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轩珍玩:历代茶则茶匙清赏

2019-05-13许刘涵

茶道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器茶匙茶汤

许刘涵

近些年来,随着对茶及茶器的讲究,茶席中越来越多地能看到茶则与茶匙的身影,人们通过茶则量茶、醒茶,在茶则中觀茶条索,品其香气,最后再由茶匙拨茶人器。回顾我国的茶器发展史,茶则与茶匙的出现可追溯到唐代,但随着历代上饮茶方式的改变,茶则和茶匙的形制与功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唐代茶则与茶匙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开元以后,随着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饮茶之风遍及全国;且彼时人们生活富庶,饮茶也不仅仅停留于粗放式解渴,更多地开始追求品茶的艺术性,因而使得茶器的发展走向专业化与精细化。当时人们饮茶方式为煎茶,而茶则在其中起到“量末”的作用。陆羽在其论著《茶经》中列举了二十四样煮茶及饮茶器具,除茶壶、茶杯、茶碗、茶盘、茶盅等以外,也提到了茶则,并对茶则的命名及由来做了详尽的解释:“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匕,即古代取食器具,长柄浅斗,类似汤勺。由此可见,茶则于彼时是以之来量取茶末的,即人们煎茶时依据用的水量,或口感浓淡的喜好,用茶则来度量适量的茶末,故而以。则”命名。此外,《茶经》中亦指明:“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这里也提到了唐代的茶则质地与形制,可为海贝状,可为竹片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陆羽在他的论著中并未曾提及茶匙,但从其所说的茶则的形制与“匕”的形制相似可知,茶匙的形制是包含在此间所提到的“茶则”当中的,这抑或可理解为茶则可以是类似汤匙形制。

上图所示为唐代素工铜茶则,全长26厘米,城市遗址出,匙面前部为细长柳叶状,使用痕迹的缘故致勺面两侧曲线各不相同。面中心有一棱脊线微微突起,挺而有力,匙柄厚实,呈扁平圭型。青铜质,因在水坑中长久保持,除少部分位置稍有斑驳外,整体甚为光洁,光鉴可人。虽光素无纹饰,然匙面、匙身曲弧有度,线条曼妙而不失坚韧,简洁而不失大气。

另—件唐代莲头铜茶则,全长26.5厘米,器型经典难得,柄末端以一莲头含苞欲放,莲瓣娟娟。莲花为佛教中常用的装饰题材,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至唐代极为流行,为等级较高的装饰纹饰。其曲线婉约挺劲,原锈层加厚,色泽加深,呈黑漆古,似光滑莹润的玉质感。

除铜质外,从现存的唐代茶则来看,尚有银、银鎏金、金等材质,而不同材质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器物主人的身份高低。例如怀安山居藏唐代银茶则,长25厘米,河南出土,银质,质厚压手,匙面饱满平整,做莲瓣形制,出尖含而不露;匙柄前端呈方形,料质厚实,棱角分明;至三分之一处起一棱,后接以浑圆匙柄,过度自然,工手讲究;匙末端曲线忽而隆起,又戛然而止。通体无纹,方圆相济,收放有致,比例合宜。与这件银则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尺寸仅长15厘米,然形制、用料与工手都与大银茶则无异。此二者或为依据不同的饮茶人数和水量区别而用的。从工艺的审美角度来说,这一大一小茶则,可谓极尽精微而致广大气象,可见唐代工匠的审美高度与精准的设计制作。

