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传耀及其笛子作品创作
2019-05-15
涂传耀(1941.1.25—2015.6.5),原江西省歌舞团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文化部评定的江西省民族器乐唯一的“尖子演奏员”(1985年)。他耕耘笛子音乐事业一生,从演奏到创作,从教学到社会音乐活动,作出了突出成就和贡献。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之当前,在中国笛子演奏家整体研究缺失之当下,随着近年来简广易(1944—2000)、赵松庭(1924—2001)、俞逊发(1946—2006)、陆春龄(1921—2018)等一批著名笛子大师先后逝世,深入研究其中个体,为笛乐整体研究打下更好基础,以促进中国笛乐创作和表演艺术发展,实属必要。为此,探索总结涂传耀笛艺术成就及贡献,以抛砖引玉。
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1941年—1959年笛艺滥觞期
社会发展有必然规律,然而人生的过程,却充满生命个体感性智慧的异彩绽放。从1941年到1959年,涂先生在艰难曲折中经历了笛乐最初的感性积淀,体现了音乐禀赋、坚毅品质和喜爱之情。
1941年1月25日,涂先生出生于江西丰城,在日寇铁蹄践踏的赣鄱大地渡过动荡的幼年时光,锤炼了意志品质。他从小爱看家乡庙会演出,聆听民间戏曲和采茶音乐,尤喜伴奏乐队中的笛子,每遇到笛师,都会主动求教,这为其后来从事笛子事业打下了最初基础。1949年,他经家人相请,向一位民间艺人开始了学笛生涯。在艺人指导下,涂先生刻苦练习,笛子吹奏水平快速提升。这一年,作为涂先生翻开自己笛艺人生的元年,也是新中国诞生之年。
演员的精彩在舞台,演奏技术的提升在钻研。新中国成立后第三年,涂先生第一次成功登台演出,赢得热烈掌声。随后,涂先生随父母调动来到省城南昌,在就读的小学里,他借助作为学校播音员之机,如饥似渴地听赏和学练一些优秀笛子作品,并积极参加演出。约14岁时,他演奏的《解放军进行曲》获江西省中小学文艺会演优秀奖,引起媒体关注。同年,他演奏的《马车夫之歌》被江西广播电台录音,并向全省播放。与此同时,全省培养少儿艺术人才的摇篮、令人向往的南昌市少年宫看中了他,把他吸收到器乐组,专事笛子演奏,并且担任乐器组组长。可以说,从南昌市小学播音员到南昌市少年宫乐队成员,这是他实现笛艺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从此他迈开了笛子演奏的一大步,尽管还是“笛苑小苗”,但他已获得了长成“苍天大树”的基养。
正如希望的人生总有所得,追求的人生总会有奇遇。在南昌市少年宫,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更加刻苦训练。但当技术训练进入“高原”阶段时,因无名师指点,进步总是不大。后来他买到了北派笛子大师冯子存演奏的一张唱片,他如获至宝,一遍一遍地听唱片中的《喜相逢》《放风筝》两首作品,一句一句地模仿练习,闻鸡起舞,如痴如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他较好地掌握了北派“冯味”演奏技巧,并能较熟练地演奏这两首作品。作为南方人,涂先生以南方文化气韵融入北派笛子演奏技术,较早地实现了南北的初步融合,更以北派笛乐风格开启了南方细腻风格所缺少的演奏新风,于是他的演奏获得了观众的赞誉,也得到了江西音乐界越来越多专家好评。
二、 梅花香自苦寒来:1959年—1978年笛艺发展期
人才成长的结果大致相似,但影响甚至制约人才成长的关节点则千差万别。涂先生,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凭着自身的刻苦、坚守与执着,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青春笛艺之路。
家中贫寒的涂先生,为免学费和餐费,17岁参加了江西省农垦厅组建的劳动大学,从此半工半读,积极参与劳动大学各类演出。1959年,农垦厅正式成立农垦文工团,18岁的涂先生凭借演奏艺术,被该团录取,担任笛子独奏员,实现了笛艺人生第二次转折,从此进入笛子专业演奏行列。这一年,恰好是新中国诞生10周年。随后,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方针指引下,涂先生随文工团既深入全省各城市、乡村、企业巡回演出,也远涉北大荒、新疆等全国同系统农垦单位进行慰问表演。同时,他也根据需要和安排,参加全国巡回演出。但无论在哪里演出,他都以熟练的笛艺技巧、激情似火的演奏,深得观众喜爱。
