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际利用情况的调查
2019-05-13仇鹤潼
仇鹤潼
摘 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涌现,这时,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社区照顾开始兴起,而社区日间照料站作为老年人社区照顾的一种形式,对于老年人的日间照料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日间照料中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社会对老年人的赡养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这一代独生子女目前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妻要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而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现象更为普遍,且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以福利性为主的养老机构和由子女供养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需要,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社区养老的服务也就应运而生,这也是社区养老的一种尝试,在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让他们可以和自己的同龄人聚在一起,减少孤独、落寞感。
(二)研究意义。“日间照料中心”对于延吉市的许多社区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概念,而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暂时只限于在社区提供的场地上进行的问题活动,以及一些特殊的老人的关照上,仍是较为浅层的照顾的,而且在硬件设施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本文通过对于现今延吉市部分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实际运行利用情况的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更好地完善,为老人提供一个更好地养老环境。
二、实证调查
在实地调查中,我选择了一个调查点,长春市宽城区的永盛社区和延吉市的丹山社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60份有效问卷。
(一)调查所得数据
(1)基本情况
由表4、5可见,城镇居住的老人们大多数都是有稳定的养老金,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而且在调查中大多数老人们都有自己的住房并和配偶共同居住,俩人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在本地工作的子女基本每周都会回家团聚但是 外地工作的子女只能等到节假日才能回家。
由表6可見,由于本次的调查都是在老年人活动区,所以老人的年龄相对较小,身体情况也比较健康,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也可以出门到附近的社区广场上活动游玩。
由表9可见,将近一半的老人选择老年公寓的养老方式,问及原因主要就是说去老年公寓有伙伴也供伙食而且还不用麻烦子女,大致生活有人照料,这样挺好的。另外也有许多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选择此项的老人表示哪儿都没有家里好,自己有退休金还有医保,现在自己身体也还硬朗,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
(2)对日间照料中心的了解程度
从以上两表可以发现,社区宣传得比较全面,宣传力度也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在两个城市的两个社区进行了调查,长春市宽城区的永盛社区与延吉市丹山社区相比宣传上要差很多,我在长春调查时很多老人表示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完全不了解,其中有的人甚至就住在日间照料中心的楼上都不知道又这样一个地方,而延吉市的丹山社区由于有老年大学的原因老人几乎每日都来活动,所以对于社区宣传的东西比较了解并且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
(3)养老需求
上表可见,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身体条件较好,年龄不大,所以对于活动方式更加倾向于各种文体活动,希望能有人组织娱乐旅游等活动来充实生活。对于老年生活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有志趣相投的伙伴每天一起玩儿。对于医疗方面,虽然80%以上的老人都有城镇医疗保险,但是由于医保的使用条件受限,使用起来也并不方便,所以许多老人也希望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二)由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对照料中心的利用情况进行考察
1.长春市永盛社区
1.1永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结构
永盛社区日间服务中心与居民区域相邻,建筑为2层小二楼,照料中心对面就有一家中西医结合诊所,方便老人们接受医疗保健服务。
永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架构:永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受街道办事处的直接管理,在宽城区区民政局、老龄委的指导下依照兰州市相关文件建立。社区是日间照料中心的主体,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方和实际运营方,建立的组织结构为直线型,中心的管理者以直线领导的方式管理工作人员。中心主任负责全面的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由一名中心财务人员,两名服务人员组成。
1.2永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入住机制
永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运营方面有相关的老年人准入评估制度,经过实践运营形成一套常态化管理方式。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准入评估制度方面,中心主要为户籍和居住在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凡是符合户籍条件,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满足身体状况基本健康,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有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意愿的老年人可以向中心提出书面申请材料,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审查核对就可以办理入托手续。中心为前来入托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一人一档,记录老人入托时的如体重、血压、血糖、心率等基本健康信息,每周由医生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测及咨询,不定期的进行免费全面体检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档案。中心常态化管理方面,周一至周五运营,老人到来和离开的时间依据夏、冬季不同季节和老人生活习惯进行适时调整。
由此可见,该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较为完善,可是辖区内居民的普遍接受程度却不高 ,主要是由于社区宣传工作的缺失,导致许多符合条件的老人不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所,从而不敢进入。
(二)延吉市丹山社区
1.硬件设施、人员构成
丹山社区内承办了社区老年大学,吸引了不仅本辖区的老人还吸引了其他社区的老人共100余名,其中朝鲜族的老人占80%,汉族老人只有30名左右,楼下玩乒乓球和排练舞蹈的还有20多名,另外还在楼下设置了休息区域有朝鲜族的大炕。由于与朝鲜族老人交流上存在问题,所以我只对汉族的老人进行了调查访问。由于老年大学中朝鲜族老人居多,所以汉族的老人只有每周周二周四来社区上课。
2.参加条件、运行情况
对于参加老年大学的条件,社区唯一的条件就是身体条件以及年龄不要太大,因为身体不便和年龄较大的老人社区无法提供接送服务而老人自己来又不方便所以就不接受。对于参加老年大学的老人社区方面也会对老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简单登记。
老人来上老年大学的是缴纳学费的,但是金额都不大,由班级内的专人管理,主要用于日常活动使用,年末有剩下来的就大家组织出去玩或者聚餐活动。在日常活动方面除了自己组织的学习活动,社区会为老人们组织毕业典礼,发放学士帽并组织毕业汇报演出活动。
3.面临的困境
但是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教导,老人们的多数活动都是自己组织,尤其在法律常识、专业养生方面党课活动、健康常识都确少专业人员,社区偶尔会在活动日找一些专业的老师但也都只是偶爾,
三、城市社区间照料中心运行存在的瓶颈和原因分析
(一)社区:管理运营中的困难重重
目前,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运营基本依靠社区,只有少数的中心由社会养老组织的共同管理。虽然中心能够正常开展,但是想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1.组织管理和资金的薄弱
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组织管理基本依靠政府,实践中全权委托社区居委会进行监督管理。然而,社区居委会并非专业养老服务提供机构,它对中心的管理大多建立在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上,造成了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管理的薄弱,具体表现在管理主体不明确、制度不完善、没有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主体不明确,大多由社区居委会兼职管理。
第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三,通过前面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资金少,收入支出
严重不平衡,致使其服务质量的低下和服务内容的单一。
2.服务内容单调;
3.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硬件设施欠缺
4.工作人员的缺失
(二)老人:知晓率和参与意愿较低
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做为一项全新的养老照护方式,如何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知晓率和参与意愿是保证中心高效运营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中“请问您乐于了解尝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方式吗?”等问题收集分析老年人对照料中心的知晓率和参与意愿。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被调查者中有近9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了解尝试”。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老人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表示“不太清楚”。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当前自身生活状况满意度较高,加之大部分老年人采取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所以寻求其它养老方式积极性不高。问卷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表示“我们的生活很好,饿不着冻不着的,还有政府给我们发钱,啥都不缺,很知足”。但是,当问及“既然都好,还想干点啥”时,老年人的反映几乎都为“人老了,吃饱穿暖就行了,还图啥?”反映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仅限于基本需求的满足,对如何丰富老年生活,提升晚年生活知之甚少。
四、调查中的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对象多为60-70岁的老人,且女性居多,所以在养老需求上缺乏代表性,另外本次调查在两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变量的控制上可能不够严谨。
参考文献
[1] 王高霞.T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年5月.
[2] 李守瑶.吉林市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3月.
[3] 胡哲辉.利用社区既有建筑改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策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4] 李沛沛.沈阳市老年人社区照顾研究——以沈阳市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为例[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5] 李洁.浅析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和谐社会,2014,04,07: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