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重构分析
2019-05-15吕晓方唐一萱
吕晓方 唐一萱
摘 要: 为了更好地重构师德评价机制,如今各大高校都开始通过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罚等途径,结合本校实际状况规划相关方案,令教师持续践行师德规范,提升师德水准。本文阐述如今我国高校师德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妥善性重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师德 评价机制 重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网络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以往的高校师德评价机制呈现出一些问题,包括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等,已然延误师德建设进程。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评价机制中存在什么问题,又当如何加以合理性重构,其相关细节本文予以阐述。
一、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内涵
强调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务必遵循的基础性道德素养和规范总和,属于师德的子系统,呈现出较强的专业性、目标深远性、对象烦琐性、教育内容深入性等特征,不得不引起校领导的关注。简单概括来讲,就是将师德评价标准作为重要指导依据,随后凭借特定的方式评价教师从事本职事务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确保其不会和预设的师德规范规章体制等产生强烈冲突现象,核心指标在于规范师德行为并提升师德水准。
二、目前我国高校师德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要持续有效地展开高校师德评价工作,第一要务是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所以一些高校主张基于上级提供的规范文件完善已有的师德评价标准,不过现实往往与之相悖,一些高校提供的师德评价标准并不十分科学,问题是评价内容过于狭隘、评价标准不够严谨。通常来讲,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包含德能勤绩四个层面,而一些高校展开师德评价活动时却习惯于偏重检验个体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对于教师主观态度、科研成就、社会服务效率等则过于忽略。归结来讲,如今高校既有的师德评价标准着实模糊且泛化,导致后续师德评价过程流于形式。
(二)评价方法欠缺客观性
如今一些高校提供的师德评价方式欠缺客观性,如师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监督不够严格等。依照相關文件分析,为了更好地完善师德评价机制,有机改善各科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必须确保将教师视为主体,随后积极动员学生、同事、单位等合作展开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可现实中这些评价方式在实践沿用时却难以动员更多人参与,师德评价主体未免显得过于单一,经常会不自觉地夹杂个体的主观情感或过于承受人际关系影响,难以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难以令人信服。所以,展开深入性的师德评价监督显得势在必行。
(三)评价反馈机制存在漏洞
要集中性保障师德评价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特征,从而令师德评价机制得以长期协调性运行,必须同步提供可靠的反馈机制。但是,现阶段一些高校提供的师德评价反馈机制存在一些漏洞,包括没有完善性的师德评价沟通和申诉机制内容等。须知展开高校师德评价活动的目的并非集中在结果上,最关键的是令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弊端,充分发挥好个人优势,从而带动整个高校队伍师德水平快速提升。如一些高校提供的师德评价反馈机制极为简易,基本沿用期末告知最终评价分数抑或是等级形式,由于欠缺有效的沟通和申述机制,导致一些教师难以及时在师德方面查缺补漏,特殊情况下有教师质疑师德评价结果的真实与合理性,呈现出对该部分工作的不满和抵触心理,难以实现师德评价工作应有的价值功效。
(四)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为了全方位调动高校各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准,相关管理人员须发挥好师德评价结果的基础性引导作用,及时创建科学人性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过一些高校师德评价结果应用着实不够充分,基本上只和教师奖金挂钩。须知现阶段高校中有较多青年教师,文化素质较高且工资条件尚可,物质需求方面也不过大,却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实现深入性发展目标,要求高校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好激励,而这些却是许多高校没有做到的。久而久之,只会令高校教师过于关注师德评价结果,难以全数发挥师德评价机制的积极影响。
三、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合理性重构措施
因为现阶段高校既有师德评价机制中还存有问题,不易发挥应有的实效性。因此,为了更快速地推动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应尽快提供富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借此促进高校师德长效健康发展。
(一)设置科学性的高校师德评价标准
1.健全师德评价内容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内容更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师德建设需求。高校领导必须及时关注师德评价和建设工作,针对既有师德评价机制内容予以适当的补充,从而保障师德评价机制的完善性。具体方式是发挥好规范文件的指向性作用,顺势将师德评价内容细化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服务贡献三类基础性层面,随后竭尽全力地维持师德和学生、院校、社会的多重协调关系,呈现出师德应有的特殊性、示范性和深远性。
