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声乐艺术指导讲座侧记

2019-05-16文/董

钢琴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伴奏者歌唱者钢琴伴奏

文/董 梅

“小雪”时节的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仍然郁郁葱葱、五彩斑斓,2018年11月末,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学院、高等师范院校、综合类地方高校的近四百名钢琴专业教师参加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钢琴艺术》杂志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更具深度和广度,并涉及新的主题—“钢琴艺术指导、钢琴重奏、钢琴教学法”。组委会邀请了美国旧金山、俄罗斯柴科夫斯基两所知名音乐学院,以及国内顶尖音乐学院的13位资深教授和演奏家,共举办了14场讲座、论坛、大师班、音乐会等活动。

四天的会议中,围绕着“钢琴艺术指导”的两场活动十分“吸睛”—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作曲家胡廷江老师的“中国声乐作品艺术指导专题讲座”和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佳林教授的“声乐合作钢琴公开课”,主办方在内容安排上别出心裁,两场讲座的内容可谓“中西合璧”。笔者谨以粗浅的文字将声乐合作中与钢琴密切相关的问题做一番梳理。

胡廷江“中国声乐作品声乐艺术指导专题讲座”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胡廷江教授系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十大作曲家之一,近几年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熟悉的有为花腔女高音而创作的《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秋水长天》等,旋律优美、流畅,和声严谨细腻、配器时尚富于变化,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尚化、国际化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还曾两度获得“金钟奖”优秀伴奏奖,为民族声乐钢琴伴奏、即兴伴奏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胡老师带领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运用民族和声”“如何运用钢琴表达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色彩、风格和气质”等几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

1.钢琴即兴伴奏是瞬间性的二度创作

通俗地讲,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需要多层次、多修养的艺术,亦是一种与歌唱者配合完成的,具有瞬间性的二度创作行为,应该在进行过程中持续地被完善。具备良好的调式和听觉概念,在首调和固定调之间游刃有余地进行转换,是弹好中国声乐作品伴奏的前提。

2.移调能力是即兴伴奏者实力的体现

能否将歌曲即兴配弹得引人入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否想到”,即是否具备即兴思维。另外一点则是“能否做得到”,即是否具备一定的对素材的拓展和填充能力。钢琴弹奏基础和键盘和声技术必不可少,而移调能力则是即兴伴奏者功力深厚与否的直接体现。

3.多上舞台磨炼

胡廷江老师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并分享了一个观点和理念:“任何一首作品都是练出来的半成品。”即使是一个短小的片段都经过了在不同调式上的千锤百炼。通往成功的艺术之路也永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4.弹奏中国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几个实用法则

(1)合理安排旋律与伴奏声部的比例关系。应遵循“主密伴疏,主疏伴密”的原则,即主旋律密集的地方伴奏织体梳松,主旋律宽松的地方伴奏织体相对密集。而主旋律音符节奏密集的时候,伴奏织体最好尽量简化,旋律高音部分用密集的织体给歌唱者烘托。胡老师现场即兴弹唱了陕北民歌《赶牲灵》

例1 《赶牲灵》

八分音符的旋律部分,原版伴奏中第1至3小节采用了五声调式的分解和弦织体,左右手呼应,模仿了悬挂在牲灵脖子上的铃声由远及近效果,胡老师对此处做了更为巧妙的处理,以安静的五声调式和弦,给演唱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第4至5小节的长音处,则采用双手交替的上行琶音,以烘托歌唱者做渐强减弱处理。

(2)使用复杂化的和声拓展色彩。高度叠置的原则,多以七和弦代替三和弦以求得更加丰富的听觉效果。

例2 《茉莉花》

例3 《国际歌》

以离调的思维,多用副三和弦推动旋律的发展。

例4 《芦花》

不拘泥于传统的和声规则,保持流畅的低音线条。

(3)语气主导原则。这是为中国声乐作品弹奏伴奏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给个气口”,伴奏者要对歌曲有准确的把握,与歌唱者对作品有一致的理解,保持合作的默契。

胡廷江老师的专题讲座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风趣,尤其是歌曲举例全部自弹自唱,极富感染力。充分体现出他深厚的作曲理论功底、多年来与声乐名家们合作积累的丰富的舞台经验,以及对中国传统地方民歌和中国“新民歌”的热爱和深刻感悟。

张佳林“歌剧、艺术歌曲合作公开课”

中央音乐学院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张佳林教授在艺术歌曲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公开课围绕着“如何让钢琴来接近乐队”这个主题展开,并结合作品演唱实例着重讲解了歌剧和艺术歌曲伴奏中的实际问题。

1.钢琴代替乐队来伴奏

用钢琴来代替乐队伴奏,最初是基于节省经济成本的考虑,加之钢琴是一件音域宽广的和声乐器,具备模仿乐队的某些基本条件。然而,钢琴受其构造限制,声音难以持续,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连奏,因此,如何让声音连贯?就成了对伴奏者首要的技术要求;另外,钢琴独奏时,左手时常担任伴奏声部,控制得较弱,而在声乐伴奏中情况则大不相同,尤其是为歌剧作品弹奏伴奏,左手常常是模仿弦乐队声部相当重要的低音线条,需要很好地弹奏出来。

