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设计活动生成素养
2019-05-10吕艳华
吕艳华
摘 要:遵循新课标理念组织教学设计,以“平语近人”和“万州公交事件”为话题,“社区服务”和“远足活动”真践行,进行活动型课堂模式的有效探索,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学科素养;新课标理念
思想政治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增强新时代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其最具创新意义的一大变化,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主导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笔者以此为导向,尝试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例,通过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在教学中积极探讨和践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一、基于课标,理念统率
活动型课程是思政课教学走出困局的关键抉择。课程设计应遵循思政课程的性质与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型课程魂体合一
把活动型课程看成是体的话,学科课程的融入就是魂,实现了体与魂的合而为一,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课例中的活动一“品信念”和学科内容“树立理想信念的意义和措施”相融合;活动二“评道德”则是承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措施”的重要教学环节。活动型课堂要避免假热闹、走过场,为活动而活动。
2.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密切配合
教师需对教学流程做出合理设计,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并深入课堂,不让活动流于形式。本堂课由学生自己主持、自主探究、思辨、展示和教育,更考验教师对教学的把控能力。活动型课堂对教师的挑战更大、要求更高。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活动型课程的重要追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生成知识并达成素养。在课前的自学与准备,课中的交流与探讨,课后的合作与行动中,实现学生真正深度参与、体验与感悟,实现教学相长。
3.坚持议题引领与活动设计相得益彰
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用议题引领活动与教学,使活动设计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如活动二“评道德”,围绕中心议题“公交车坠江谁之过”引领活动,并设置三个子议题。议题展开的过程就成为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魅力,深刻体会学习的重要意义。
4.坚持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协调统一
政治学科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课堂活动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真实的情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本课内容的重难点在于学生对修德的内心产生真正感悟与行动,活动三“担责任”组织课后的社区宣传活动和远足活动,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知、反思、觉悟,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学生素养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设计活动,教学实施
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益于提高学习效率与减轻学业负担的要求。
1.议题引领,内容与形式并重
活动型课程设计必须坚持包含学科课程具体内容的议题和承载学科内容的活动形式相统一,即围绕议题,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
我从授课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出发,结合活动的形式,最终确定设计了以“寻找最美公德心战队”为议题的比拼活动,设置“品信念”和“评道德”两轮比拼,邀请学生担任主持人,评审团根据各战队表现,评出最美公德心战队,进行点评与颁奖。《平语近人》和“万州公交坠江”引起广泛关注,和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密切,所以设计了“说说你最喜欢《平语近人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中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用语哪一句”和“公交车坠江谁之过”等比拼环节。这一设计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活动型课堂下,议题是课堂的灵魂,统领着课堂各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以说,议题承载着课堂内容,服务于课堂主题。在议题选择即情境材料选择时,要注重情境材料的信息差、可挖掘的生活智慧及时代感,注重层次性和思想性,精心预设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做到形式与内容并举,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2.活动开展,课堂与课后齐抓
新课标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在课程结构设计依据中,提出“促进知行合一,凸显活动性学科课程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程”的教学建议等。思政课教学要加强活动型课程实施方面的研究,把课堂变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场域。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笔者不仅在课堂上设计了“寻找最美公德心战队”为议题的比拼活动,也设计了“为班级或社区出一期以信念和道德为主题的黑板报”和踊跃参加本校举行的“‘心长征·少年行60华里远足活动”等课后作业。树立理想信念和建设思想道德是知行合一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实践活动来培育核心素养,从活动主题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关联、思维能力的培养到核心素养的提升,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心思。笔者在“寻找最美公德心战队”活动设计中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素养习得为中心。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我,转变观念,实现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连接,使学生在潛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而实现这一飞跃,离不开课堂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与课后学生的持续参与。
3.评价提升,自评与他评共管
实施综合性教学评价,重点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也是反思、评估情境创设和案例选取是否得当、高效的过程,可据此进一步优化情境、案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一般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这是一种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教师应以基本观点为统一标准,在此前提下,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既评价达成基本观点的过程,也评价实现教学设计的效果。
在比拼结束后,我让评审团说说选第二战队获胜的原因。评审团成员一致认为第二战队在第一环节对总书记关于信念用语的解读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思想内涵,体现自身崇高理想信念和满腔家国情怀,当之无愧是最佳战队。在第二环节比拼中,第二战队在“客车司机、女乘客和其他乘客,你觉得谁更应对此事负责,为什么?”回答中,理性分析客车司机缺失职业道德,女乘客和其他乘客缺失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实质性问题,点出当前国人公德心缺失这一社会现象,句句在理。评审团对获胜团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现了被评价人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说明评价人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核心素养。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让核心素养的达成浮出水面,让学生再次受到核心素养的洗礼,感受到学科的素养培育功能。可以说,本课的教学评价,无不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需用支撑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学科知识。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聚焦素养,目标生成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构建活动型课堂,教师应牢抓“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素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是新课改精神的题中之义。
首先,培育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关联,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精准的阐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修德”课例采用总书记经典用语贯穿活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浸润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次,培育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通过讨论“从舆论最开始审判女司机逆行,你怎么看”分析键盘侠们不负责任的指责和抨击的缘由,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言论自由,培养理性思维。在“客车司机、女乘客和其他乘客,你觉得谁更应对此事负责,为什么?”的探讨中提升思辨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引领中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做合格公民。设置开放性问题“逝者安息,生者警醒。我为公共行车安全提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关注高考新动向。
再次,培育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活动议题“公交车坠江谁之过?”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入探究中认识到键盘侠不明真相地大放厥词,无意中犯了诽谤罪。女乘客和司机争执互殴导致公交车坠江,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促使学生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義务的习惯,确立规则意识,严守道德底线,捍卫正义。
最后,培育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课例中战队竞争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公交车坠江谁之过”“我为公共行车安全提方案”的热议,增强理智感,提升公德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区服务、远足活动的设置,提高学生的行动力,热心公益事业,追求更高道德境界。
政治认同、学科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主线,这四个要素既有独特的价值,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型政治课堂构建应牢牢贯穿这一主线,在知识生成,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素养的落地与回归,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顾冬梅.基于活动型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