任何一位演奏者都应深知,观众的掌声只是对演奏者过去的“赞扬”,而面向未来,它却往往是深深的“告诫”。入团之后的涂先生,没有沉醉于热情的“掌声”,他深知“机遇难得而获得则必须珍惜,挑战艰辛而不回避才能进步”。于是,他珍惜一切时间,与同行切磋笛艺,紧紧抓住全国文艺会演机会,真诚拜访笛子名师,虚心求教。多年来,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先后求教多位笛子名家。向笛子大师冯子存学习北派笛子演奏技巧风格,冯大师在场示范演奏给出的技巧感、音色感、韵味感,甚至身体的任何一个微小动作的融入感,都让涂先生深获教益。此后涂先生演奏的《五梆子》《喜相逢》等北派名曲,技巧更加娴熟,韵味更加纯正。1964年,涂先生又拜赵松庭先生为师,这位集南北派笛子风格于一身、并能独树一帜卓然于群的笛子大师,把自己的代表作《早晨》《婺江风光好》《采茶忙》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涂先生,从此涂先生打开了“江南丝竹”的广阔音乐视野,走进了深含南方戏曲音乐韵味的赵派笛乐艺苑,让涂先生奠定了融合南北派笛乐风格的坚实基础。
古人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位专业音乐演奏家,对于音乐应该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涂先生在笛子演奏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刻苦自学了和声学、作曲法、复调、汉族调式、民族器乐配器法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音乐素养、开阔了艺术视野,较好地实现了音乐感性实践与理性抽象认知的结合。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注][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涂先生有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为自身感知丰富的江西民间音乐,增强了理性观照力。于是,他每到农村、山区和边远厂矿演出和体验生活时,都深入其中,收集整理江西特色民间音乐。一位富有激情的演奏者往往能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并被唤起创作的欲望。1961年,涂先生与刘民全合作,创作了人生第一首笛子曲《闹春耕》,从此开启了笛乐创作生涯。该作品采取引子与快慢快的完整结构,以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生动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生机盎然、气象万新的“春耕”景象。请看谱例1:
谱例1.《闹春耕》第二部分,慢板,开始乐段。降A调梆笛演奏,筒音作“2”
(注:本文作者根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63年录音记谱。录音由涂传耀先生爱人张水茹女士提供)
从上例看,优美的旋律曲调,浓郁的五声风格,调式的自然转换与融合,使音乐富有生气和充满画面感。《闹春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由涂先生向与会代表首演,一举成功,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关注。1963年,该作品被国家级和省级电台录制成音乐,向全国人民播送,各地笛子爱好者来信向涂先生求教,并索要作品乐谱。《闹春耕》的成功,让涂先生深感“演奏能丰富创作,创作能推进演奏,演奏与创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此,涂先生在苦练演奏技术的同时,始终关注创作,力求使两者齐头并进。
《送粮下山》,是涂先生单独创作的梆笛作品,1963年由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向全国播放。该曲为二部结构,各部通过三次变奏而成。作品风格在吐音、历音、剁音、颤音等北派笛子技巧和快速的节奏节拍中呈现,高亢嘹亮,热烈奔放。请看谱例2:
谱例2.《送粮下山》开始乐段。梆笛
(注:本文作者根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63录音记谱。录音由张水茹女士提供)
