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讨

2019-05-12王桂泉张逊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新时代

王桂泉 张逊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脈、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等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持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4—014—04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角度看,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和成功的历史。深入考察和研究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进行深刻历史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源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要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解释框架,又要回到作为理论源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正确解读文本,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实现路径转换,同时更要立足新时代,回应社会现实关注,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列老祖宗”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新时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后由列宁等人所继承和发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他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即经典著作之中。因此,只有以实践为依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重新正确阐释,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精神实质,并对其作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解其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肯定其科学价值,超越其历史局限,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形态。

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到创始人的原创性学说,首先要反对功利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克服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肤浅认识和主观偏见,就必须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后17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严重挫折历史教训,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结合后马克思时代世界历史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客观事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克服传统理论解释的历史局限性,从中释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辉,进一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本真精神。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合提出和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吸吮理论创新的丰富营养。早在延安整风时期,为了反对教条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六本经典著作,他在党的七大上还强调,“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 [1]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对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要求,他亲自开出12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高级领导干部必读书目。他还强调根本是马列,细节是中国,骨头是马列,肉是中国。从理论逻辑上,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对领导干部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要求,他说“我希望党中央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3]。由此可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基础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下大力气学经典、读原著、悟原理,以求尽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真实原意。

新时代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不能只停留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创新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现代视角通过返本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本含义,实质上就是返本开新。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脉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脉。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总结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份数千年的珍贵历史遗产。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批评我们党认真研究中国历史的空气不浓厚,他批评道:“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4]797这段话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老祖宗,除了以往说的马克思这个老祖宗,还有中国自己的老祖宗。毛泽东同志把总结和承继“中国自己的老祖宗”思想资源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之根,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否则是“化”不了的。

确切地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但从理论实质来说是世界性的,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作为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掌握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并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就要经历一个世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但同接受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同所接受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世界化。

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经说过,“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马克思“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5]284他还说过: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5]299列宁在这里,主要是针对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简单化和虚无主义的对待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而讲的。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说法并不错,但若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毫无遗留地总结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和智慧,而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理论都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注释”和“证明”,那就不免不切实际、甚至有些荒唐了。

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广阔沃土,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才能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媒介,找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不仅独树一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风格、民族气派,而且成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通的思想成果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例如,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正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改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概念的模糊性,给予它“对立统一”的规定,把相反相成这一基本矛盾的基本含义,创造性转化成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范畴,并深刻阐释了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辩证关系,强调“条件”在矛盾相互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忽视矛盾相互转化条件而导致的相对主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思想,并着重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的不同情形,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殊矛盾的分析解释理论框架。这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传承了中国哲学的辩证法,又赋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中西合璧的矛盾辩证法”中国形式,使之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找到了坚实的生长点,进而使其广泛传播和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缺少的,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概念和范畴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借以充实和丰富自己,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把中国特有的经验性认识创造性转化为理论性知识体系,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6]中国经验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分析其走过的道路,总结以往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东西,使认识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结经验是马克思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亲自参加1848年欧洲工人运动,做了大量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而且深刻研究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历史经验,《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既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总结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经验的光辉文献,也是把实践经验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范例。中国特有经验性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认为,只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化,才能使中国面目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推进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就必须客观全面总结中国特有的经验和教训,并努力使经验性认识“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4]818-819使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与过去相比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是提高了一些,同时认为“我们还没有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我们还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4]813因此,毛泽东要求我们党要提高理论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国革命的特有经验知识上升成为理论性知识,“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4]820

推进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就要及时总结经验,破除原有理论和实践的限制,实现由中国经验向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既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也不能局限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而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回应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通过中国经验向中国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提炼出源于中国经验、又高于中国经验、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理论,创造性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推进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要善于总结中国经验,把成功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实现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写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认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在哲学、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总结新的经验,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7]由此可见,善于总结中国经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

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促进,双向互动。从认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的是从共性到个性、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强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主要是反对理论和实践上的教条主义。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侧重的是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强调把中国成功经验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是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实现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融合。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把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显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新时代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