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在诊断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分析
2019-05-15刘志方黄正林
刘志方,黄正林,李 婷
(中山市亚太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62)
普通CT的多平面重建应用初始应追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主要用来诊断复杂解剖部位,如脊柱中的椎管狭窄以及生理解剖复杂的颅面部,但碍于技术上的制约,诊断结果常不满意。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CT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临床诊断脊柱等复杂解剖部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2]。椎小关节部位以及椎管狭窄生理解剖结构复杂,容易发生隐匿性骨折,普通X片漏诊、误诊率较高。为此,本次研究选2018年03月至2019年3月我方医院诊治的120例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螺旋CT平扫联合多平面重建在诊断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高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检出率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研究资料
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3月我方医院诊治的120例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120例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
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并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不愿配合本研究者。
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患者120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椎小关节骨折82例(骨折90处),椎管狭窄38例,均根据术中探查结果明确诊断。患者中男81例,女39例,患者年龄最小的20.6岁,年龄最大的68.8岁,平均年龄(41.45±4.17)岁。交通意外事故致伤49例,打击致伤21,高空坠落致伤29例,压伤21例。
1.2 方法
选择仪器为东芝Aquilion64螺旋CT机,常规参数见表1。所有患者均通过CT机获取平片,并于平扫获得二维图像进行处理,将获得的容积数据包进行多平面重建。椎管狭窄患者实际扫描中注意调整扫描线以及椎管角度以获得最佳图像。
多平面重建过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容积数据包,数据包层厚为0.5mm,间隔为0.3mm。扫描后采用骨算法薄层重建,重建层厚2.0mm,重建间隔1.8mm,后将重建图像信息传至工作站,采用平面和多层面曲面重建等多方位重建显示。注意通过宽窗以及窗位调节显示骨折位置、骨折向的方向等。在利用不同方位以及角度切割了解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
表1 螺旋CT机扫描参数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骨科学》一书中关于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骨性椎管狭窄判断标准:椎管横断面测量值作为依据,颈椎管狭窄为颈椎管前后径小于10mm,胸椎管狭窄为胸椎管前后径小于10mm。侧隐窝狭窄判断标准:自椎体后缘~上关节突距离作为判断侧隐窝狭窄的依据,其小于5mm则为可疑,小于3mm则为诊断狭窄。
1.4 统计学标准
将本研究的研究资料等纳入SPSS21.0软件处理相关统计学数据。诊断结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诊断椎小关节骨折效果
本次研究中82例椎小关节骨折患者均经CT诊断,其中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与手术诊断相比无差异,符合率1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椎小关节骨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见表2。
表2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与单纯平扫比较[n(%)]
图1 CT横断面显示T12椎体,骨质被破坏并形成软组织肿块
2.2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诊断椎管狭窄效果
本次研究中38例椎管狭窄患者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相比无差异,符合率1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腰椎管狭窄、颈腰椎管狭窄以及胸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平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见表3。
表3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与单纯平扫比较[n(%)]
3 讨论
3.1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诊断椎小关节骨折优势
椎小关节部位容易发生隐匿骨折,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骨小梁细嫩中断,部分患者无明显表现,并且断裂面骨小梁相互重叠,加之周围肌肉韧带组织较为复杂,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漏诊。有研究表明在针对外伤性椎小关节骨折进行检查时,往往由锥体形状的特殊性导致骨折线难以发现,加之患者检查时不能完全配合医师、寰枢关节结构复杂等因素,导致漏诊率较高。
多排螺旋CT平扫可凭借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来反映骨折的全貌,并且其还可通过多平面重建发挥强大的后处理功能,针对椎小关节的复杂损伤进行诊断时可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4-6]。多平面重建是简单的二维图像重建技术,主要是通过将薄层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处理,在多平面重组下获得骨折全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骨折部位以及骨折线走形。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诊断椎小关节部位的细微骨折有显著优势,常规平扫不能直接提供骨折上下关系信息,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具有较高的骨折线检出率,本次研究利用平扫检查骨折线,部分患者轴位图像上未显示骨折线,导致漏诊,而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的显示全部骨折线,结果显示螺旋CT平扫联合多平面重建可提高椎小关节骨折诊断率,证实了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诊断椎小关节骨折有显著优势。此外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图像可多平面观察关节面情况,有利于发现塌陷范围以及骨质缺损的具体程度,进而指导手术植入适当的植骨量。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可调整窗宽以及窗位,通过在不同角度上观察关节骨折情况,以此提供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腔内积液信息,对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作用[7]。
3.2 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诊断椎管狭窄优势
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因素包括先天性、继发性以及外伤等。椎管有效面积在病理机制的影响下逐渐变小,可直接压迫硬膜囊以及脊神经等,容易引起眩晕等临床症状。根据椎管狭窄的具体发生位置其主要分为3类,即本文中的腰椎管狭窄、颈腰椎管狭窄等。同时根据人体解剖部位又可将其分为中央型狭窄以及神经跟孔狭窄,椎体后缘~上关节突距离变窄形成的侧隐窝狭窄也是其中一类。多层平面重建技术诊断椎管狭窄有直接、准确的良好效果,其主要依靠利用扫描信息显示关节间隙增宽,获取病变平面椎管信息;同时还可对脊柱受损进行详细的剖面观察,有利于发现平行于基线的横行骨折。多层平面重建技术可增加诊断信息量,对外伤性引起的椎管狭窄治疗以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准确了解椎管的解剖关系以及病变程度,对防止继发性椎管狭窄病情继续发展有积极意义。有研究表明多层平面重建技术可获得诊断部位的体积数据,并且螺旋CT凭借缩短扫描时间减少了运动伪影,加之空间分辨率以及Z轴分辨率较高,可达到多向同性;在获取高质量的二维多层平面重建图像后,可显示神经根受压导致的病理改变信息,如脊柱侧弯以及椎间孔全貌等,进而对有无发生椎管狭窄进行判断。CT平扫联合多层平面重建技术可对椎间孔上下径以及前后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通过显示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等以此判断有无发生腰椎管狭窄等疾病。有研究指出单纯CT平扫不能有效显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状,而联合多层平面重建可显示椎间盘膨出的具体情况,进而作出明确诊断,对提高椎间孔病变检出率有良好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平扫联合多平面重建可提高椎管狭窄诊断率,证实了二维多层平面重建图像对诊断椎管狭窄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螺旋CT平扫联合多平面重建对诊断椎小关节骨折及椎管狭窄有重要意义,其优势体现在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的显示全部骨折线以及上下层关系,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较多,此外多层平面重建可显示显示椎间孔全貌,有利于提高椎管狭窄的诊断效果,对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