从上例看出,约每分钟176拍的速度,高音区的快速颤音,音乐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呼啸而来,紧接着的快速吐音,间或兼融的连音,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感,并彰显着北派大师冯子存的笛子风格。有意思的是,六年之后,1969年魏显忠利用东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扬鞭催马运粮忙》开头长音颤奏,营造的“快马扬鞭”情境,与《送粮下山》几乎一样,真是异曲同工。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类似音乐叙事的通用修辞吧。但涂先生更早运用如此新时代语言,说明其敏锐的艺术直觉力和概括力。
《喜割丰收稻》(与田颂刚合作),是又一首优秀笛子独奏作品,1964年由涂先生演奏录音,并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该作品整体为三部曲式结构,取材于赣南采茶剧音调。音乐开始是一个引子,羽调式的色彩,充满一种温暖柔美的审美意味,而主音开始的超长音,类似电影的全景移动镜头,一幅晨曦中辽阔的田野景象映入眼帘,紧接的上行历音至高八度的主音强奏,像朝阳冉冉升起,喷薄而出,又类似镜头的特写,一片片丰收的稻田、一绺绺沉甸甸的稻穗,让人有充满幸福喜悦之感。引子之后,紧接的是稍快的抒情段落,明快的徵调式色彩。请看谱例3:
谱例3.《喜割丰收稻》第一部分开始乐段。梆笛演奏,C调
(注:本文作者根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64录音记谱。录音由张水茹女士提供)
上例四个乐句的段落,全是“拱形结构”的旋律走向,突破传统积淀的符合百姓审美习惯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连续三次提升音区,到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音,快速级进下行,直至小字一组的G音,结束该乐段。这样的旋法和结构,虽然不似娓娓道来,但却给予听众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加上浓郁的赣南采茶戏音乐风格,使音乐听来既亲切温暖又喜气洋洋,一派稻丰人喜的旖旎风光,浮现眼前。
个性影响着人的社会性。涂先生是非常富有责任感之人,在艺术上更是一个执着严肃认真之人。他笃定艺术的“自由”来自对艺术规则的“遵从”。他在江西省农垦文工团担任民乐队队长之时,不仅对自身技艺要求近乎苛刻,而且对乐队成员要求也非常严格,无论男女老少,都一视同仁,批评从不讲情面。或许正因此,他给某些人带来了“不舒服”,他们怨气埋胸,伺机而为。“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想掣肘下,人们生活如履薄冰。1968年11月11日这一天,涂先生在主持学习《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时,因出错而被纠,随后被关进“牛棚”,屡遭批斗。直到1969年底,农垦文工团并入江西省歌舞团,涂先生成为江西省歌舞团笛子演奏员。这一次随团并入,成为涂先生笛艺人生第三次重大转折。有意味的是,这次转折又与共和国诞生20周年同步。随后,涂先生在被监管的情况下,一边热情投入各类演出,一边随队上山下乡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钻研笛子演奏和创作。他先后创作了《送粮路上》(1971,在井冈山采风基础上创作)、《鄱阳渔歌》(1973,在庐山,与解策力合作)等。
《鄱阳渔歌》,是表现江西人鄱阳湖情怀的第一首优秀笛子作品。该作品,A调,复二部结构,加一个引子,梆笛演奏,曾被录制唱片,经电台远传国内外,深受观众喜爱。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江西人的“母亲湖”,是水路进入江西的必经之道,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要道,这里至今渔歌唱晚、传说千古、涵养后人,给予了红土地上的江西人无尽的诗情与想象。正如诗言:“连江通海胸怀广,滋养生灵岁复年。”(余亚飞《鄱阳湖赞》)涂先生深情陶然其中,使作品不仅有着浓郁的江西地方风味,而且创作意境与主题意蕴切合,仅引子那令人身临其境的意境,就令人叹妙。请看谱例4:
谱例4.《鄱阳渔歌》的引子
(注:本文作者根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记谱。录音由张水茹女士提供)
由上例可见,简洁的四个散板乐句,旋律线条的高低走向形成了两个大拱形和多个小起伏的结构,短长音组合、密疏相间节奏有机统一,婉转的徵调式音调动听迷人。正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解说词所说:“湖波粼粼,鱼帆点点,鸥鸣声声,银鳞闪闪。望远看,白云深处,水天相连,烟波浩渺。看眼前,芦苇丛中,青砖红瓦,新添了成片农家。”[注]本文作者根据张水茹女士提供的录音记录整理。一幅辽阔的鄱阳湖人文美景,随着音乐徐徐在眼前展开。成功的音乐创作,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创建的音响结构与作品主题意象在感性层面的联觉统一。该作品的成功正在于此。