2.明确师德评价标准
为了持续强化高校师德评价的科学有效性,必须尽快明确对应的评价标准。详细来讲,就是在发挥师德评价内容引导性的基础上,以可操作性为准则细化评价指标,进而正确映射出评价对象的师德情况。如在教书育人方面,选择将爱岗敬业作为一级指标,随后将爱岗敬业细化出精心备课、认真施教、细致解答疑问等二级指标,再持续发挥出师德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各科教师及时自我对比和完善,最终维持高校师德应有的水准。
(二)沿用更加客观的评价方式
1.提供更多的师德评价主体
如师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就会令对应的评价结果呈现出片面性,因此高校要争取多维度评价,既要配合现有的师德评价标准完善师德评价主体,又要在提供自我和领导评价形式之余,融入同事、学生、社会等更多评价主体,从而更全面和深层次地评价不同专业教师,维持对他们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平性。除此之外,还须竭力保障师资评价的民主性,要求同事、领导等主体在观摩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之后再予以评价,避免因为不了解具体状况而导致评价过于形式化;学生评价方面则鼓励教师所授班级学生进行集体评议,规避由于学生个人喜好而出现不公的评价结果;社会评价则要及时针对科研组织、社会活动主办机构、社区等发放师德调查卡,随后动员这类人群积极掌握教师各类社会活动的从事细节,进一步强化高校师德评价的社会影响效应。
2.加大对师德评价的监督力度
尽管说多元化的师德评价主体可以保障对应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过现实中很难将所有影响师德评价结果的主体动员起来,已有的评价主体随时会出现评价过于片面和随意,或滥用权利等行为。基于此,为了竭力保障高校师德的建设质量,应该实时补充和调整不同阶段的师德评价动态。如高校可以尽快创建更加有效的师德评价监督机制和他律自律机制,包括设置师德建设举报箱或举报电话、开放运营师德评价监督网站、鼓励教师彼此互评、学生集体评议等,确保不同专业教师在外部环境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下持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创建可靠的高校师德评价反馈机制
1.提供完善的师德评价交流机制
即借助合理的师德评价反馈和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现有师德评价标准,进而快速挖掘和纠正自身存在的有关缺陷,促使自身师德水准大幅度提升。如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将师德评价结果反馈给对应教师,令他们发现个人的不足并找到改进方法,维持师德评价交流的实效性。又如结合师德评价结果的差异性,筛选批评更加合理的师德评价交流内容和形式,在通常状况下是采用书面交流、面对面交谈、会议探讨等形式。经过对比发现,书面交流形式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教师更为适用,因此相关管理者要注意多融入一些鼓励性的简短评语;至于面对面交谈则适用于那些师德不佳的教师个体,为了保护其隐私,最好沿用面谈形式挖掘缺陷,并提供富有建设性的调整目标和方案,促使这些教师尽快主动完善;而在面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则最好组织会议进行集体性交流,确保及时在改进措施、提升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使教师师德切实得到整体性提升。
2.附加适当的师德评价申诉机制
在完善师德评价申诉机制的同时,保障师德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规避人力资源的过分流失现象。如当一些高校教师经历过师德评价交流之后,始终不满意上级做出的评价决定,就可以在公示期之内展开申诉,其间评价监督小组要予以深入性调查,保证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申诉人。如申诉处理过程中确实发现存在评价结果不公平和不公正的问题,则要快速修改已有的评价结果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处罚。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各科教师的师德水平怎样会直接影响不同专业的教学风气甚至整个校园和社会的风气。所以,相关管理人员须尽快结合实际设置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标准、设计足够客观可靠的师德评价方式、健全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随后合理应用不同阶段的师德评价结果,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价机制,久而久之,推动高校师德高层次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群,谢九英.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11(01):150-156.
[2]刘猛.高校师德长效机制构建对策分析[J].才智,2015,24(12):122-125.
[3]邹明玮.高校师德失范问责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05):81-88.
[4]何海菊.论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专门的高校师德考核体系[J].时代教育,2015,22(15):111-114.
[5]邢磊,李晓乐.民办高校师德管理探索促进经济发展[J].福建质量管理,2015,20(11):134-137.
[6]冯晓玲,别敦荣.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路徑[J].现代教育管理,2018,15(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