计数(×109L) 188.23±122.22 158.33±44.11 1.1035 P>0.05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介入性溶栓措施,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溶栓导管将高浓度溶栓药物投放静脉血栓形成部位,从而确保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导管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自实施以来,治疗疗效突飞猛进发展,而临床研究证明:围术期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至关重要,术前心理指导和健康宣教,可明显缓解焦虑情绪,确保其情绪稳定更好接受治疗,从而保障手术顺利完成;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密切与医生配合,及时处理突发现象,缩短手术时间,便能整体降低和减轻患者痛苦,术后给予饮食药物指导,确保患者尽早康复[3]。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还能改善凝血情况从而降低后期静脉血栓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