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体针疗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9-05-11贾丽霞朱明兴刘东坡
贾丽霞,朱明兴,刘东坡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康复科(鹤壁 458000)
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 ,HI)又称脑出血、脑溢血,指由非外伤性损伤的脑实质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其病因多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等因素相关,多由于患者过度用力、情绪激动等而发病,急性期病死率可达30~40%,即便通过治疗后,部分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2]。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方面取得的进步,已成该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3]。本课题研究了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治疗H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HI患者86例。纳入标准:经MRI及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4],出血量<20 ml,有明显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排除标准:①外伤性脑出血;②严重心、肝及肾等器质性功能障碍;③严重认知和意识障碍;④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3.47±4.5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7 h,平均时间(24.23±4.15)h;出血位置:蛛网膜下腔17例,小脑26例;合并高血压26例,糖尿病11例,心血管疾病9例,既往卒中史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21±4.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58 h,平均时间(24.61±4.24)h;出血位置:蛛网膜下腔19例,小脑24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3例,心血管疾病10例,既往卒中史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卧床休息、常规心电、血氧血压监控,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通畅,维持正常血压,颅内压高者给予20%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液,合并感染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营养脑细胞防止再出血、预防并发症以及其他相应对症治疗。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汤加中医体针治疗,益气活血通络汤:黄芪、黄参各25 g,当归、白牛膝、川续断、桑寄生、桂枝各15 g,赤芍、红花、白术、川芎、地龙、桃仁各10 g,全蝎6 g。常规煎汁300~35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两周;体针疗法: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及粱丘等阳经经络穴位;恢复期取穴应阴阳并重,除上述阳经经络穴位外,再取天府、侠白、曲泽、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等阴经经络穴位配合治疗,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按照主次症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对应的积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3、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EGF、血管生成素-2(Ang-2)和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采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5]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意识、语言、视野、肢体运动、肢体共济失调等共15个评分项目,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单项评分0、1、2、3分,NIHSS分值范围为0~45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CV320型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仪(麦登科技)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外周阻力(R)、动态阻抗(D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Vmin);运动功能采用Fug-Meyer 量表进行评估[6],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障碍越小。
4 疗效标准 根据卒中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功能及ashworth痉挛分级[7-8]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愈:治疗后患者身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80%及以上,ashworth分级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NIHSS评分减少40~79%以上,ashworth分级降低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调查患者生活质量[9],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结 果
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两组VEGF、Ang-2和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观察组VEGF、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VEGF、Ang-2和NIHSS评分比较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及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见表3。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R水平低于对照组,DR、Vmin及Fug-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及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有13例治愈,16例显效,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0%(39/43);对照组有9例治愈,14例显效,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2.09%(31/43),两组差异明显(P<0.05)。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4。治疗后观察组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讨 论
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出血前一般无明显预兆,而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用力、血压波动等引起的突然出血,部分患者可伴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症状,由于该病发病突然,进展快且预后较差,因此,患者发病后应及时送院抢救,以降低预后不良率。脑出血常见病因多与颅内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及微血管瘤等有关[10-11]。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以卧床休息、降颅压、调血压、防止继续出血以及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等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继续出血症状,但在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改善方面的作用效果不够明显,部分患者治疗后仍不能独立生活且生活质量较差[12]。
中医学将HI归属于“中风”、“不遂”等范畴,其病因主要由虚、火、风、血、痰所致,气虚痰瘀导致血滞脑部,血脉瘀阻、颅压升高导致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明医杂著》中有云:“中风偏枯,气虚血瘀是其致病之根源”,依此可见气虚血瘀为该病的根本病因,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应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之[13]。益气活血通络汤由黄芪、黄参、当归、白牛膝、川续断、桑寄生、桂枝、赤芍、红花等多种中药配伍而成,具有补气健脾、活血祛瘀、消肿利尿、活络通经的功效。中医理论中,人体是通过经络将各个器官、组织连接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穴位遍布经络周围,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可促进感受器将传入性冲动传导至大脑中枢,促进中枢-肢体运动通路,从而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8]。本研究通过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中医体针疗法对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