又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飞鸿纹银则,长20厘米,匙面平整,微微凹陷,饱满大气,匙柄中段稍有隆起,上錾刻飞云流鸿及菱形的联珠纹,与素雅的匙面形成对比;银鎏金质,整体鎏金保存完好,宝光灿灿,显示出皇家御用的高贵气息。与其同时出土的另一件茶具,后人将之命名为“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其功用就与前者大不相同了。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小匙头,长匙柄,全场35厘米,这个长度正适合击拂茶汤,也与陆羽《茶经》所记用于击拂茶汤的竹荚“长一尺”的长度—致。从匙面来看,其与众茶则平整微凹、宽长饱满、便于舀茶量末的特点有很大区别;匙柄也是—直一曲,直便于击拂搅拌,弯曲有弧度便于手握。从此二者区别可见茶匙是由茶则中的一类分离转化而来,在饮茶过程中扮演的是搅拌茶汤的角色。茶匙的出现,是在点茶法的背景下,根据搅拌茶汤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法门寺出土的茶器所处的年代为晚唐,此时的饮茶方式与陆羽那时相比已有变化。由晚唐苏虞所撰的《十六汤品》可知,唐末之际已经出现风靡宋朝的点茶法雏形,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同时代的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出现点茶器具了。此二者为煎茶法和点茶法过渡时期的茶具,尽管与宋时点茶在在茶盏中“环回击拂”的点茶专用茶匙尚有差别,但已经初具雏形。

宋代茶匙

到了宋代,点茶之风大盛。但就目前文字记载来看,宋代方始有“茶匙”之名,且宋人将投放茶末与击拂茶汤的器具都称作“茶匙”。蔡襄在其《茶录》中记点茶:将茶饼碾成茶末后入罗筛选,后“钞茶一钱匕”,放入茶盏,加入少量水调膏,“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钞茶一钱匕”,这里提到了投放茶末是以钱匕为单位,这与中医用药剂量的单位是一致的,一钱匕约合今五分六厘,即现在的2.4克。从现存宋代出土投茶茶匙来看,常见的有刀匕型、杏叶型、圆头型、方头型等,材质亦有金、银、铜、铜鎏金等分别,但不论何种形制,其所呈茶末容量均为2-3克之间,上下无差。

从怀安山居藏宋代茶匙中,我们可窥其款式。宋代刀匕型铜茶匙,杭州城市遗址出。全长16.5厘米,红铜质,简约、厚重、朴实而富造型。作匙方寸之间,匙头若刀匕之型出而有力,又若莲花瓣曼妙有致,匙面曲度如花瓣合苞之态。匙头背部出筋,立体感强,与匙柄相连。匙柄前端为浑圆柱形,而后逐渐变为四方柱形,至最末端变为六角柱形。中段带弦纹。宋代工匠舍弃繁复的纹饰,仅仅通过几根对器型线条的塑造,便锻造出如此颇具审美格调的茶事用器。其看似简素,实则朴实中寓有巧思、精炼与微妙、磊落而大度,寓俊秀、挺拔、清奇、精巧于一体,有对立的美融合变化,不乏为宋匙中之精品。

另一件宋代鎏金杏叶型镂空铜茶匙,亦为杭州城市遗址出。全场15厘米,用料厚实,镂空作经典杏叶形制,外作两道弦纹,匙型比例讲究,匙柄前端呈方形,线条紧实,中端收束,匙柄末端呈扁平圭型。整体张弛有度,富收放变化。茶匙通体鎏金,熠熠夺目,十分精好。由于宋代点茶的茶末,经碾茶、筛罗,质地已十分细密,故而即便有镂空,也不会散漏。

此外,蔡襄《茶录》中提到“环回击拂”,指的是要用茶匙不断地调和茶汤,直至盏中茶汤“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这样方能在斗茶中胜出。由于饮茶方式的变化,茶匙搅拌茶汤的功能在饮茶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茶录》下篇论述茶器时中还曾记载:“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梅尧臣有一首《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最后两句写道:“石瓶煎汤银梗打,栗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其中的银梗指的就是银茶匙。此类茶匙,从功能上,造型应明显区别于投茶的茶匙;且以宋人对生活的讲究程度而论,投茶茶匙与击拂茶汤的茶匙,干湿不同,不可能一物多用。但就目前存世来看,并未出土发现此类茶匙。

稍晚于《茶录》一书的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曾言:“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见宋徽宗时期,已经不用茶匙击拂,而改用茶筅,茶筅后来为日本抹茶道延用。南宋的《茶具图赞》,只有记载被称为“竺副帅”的茶筅了,也可知南宋时茶匙或许已经不作为击拂使用了,而仅作为投放茶末的道具了。