从1959年至1978年,涂先生从更擅长北派梆笛风格的演奏,经苦练并掌握南派笛艺技巧风格,到南北笛派技巧风格兼收并融,实现了笛子演奏艺术的大跨越,成就了从业余演奏者到专业演奏员的“华丽转身”。同时,通过勤学音乐基础理论,独创或合作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实现了演奏与创作“比翼双飞”的腾跃,真乃“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 满眼生机转化钧:1979年—2015年笛艺成熟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次年秋,小平同志在“文代会”上郑重祝辞:“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1981年中国电影年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30页。这为新时期中国文艺建设吹响了嘹亮号角,中国音乐文化建设者为此欢呼雀跃,满怀豪情迎“新春”。
新时期呼唤新的艺术,新思想催生新的激情。在新文艺政策极大鼓舞下,涂先生满腔热情投入笛子表演艺术,并频频获奖。他演奏的《春绿赣江》被拍成电视片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1980年以《春到井冈》(与刘安华合作,梆笛与曲笛融合)参加“江西井冈之春”音乐会,获得表演奖;1987年他创作并演奏的《山坡羊》,在上海举行的江南丝竹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三等奖”[注]参考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辑室:《江西省文化艺术大事记(二,1949—1990)》,江西省出版事业管理局赣出内局字1991年,第483页。;1992年,涂先生创作并演奏的《四步头》获“江西省音乐舞蹈艺术节”演奏一等奖等。
涂先生也倾心钻研笛子演奏技巧与笛子音乐创作。对于梆笛演奏技巧,他从气、指、舌、唇四个角度出发,深度回顾自身演出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总结名家的演奏特点,并在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涂氏演奏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吐音演奏法,即以“倒月牙”的口形、富有弹性的气息、“嘟咕”发音的舌位、飞动灵巧的手指,构成有机动力系统的吐音演奏法。这种演奏法与传统北派梆笛以念“吐库”“嗒噶”“得哥”等吐奏均不同,因为涂先生的吐音音色明显更轻巧、柔美,又不失其亮丽,且更容易使高低音音色统一。在此基础上,涂先生的剁、滑、抹、柔、历、气震、飞指、舌点、花舌等梆笛演奏技巧,都形成了个性特色,即刚劲有力,刚柔相济,高低快转,流畅自如。这在该时期的《牛歌》《布谷鸟飞来了》《春到井冈》等作品中都有充分体现。因为涂先生的突出表现,1982年,江西《心声歌刊》(第5期)以《笛子演奏家涂传耀》为题进行了专题事迹介绍。
《牛歌》,作为涂先生梆笛演奏的代表作,创作于1980代初期,与解策力合作,用降A调梆笛以筒音作“2”音演奏(根据实际录音定调)。作品整体结构为减缩的再现复三部曲式,调性布局因表现需要作了变化,即从降D调性转入中段降A调性,再现部分调性回归。全曲生动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快乐的放牧牛仔、幸福的美好家园。请看谱例5:
谱例5.《牛歌》快板主题部分
(注:本文作者根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83录音记谱。录音由张水茹女士提供)
从上例看,快速的前十六节奏型与平十六节奏型的结合,加以每个乐句的“弱、弱、弱、强”的特殊组合,以及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模进,使该段音乐从旋律线条走向上就彰显个性。从音响效果而言,其有力而轻巧的吐奏,由低向高一直强力的推进,使音乐非常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嬉戏天真的牧童形象,一幅充满生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画卷跃然眼前。最后其以首创的用笛子模仿牛的叫声结束全曲,更使音乐富有田园情趣。1983年,《牛歌》荣获江西省首届民族器乐作品评选的优秀作品奖。
