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动手操作活动 激活小学数学课堂

2019-05-17

名师在线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细绳圆柱周长

郭 健

(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 214101)

引 言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新知的有效途径[1]。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灌输式教学,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认为那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时间久了,必定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还学生于课堂,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以操作启迪智慧、灵动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运用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小学生活泼、好动,复杂的数学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是陌生的,而是有温度的,这样就会为数学学习注入源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明明和军军进行跑步比赛,明明围绕边长为3.14米的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军军围绕直径为4 米的圆形跑道跑一圈,他们的比赛公平吗?有的学生认为公平,也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但谁都不能说服对方。因为正方形跑道的周长,可以通过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但圆形跑道的周长,学生还不会进行计算。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物品、细绳、尺子,想办法测量出圆形物品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在圆形物品上面缠绕一周,然后,测量用去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有的学生将圆形物品在地面滚动一圈,滚动的距离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测量出圆形物品的直径,进而探索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为探寻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积累了感性基础。

二、运用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考

儿童的思维始于动作,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做,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使之成为发展学生学力的“内援支撑”,从而开辟学生学习的新路径,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其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知识时,新课伊始,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了1 根18 厘米长的细绳。学生看到细绳后都愣住了,不知道教师要做什么。教师让学生将手中的细绳任意分成3 段(每段都要是整厘米数)。学生很兴奋,立即投入动手操作中,不一会儿,便按要求将细绳分成了3 段。教师让学生用分成的3 段细绳围一围,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很快,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细绳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细绳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将可以围成三角形的3 根细绳的长度和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3 根细绳的长度进行分类整理,强化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性认识,从而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内核: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运用动手操作活动,实现辨伪存真

小学生形象思维仍居于主要地位,很多时候他们难以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出现思维障碍,甚至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数学知识,学生必定无法透彻地掌握,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动手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进而使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有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都是3 分米,宽都是1分米,拼成大的长方形后,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题目出示以后,绝大部分学生沿用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乘2。显然,学生没有准确把握题目的要领,陷入了思维定式中。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解题思路,而是让同桌的两名学生用数学课本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又应该怎样计算所拼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1)拼成大的长方形后,有一些边已经在长方形的内部,在计算周长时,就不能包含在内;(2)可以拼成两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结论应该有两个。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得出了正确答案。

四、运用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后续发展的重要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等分的圆柱体),看看可以拼成什么几何体。学生很兴奋,立即投入动手操作中,不一会儿,学生们发现圆柱体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高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发现所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也相等,高也相等,因此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教师追问:“还有其他的发现吗?”短暂的沉默后,有学生举手说:“还可以用圆柱的侧面积×半径。”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后,其他学生都感到非常吃惊,也感到十分不解,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教师接着说:“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信心十足地说:“用底面积×高,是将所拼长方体竖着摆放,而用圆柱的侧面积×半径,是将所拼长方体横着摆放。”那位学生边说边进行演示,听了该学生的发言后,其他学生恍然大悟,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 语

总之,动手操作既是学生参与学习、融入课堂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数学课堂彰显魅力。

猜你喜欢

细绳圆柱周长
环肋对耐压圆柱壳碰撞响应的影响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细绳“钓”冰块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的周长
绕着绕着,飞了
冰块里的鱼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用废长统袜做竹竿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