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高脂血症40例

2019-05-14任玉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羊肠线肥胖型高脂血症

任玉汝 陈 磊

(1 伊犁州中医院高血压科,新疆 伊犁 835000;2 伊犁州中医院针灸科,新疆 伊犁 835000)

肥胖型高脂血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机体脂类物质含量较高,容易引起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是一种血脂代谢异常疾病,患者血液三酸甘油酯、胆固醇等含量异常升高,可能增加冠心病、脑梗死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将羊肠线埋藏于穴位皮下组织肌层,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研究发现,对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能够降低患者体质量,改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显著[2]。本文将对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3~60岁,平均43.5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6.83±2.95) 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4~62岁,平均43.77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6.67±2.81) 年。2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血清甘油三酯(TG)≥1.7 mmol/L,或胆固醇(TC)≥5.72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40 mmol/L。体质量指数(BMI)≥23 kg/m2。

1.3 排除标准 (1) 继发性肥胖血脂异常患者;(2) 慢性肝、肾、内分泌疾病患者;(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充血性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5) 近期内(3个月)使用降脂药物治疗患者等。

1.4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每天锻炼20~30 min,例如慢跑、散步等。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禁止睡前吃零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脂必妥片(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国药准字Z20025688)口服治疗,2片/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具体方法:选取中脘、水分、梁丘、公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为主穴。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辅穴,例如气虚患者采取气海、足三里;胃热患者选取曲池;痰湿患者选取丰隆;便秘患者选取支沟等。进行局部消毒后,进行穴位皮下局部麻醉,使用0.5~1.0 mL的0.4%利多卡因,腹部穴位使用将0号铬制免煮型医用外科羊肠线、9号腰穿针,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刺入皮下1.5 cm,缓缓退出针管,留下羊肠线。四肢穴位使用3/0号羊肠线、8号注射针头、30号毫针,快速进针,刺入皮下0.5~1.5 cm,缓缓退出针管,留下羊肠线。使用消毒纱布覆盖,每周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埋线后应嘱咐患者12 h内禁止沐浴。

1.5 评价标准 (1)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C)、HDL-C、TG、TC等;(2)对比2组患者的体质量、BMI、腰臀比(WHR) 等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3]。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不良反应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血脂指标、体质量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 х2或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指标对比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对比 (,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TC观察组 40 治疗前 6.29±0.75 TG 2.71±0.91治疗后 5.34±0.62*2.33±0.82*对照组 40 治疗前 6.32±0.71 2.68±1.10治疗后 5.37±0.77 2.24±0.68 LDL-C 3.90±0.43 3.44±0.39*3.87±0.71 3.26±0.63 HDL-C 0.98±0.29 1.22±0.31*1.01±0.33 1.18±0.45

2.2 体质量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体质量、BMI、WHR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各项体质量指标对比 ()

表2 2组患者各项体质量指标对比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BMI(kg/m2)27.84±1.37治疗后 70.23±6.74# 24.46±1.85#对照组 40 治疗前 77.53±11.84 27.86±1.40治疗后 76.75±7.09 26.97±1.67组别 例数 时间 体质量(kg)观察组 40 治疗前 78.25±12.58 WHR 0.96±0.07 0.73±0.05#0.95±0.06 0.84±0.04

2.3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皮下条状硬结3例,穴埋线后红肿1例,发生率10%;对照组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5例,发生率12.5%,无明显差异 (х2=0.13,P>0.05)。

3 讨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血瘀”范畴,主要与进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引起脾胃运化失职,湿痰内结,在体内聚积,浸淫脉管,并最终引起肥胖和高血脂症。以往有研究发现,穴位埋线疗法能够起到良好的减肥效果,常被应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4]。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穴位埋线疗法对肥胖型高血脂症同样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从其治疗原理上看,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发挥“以线带针”的长效针感效果,对穴位进行长期、持续的刺激,提高穴位的传导性及兴奋性,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平衡阴阳、维持脏腑器官功能平衡等效果。穴位埋线疗法具有生理、化学、物理等多重功效,其产生的能量能够刺激穴位,并通过经络传导至体内,因此,从整体上看,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结合多种疗效、多种效应为一体的复合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肥胖症、高脂血症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5]。为改善患者血浆脂质代谢紊乱情况,达到降脂减肥的效果,以往常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同时配合饮食及生活行为干预。但长期大剂量降脂药物可能诱发多种不良反应,且停药反跳现象也比较常见,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减肥降脂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体质量、BMI、WHR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行为干预基础上,使用穴位埋线疗法及口服降脂药物均能起到良好的降脂效果,但穴位埋线疗法的减肥效果更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

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发挥穴位封闭效应,埋线前,需要进行局部麻醉,而这个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穴位皮肤,并通过经脉调节肺脏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效果。研究发现,在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会发生扩张,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及营养供给。同时,针刺效应也是穴位埋线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在穴位埋入肠线,能够持续刺激穴位,患者能够感受到酸、胀、重、麻等感觉,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毫针越粗大,其刺激感应越强。有报道称,当三阴交埋线后,患者会产生强烈的酸胀感直达小腹[6]。在进行针具弹拨提插等操作时,也会通过针感刺激发挥短期速效作用。但该治疗需要按照疗程治疗,一般2个疗程可达到效果。此外,穴位埋线还具有组织疗法效应,能够降低乳酸、肌酸分解代谢,增加肌蛋白、糖类合成,改善营养代谢,激发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综上所述,对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同时配合饮食及运动干预,能够改善血脂指标,减轻患者体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羊肠线肥胖型高脂血症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性肝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的分析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NLR、hs-CRP、MPV与肥胖、非肥胖型PCOS的关系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片治疗中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