当代中国笛乐,必然是梆笛和曲笛的融合,任何偏向似乎都不全面。涂先生深知自身的不足主要在曲笛,而曲笛之不足要在气息。冯子存先生因气息的超强控制力,一直被笛界誉于“吹破天”。为了提高曲笛演奏艺术,涂先生在得到赵松庭先生指教以来,一直深钻细研赵先生气息运用技巧,后来结合自身首创的“倒挂月牙”口形,总结出了“哈气”演奏法,即用热气进行演奏的技法。由于涂先生拥有个性用“气”理念和技术,也有扎实的梆笛演奏技巧基础,因此其曲笛演奏技巧,包括叠、打、颤、倚、赠、泛音、连音,以及循环换气等,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即宽厚、纯柔、坚实、通透等。于是,他的音乐苍凉时如旷古之凄风,宁静时如轻云之蔽月、委婉时如流水之回环、渐强时如太阳升朝霞、渐弱时如芙蕖出绿波。《南词》《冷月》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两部代表作。
《南词》,涂传耀、夏中荃、解策力作曲,涂传耀演奏,1983年创作。该作品根据江西赣剧同名音乐曲牌改编创作,改编时充分运用民族器乐旋律的连缀、变奏、展衍、重复和循环的发展手法,进行了“移步换形”的创新。请看谱例6:
谱例6.《南词》行板主题
(注:本文作者根据曲广义、树蓬编订的《笛子教学曲精选》制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上例,从第一小节看,似乎应是一个起、承、转、合的乐段,但在第二、三句经过展衍和扩充后,形成了一个完整主题乐思,这为音乐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确定了性格、积蓄了动力、奠定了情感基调。在接续发展中,则通过连续运用“鱼咬尾”等发展手法,使音乐环环相接、连绵不绝。由于“南词”[注]赣剧的文南词,是江西民间流行的说唱音乐,曲调十分优美,分为文词(亦名北词)、南词和滩簧三种。滩簧来自苏州,又称“苏滩”,因其受到昆曲的影响,采用了昆曲曲头和尾声,步伐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上演剧目有二十余种,大多数是由昆曲和高腔改编的,如《崔氏逼休》《貂蝉拜月》《尼姑思凡》《蒙正辞灶》《断桥相会》《安安送米》等等。这种来自民间说唱的音乐。因为在赣剧乱弹班中的演出有较长年时间,所以也将它列入乱弹腔的系统。,属于传统赣剧的文南词,源于江西民间流行的说唱音乐,曲调十分优美,所以该作品“行板”部分音乐,在降B调大曲笛低沉深厚的音色中,显得尤其质朴典雅、古风高韵,极具绮叠萦散、飘零流转之韵味,但也不失现代气息。涂先生在演奏这个部分时,气息控制自然流畅,张驰有度,细腻的强弱变化,微妙的装饰音点缀,弹性节奏的灵活处理,高低音的流水般行进,听来令人如痴如醉。
《南词》第二部分是一个小快板乐段,共30小节,但演奏时运用循环换气技术,连续反复三遍,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以突慢速度转入7小节的尾声,结束全曲。该部分音乐一气呵成,犹如长风入谷,充满动力。涂先生在演奏这部分时,无论是循环换气,还是尾声长音三个“ppp”的弱控,都达到音声合一、音随意转的境界。请看谱例7:
谱例7.《南词》小快板部分
(注:本文作者根据曲广义、树蓬编订的《笛子教学曲精选》制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正因此,该作品在1983年获江西省民族器乐大赛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1984年 “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荣获三等奖,后来受到广大笛子演奏者和多种媒体关注,并与笛子曲《鄱阳渔歌》(1980年创作)一起被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编入《中国竹笛大全有声带》中,成为中国曲笛的一部经曲名作。
《冷月》,1988年6月,涂传耀和陈述刘合作,涂先生用当时中国笛界很少用的降B调大曲笛演奏。该作品取材于南宋著名音乐家、词人姜夔(公元1155—1221)的词作《扬州慢》。该词以“犹厌言兵”为词眼,通过与往日扬州的繁华进行对比,描绘了战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词人姜白石的无限哀思,揭露了金兵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反映了词作者无尽悲凉凄切、感慨激愤的爱国情怀。该词细腻而大胆的建构,使其格调高绝,意蕴深远。笛子曲《冷月》是取意于其中“冷月无声”之境而作,以引子和减缩再现的三部曲式,给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感性音响结构。请看谱例8:
