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5-19杜文娟
杜文娟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500)
发热是小儿临床的常见病症,而且突然的高热往往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惊厥状况[1]。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案较多,主要以用药治疗为主[2]。配合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保证患儿康复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的是阶段性护理对高热惊厥患儿造成的影响,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数据库中选择2016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入的所有患儿中抽选出80例纳入研究开展实验。进行两组均分后,将其命名为对照组(n=40)与实验组(n=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于6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2.9±0.9)岁,实验组中患者的年龄于6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2.5±0.7)岁。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在入院时经对比分析,未见明显差异。患儿的个体化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入院宣教,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实验组患者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
(1)预防阶段护理。
高热惊厥的严重性不容小觑,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做好惊厥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家长大部分是患儿惊厥发作的第一目击者,由于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导致患儿惊厥发作时间延长,发生骨折、脱臼、舌咬伤、窒息、脑缺氧性损伤等严重情况,所以我们护士在患儿入院期间需要做好抢救准备的同时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诱因、急救方法的宣讲。只有患儿家长了解疾病,掌握一些基本抢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发作持续时间,使患儿的机体损害降到最低。
(2)发热期间重点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发热期间护理时,应当做好各种抢救设备的准备,对患儿体温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密切观察患儿四肢的冷暖,判断是否处于体温上升期,是否已经发生惊厥,是否存在呼吸抑制、肌张力下降以及脑损伤的现象。在惊厥发生时,立即将患儿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物,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现象,并确保患儿惊厥时不会将自己的舌头咬伤。
(3)康复阶段护理。
高热惊厥再次发作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患儿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向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讲解,一旦惊厥发生,应当由患儿家长进行相应的抢救处理,护理人员亲自演示并评估患儿家长在惊厥发作时抢救措施的掌握,以保证患儿的安全。体温超过37.5度,应行物理降温;超过38.0度时应给予口服退烧药;超过39.0度时应用自制冰帽或冰枕的方式进行降温,保证患儿的颅内温度稳定。当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寒战等症状时,应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
1.3 评价标准
记录所有患儿的高热惊厥复发率,记录所有患儿的体温、降低时间以及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评分,满分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儿的并发症复发率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均应用(±s)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体温降低时间以及护理满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儿的高热惊厥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的高热惊厥复发率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s)
组别 体温恢复时间(h) 护理满意评分对照组(n=40) 3.7±0.8 66.4±4.3实验组(n=40) 1.1±0.5 91.6±6.4
3 讨 论
通过阶段性护理,患儿家长在患儿发生惊厥或发热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有助于配合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开展[3],使患儿的高热惊厥症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能够有效避免患儿在发生高热惊厥时,患儿家长出现手足无措、错误操作的情况[4]。这种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临床医务工作质量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高热惊厥患儿应用护理工作时,采用阶段性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高热惊厥复发率,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高热惊厥患儿的体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