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019-05-15高建玲
高建玲
(东营市东营区史口中心卫生院 山东 东营 257000)
小儿支原体肺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肺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而引起,该疾病可导致流行,一般病情较轻。该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咳痰、畏寒、头痛及肺部湿罗音等症状,若得不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严重时也可导致患儿死亡,但较少。因此,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该疾病常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部特征的差异使得其小范围、早期检出难度较大[1]。CT检查属于小儿肺炎临床诊断与简便的最常用手段之一。本次研究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CT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上报院伦理委员会且经批准同意。纳入标准:①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胸闷及肺部湿罗音等症状,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①存在严重精神病患儿;②排除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支原体肺炎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患儿;③多种原因导致无法配合临床诊疗患儿;④无法定监护人患儿。60例入组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75±2.53)岁,病程3~20d,平均病程(12.35±3.45)d。入组患者均伴有不同成都的咳嗽咳痰、发热以及肺部湿罗音等症状,经不同方式诊断获取病理结果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CT检查与常规X光线扫描,两种方式检查结果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完成诊断。CT机为64排128层螺旋CT机,参数设置:管电流200mV,管电压120kV,层厚5mm,层间距10mm。主要操作:检查时令患儿呈侧卧位,顺着肺尖向患儿肺底进行全肺扫描,明确患儿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病灶密度及主要分布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种方式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叶病变情况及病灶检出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种方式小儿支原体肺炎影像学检查结果均为肺部组织实变。其中,X线影像检查患儿以间质性浸润型为主,部分患儿为腺泡型及混合型,且边缘不清晰。而CT检查则显示患儿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实变影为主,部分患儿合并支气管充气征、肺不张及胸膜腔积液,影像学清晰。
2.2 比较2种方式病灶检出情况如表1所示,CT病灶总检出率(96.67%)高于X线(76.67%),差异显著(P<0.05)。
表1 比较X线及CT诊断病灶检出率[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呼吸道系统问题不断出现,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于秋冬季节,初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咽痛、头痛、发热等症状,且可通过体液及痰液进行传染,已成为威胁小儿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2]。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传统常用诊断方法为X线检查。X线用于检测小儿支原体肺炎虽然具有快捷、高效、经济、方便等优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X线不仅会患儿产生明显的放射性辐射,而且无法准确检查到比较隐秘部位的病灶和组织,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3]。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因其具有较高分辨率、病变组织显影清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牛迎春研究发现[4],对于X线无法检测到的比较隐秘部位的病灶和组织可采用CT准确检出,同时CT具有无创性,可直观查看病灶形态,并清晰显示病灶累及范围,为临床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提供详实依据。陈世煌等研究结果显示[5],采用CT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准确率、肺内病变部位检出率及肺内隐蔽病变部位显示率均高于采用X线检查。本次研究取得了与上述研究类似的结果: CT病灶总检出率(96.67%)高于X线(76.67%),差异显著(P<0.05);且而CT检查则显示患儿为不均匀性高密度实变影为主,部分患儿合并支气管充气征、肺不张及胸膜腔积液,影像学清晰。研究结果提示,相比于X线,CT对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鉴别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CT进行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检查,能够有效提高病灶检出率及病象特征检查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