谱例8.《冷月》第一部主题乐段
(注:本文作者根据曲广义、树蓬编订的《笛子教学曲精选》制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页)
从上例可见,《冷月》在创作上,不仅在降B调大曲笛上突破传统曲笛音域极限,挖掘新的音色,广泛融合梆笛演奏技法(如碎吐、弹吐、快速大音域历音等),而且大胆运用新时期音乐创作新技法,如运用大跳音程,灵活转化调式调性,使用大量变化音和强烈的力度、速度对比,以及模仿大自然风声、拟用吟音和喉鸣音、创用超极限音等,使作品音响色彩突破传统曲笛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音乐风格,进入“新潮音乐”[注]陈述刘先生回忆:“1988年,我刚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回来,涂传耀拿着一张写有几段旋律的纸找到我,要和我合作一首作品。我根据姜白石的词《扬州慢》,取意其中‘冷月无声’,进行合作创作。期间,涂先生对自身要求很高,在商量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想法,他都全力去钻研,比如超吹筒音作低音‘5’时的最高音‘4’(上方加两点),这在当时中国笛界是极少有人涉及的,他苦练而成,以及喉音加笛音的混合音等。该作品以小乐队伴奏,用上了省歌舞团刚买进的电子合成器,并用它模拟了一些特色的声响,比钟琴音色、音块音色。音乐总体上是营造一种苍凉的意境。当年获江西民乐创作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送全国参赛,获‘全国第六界音乐作品评奖’三等奖。记得当时是徐希矛老师告诉我作品获奖消息的,后来是我到北京领的奖。”(2017年10月24日星期二下午电话采访陈述刘先生资料,程兴旺记录整理)行列。同时期与此类似的笛乐作品不多,仅有如俞逊发创作、演奏的笛子曲《琅琊神韵》(1984)、《赤日》(1986)等。正因此可以说,这类作品对开拓笛子音乐视野、丰富笛乐风格、提高笛子戏剧表现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冷月》的创新,不仅在于其赋予了《冷月》一个深层的形式,更在于其给予了这个“形式的深层”(美学家宗白华语)以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
涂先生集南北派笛子技术演奏这首作品,音乐令人震撼。十三小节的引子,笛子只在第三小节以“很弱”的力度、以吟音(快速滑音形成的效果)奏出最低音“d1”,在第六小节,融入“唔”的喉音,到第八小节则以笛模仿“风声”,三次出现,但音乐则营造了一片清冷悲凉之感。而接下来的第一部分(参见谱例8),在慢板的速度下,涂先生以“很弱”的力度、以轻声“吟唱”之法,吹奏出最低音“d1”,经过低音的“g1和a1”之后,又回到最低音“d1”,并以渐弱结束乐句,短短的四小节,笛乐的苍凉之感,迷漫整个心灵。而那笛子超极限音,即在中国笛界首创的全曲最高音“be4”,在乐队强力全奏配合下,笛奏随即进入无声,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与冲击。如此音响建构,极大地突破了当时笛子独奏音乐的音响和审美习惯,在令人惊愕之同时,更令人叹服。著名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注][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在涂先生演奏的《冷月》里,的确可见斯人。当然,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不仅仅沉潜其中,听可听的一切,而且还能强化和照亮自身心灵,镜照社会精神,参透人性深层。由此来看,听此乐也是在“听自己、听社会、听人性”。
《冷月》的大胆突破创新,使其在江西省器乐大赛中创作和演奏均荣获一等奖,同年又在“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1992年,再获首届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三等奖。后来《冷月》和《南词》被多家出版社多次结集出版,并被载入中国笛乐史册,足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涂先生成熟的演奏深得国内外观众青睐。1986年11月,涂先生随江西省歌舞团赴南斯拉夫访问演出,外国朋友听他演奏后,纷纷称赞说:“涂传耀的笛子吹绝了,真不愧是优秀的演奏家。”2000年9月,他受文化部指派,随团出访非洲六国,担任笛子独奏,外国友人对其精彩演出赞不绝口,国家文化部因其出色表现给予了“嘉奖”殊荣。