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5-15杨红林
杨红林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引言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由饮食习惯不良、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导致,常见病包括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胆囊癌等多种,各类疾病症状类似。有研究指出,将超声造影应用到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助于提高检出率,预防误诊与漏诊。本文于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81例作为样本,阐述了超声造影的应用方法,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收治的8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样本,患者性别:男/女=49/32,年龄(51±12)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且无意识及精神异常,超声造影检查依从性强,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方法如下:(1)仪器: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为4V1,频率为3MHz~5MHz。(2)检查前8h禁食,患者取仰卧位,观察二维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3)给予造影剂静脉团注,后给予0.9%氯化钠5ml,观察病灶造影增强及消退情况。(4)根据造影结果,对8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81例患者的疾病检出率(包括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胆囊癌共4项指标),以及不同疾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1例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81例患者中,胆囊息肉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与胆囊癌检出率基本一致,误诊/漏诊率为1.2%(1例胆囊息肉误诊为胆囊癌)。
表1 81例患者的疾病检出率(n/%)
2.2 不同疾病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
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超声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1)胆囊息肉:胆囊壁向腔内凸起,可见乳头状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单发居多,多发少见,合并结石者少见。病灶后无声影,体位改变后,病灶未见移动,病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不明显。(2)胆囊腺瘤:胆囊壁向腔内凸起,可见乳头状回声,为中等回声结节,合并结石者少见,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不明显。(3)胆囊腺肌增生:胆囊壁内可见中等回声结节,均单发,病灶内无血流信号。(4)胆囊癌:可见息肉型结节,无蒂,肿瘤直径大,可见少许血流信号。
3 讨论
3.1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检出率
胆囊息肉样病变,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疾病的统称。根据病理特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胆囊癌与胆囊良性病变两种。因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差异,如发生误诊,极易延误治疗,导致疾病治疗安全性下降[1]。采用常规病理诊断的方法诊断疾病,患者痛苦大,且检查效率低。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本院将超声造影应用到了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研究发现,8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胆囊息肉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与胆囊癌检出率基本一致,误诊/漏诊率为1.2%(1例胆囊息肉误诊为胆囊癌)。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造影用于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无创伤、效率高等方面[2]。加之影像可反映微血流的灌注情况,且影像清晰度高,疾病的检出率往往可显著提升。
3.2 不同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要点
为预防误诊及漏诊,提高不同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本院选取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胆囊癌患者作为样本,从病灶回声情况、病灶数目、直径、血流信号等方面出发,对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种病变类型相比,胆囊息肉患者病变部位可见高回声结节,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则可见中等回声结节。就肿瘤直径而言,胆囊癌患者,肿瘤直径相对更大。就血流信号而言,仅胆囊腺肌增生患者,病灶内无血流信号。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临床应从上述角度入手,对不同类型病变进行鉴别。检出疾病后,应立即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对疾病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延长患者的寿命。
综上所述,将超声造影应用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可使临床依照病变部位的回声、数目、直径、血流信号,实现对疾病的鉴别,降低误诊及漏诊率,提高疾病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