2.如何对待和使用乐谱

张老师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弹奏哪国作品,首选使用哪个国家本土出版的乐谱,其次是选用我们国内权威出版社的引进版本,以保证对原作的准确表达。

3.艺术歌曲伴奏与歌剧作品伴奏的不同之处

为歌剧作品弹伴奏,首先要认真学习原版歌剧资料,必须明确歌剧讲的是什么,做到把握整部作品和塑造角色。在弹奏人物塑造的片段时,应尽量还原和模仿乐队效果。在与整体效果等同的前提下,对“缩编谱”可以稍作简略和缩改。然而,为钢琴和人声创作的艺术歌曲,必须严格尊重乐谱,不能做任何删改。

弹奏艺术歌曲伴奏时,琴盖可以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这是由艺术歌曲本身为钢琴而写的特质所决定的,只要注意与歌唱者发出的音量和音质相融合即可。而为歌剧弹奏伴奏时,琴盖则无须过分打开,通常共鸣箱盖只要打开一半即可,最好与歌剧中的角色和所表达的剧情做一个恰当的力度换算,有时左踏板会比独奏多用一些;另外,越是品质好的钢琴,其声音层次越容易控制和融合,可以将琴盖置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反之则要慎重关闭。

4.歌剧伴奏者的职责

歌剧伴奏者实际上身兼数职,既要用钢琴来模仿乐队,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指挥的作用,通常需要将乐器换气的“气口”模仿出来,才能将音乐表达到位。表演歌剧作品时,对弹奏歌剧伴奏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深厚的钢琴演奏专业功底之外,还要系统学习西方音乐史、歌剧史、作曲理论知识,以及指挥等相关课程。

聆听张佳林教授的公开课既是学习又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享受,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逻辑和娓娓道来的语言表达,是那样顺畅自然。特别是他谦和儒雅的言谈举止,给了台上表演者以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和音乐修养。

两场大师班、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1.钢琴伴奏是否等同于艺术指导

众所周知,钢琴伴奏即“Piano Accompaniment”,而所谓“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或“声乐艺术指导”来源于国外的“Vocal Coach”一词,其内容有别于钢琴伴奏。从外文的直译与国际常规定义来看,此专业更准确的名称应为“声乐艺术指导”。在国外,对“Vocal Coach”有很细致的分类,“Opera Coach”为歌剧艺术指导、“Lieder Coach”为艺术歌曲指导等。简而言之,艺术指导是对演唱者的非歌唱技术问题(语言、音乐)等进行全面指导、教学,并通过钢琴伴奏形式给予最终呈现的专业,艺术指导是负责解决歌唱者发声之外的所有音乐上的问题,在正式演出时可以不上台,不能将其与钢琴伴奏混淆。

2.声乐合作中应如何与歌唱者相处

在为声乐弹奏伴奏的这项合作中,演唱者本身这件“乐器”,在演唱时会受到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如何与歌唱者相处”是个相当重要的课题,中西方声乐作品的讲座中,各位专家都谈到了这一点。从技术角度来讲,钢琴伴奏者娴熟的技术、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以及良好的内心听觉都可以促使自己在伴奏过程中做到珠联璧合;从心理角度而言,伴奏者在台上的眼神和表情都会给演唱者带来莫大的鼓励。热爱伴奏事业、关爱合作者是成为一名好的钢琴伴奏和艺术指导的前提。

3.目前对钢琴伴奏和艺术指导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艺术指导这个专业的形态、存在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人才培养方向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存在普遍层面上的严重偏差,更谈不上从学术层面对一个专业进行研究所应具备的系统理论。这次研讨会的论坛中也提出,关于对钢琴伴奏和艺术指导这个职业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体系,甚至尚未受到重视。在舞台上,钢琴伴奏与演唱者是合作关系,而非从属关系。

结 语

可以说,本次研讨会的两场中西合璧的声乐合作艺术讲座颇具时代意义。文化部教育科技司曾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在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第一、二届“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距今已过去近二十年,直至今日,这一议题才又有所承接。这两场讲座、公开课让来自全国的同行分别从不同角度学习到中国地方民歌和新创作歌曲,以及西洋歌剧、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实用方法和技巧,感受和领略了从事钢琴伴奏和艺术指导的职业魅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如果说此前两次“全国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是艺术指导专业彻底走到低谷时强烈的自我拯救,那么衷心希望此次研讨会成为一个新起点,将国内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发展推向崭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伴奏者歌唱者钢琴伴奏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歌唱的基本素养
钢琴伴奏应具备的能力及表演中的注意事项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论声乐钢琴伴奏的特点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生态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