2005年5月,他应邀在中国台北市举行笛子独奏音乐会,精湛的演奏艺术,独具的演奏风格,赢得了台湾同胞的高度赞扬。可以说,涂先生以笛乐为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涂先生不仅始终注重完善自身的演奏,而且非常重视对后生的培养。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从江西成长出来的笛子演奏新秀,都直接或间接接受了他的指导培养。如今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或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高才生,或成为演出团体的专业演奏员,抑或成为中国笛乐文化的国外传播者。涂先生教学很严格、表扬少,批评不留情面,学生确实学得好的,也只是说声“不错”,但很关心学生。他当年培养熊志音(现南昌大学笛子专业教授)不辞辛劳之情景,熊志音教授至今铭记于心。
总之,从1979年到2015年,涂先生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都进入了成熟阶段,不仅创作演出以《南词》《冷月》为代表的新作品,而且广泛参加国内外演出,好评如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笛子新秀,为推进江西乃至中国笛乐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四、 结语
勤奋一生,事业深深;创新一生,艺术乾坤。匆匆巡礼涂先生笛艺春秋,可见其对笛艺事业始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为音唯善,为乐唯美,不仅演奏技艺精湛、创作传承创新,而且教笛育人,桃李天下。他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为推动江西乃至全国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评价历史中的人,应该把人回归人的历史,置其所从事的事业的历史长河中进行镜照,唯其如此,才能见出其之于社会、之于文化、之于人之为人的价值。笛子,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根据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骨笛,经碳十四测定,至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在漫长历史长河里,笛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着中华文化的音乐血脉,给予了炎黄子孙丰富的人生想象。从先秦时期的“以笛声与‘风’ 沟通,实现人神交往”[注]根据《河图》记载:“风者,天地之使”,所以“风”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图腾。又有“风”同“凤”,所以凤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吹笛,能通“风”,古人通过吹笛来获得“吹律暖土、吹律受姓、吹律知胜败、吹律壮军威”等社会功能。的神话传说,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出塞》)的诗情表达,再到激情多彩的当代述说,笛子音乐文化发展的漫长历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条特色经脉,呈现着炎黄子孙独特的感性心灵史。而从远古断竹为笛的黄帝乐官伶伦,到历代笛子民间艺人,再到当代笛界宗师刘管乐、北派笛界鼻祖冯子存、南派“魔笛”演奏家陆春龄、融合南北风格的笛子大师赵松庭,他们作为中国笛子音乐文化发生发展的代表,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形成了中华笛乐文化的灿烂星河。由此而观,涂先生以自身独具匠心的演奏、创作和教育,特别是以自身大胆创新、突出成就和贡献,不仅可堪称当代江西笛界的代表性作曲家、教育家和笛乐社会活动家,而且理应成为这个“星河”中的第二代著名笛子演奏家。
(注:本人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涂传耀妻子张水茹女士、原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家陈述刘先生、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祁斌斌副主任等人的热心帮助,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