纵观宋代的茶匙,相对唐代的茶则而言,尺寸小了许多,一是因为唐代为煎茶,煎茶所需容器——釜容量大,因而投茶量大,所需的茶则形制也大,但宋代点茶时用建盏,口径十来公分的盏所需的投茶量仅需一钱匕,所以匙的尺寸也相对小;二是因为唐宋的审美取向不相同,唐人大气放达,而宋人则将外部世界敛缩为内心态势,因而喜尚含蓄内敛,故而宋代斗茶的流行使得茶匙更多往精巧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气度不失。

明代茶匙

至明代废团改散,散茶开始流行,品饮方式为之一变。瀹饮成为了饮茶的主流,宋代的盛极一时的建盏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投茶、击拂所用的茶匙也失去了使用空间,但我们仍能在明代的小说中看到茶匙的影子。《金瓶梅》便是一例。书中第十二回中写道:“只见少顷,鲜红漆丹盘拿了七钟茶来。雪绽般茶盏,杏叶茶匙儿,盐笋、芝麻木犀泡茶,馨香可掬。每人面前一盏”;第四十三回:“都是银镶茶盅,金杏叶茶匙,放白糖玫瑰,馨香美口”;西门庆拜会花子虚未遇,遇到李瓶儿叫“小丫鬟拿了一盏果仁泡茶,银匙,雕漆茶盅”……茶匙等茶器在文中提及次数极为频繁,茶匙提及的之地款式也各不相同,有金杏叶茶匙、乌银茶匙、银杏叶茶匙等多种。那末,这里提到的茶匙又是有何功用呢?

扬之水先生在《两宋茶器》中曾言:“饮茶,自有了陆羽和陆羽的《茶经》起,便逐渐有了清雅一派”。这清雅一派,因为有了士人的参与,便开始有别于民间茶中加料的饮茶习俗,而讲究品茶之本色,其实更多讲究的是品尝者本身对茶的认识和品茶时的意境,以及感受闲适的性情与精神的提升。但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茶中加料的习俗还是更为普遍的。此茶风延续到明代,于民间更盛。《金瓶梅》中提及的茶匙,正是喝花茶或香茶时取果用的。同样用处可见《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盅取果看茶”,第六十四回:“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孟,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提一把白铁嵌黄铜的茶壶,壶内香茶喷鼻。”而明代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茶泉类”的“茶具十六器”中提到“撩云”一物,曰:“竹茶匙也,用以取果”,亦可作鉴。明代的饮香茶或花茶,器具类似于如今喝咖啡,茶具是一套一套配置好的,茶匙便是其中一项配置。从上文的《金瓶梅》对茶器的描写亦可见,红漆盘、白瓷盏、银茶匙,是古时很讲究的奉茶待客之器。

明代的茶匙与宋代茶匙相比,更显小巧,通常以具象的雕錾作纹饰,更为通俗。以怀安山居藏明代茶匙为例,一为镂空梅花银茶匙,全长14厘米。匙头作五瓣梅花。梅花纹样是明清以来最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之一。梅为岁寒三友,象征高洁;且梅瓣为五,民间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此匙面将花萼、花蕊、花瓣描绘地极为细致,栩栩而然。二为四方倭角博古图铜茶匙(图)。茶匙长12厘米,四方带倭角,匙面于方寸之間錾刻清供、书卷等博古图,有博古通今、祟尚儒雅之寓意,显得雅致而文气。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则与茶匙的演变围绕着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饮茶艺术,茶具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茶文物的重要组成。这些的茶器所处的时代,人们的喝茶方式尽管不如现在先进,但依然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茶文化。因为我们的茶文化当中其实并不只是茶叶本身,更重要的是茶器,以及那些在喝茶以外的对审美的追求。这些精准的设计制作,精美的器型与适用性的绝妙结合,以及令人感叹的高超工艺,和它背后所蕴含着的茶文化和哲学理念,是我们当下追逐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的关照。

猜你喜欢

茶器茶匙茶汤
在舞焱柴窑室
小茶匙
她一下子缩小啦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她一下子缩小啦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嫩牛肉炒豇豆
一字蚀骨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