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途径研究
2019-05-07庾娟,肖峰
庾 娟,肖 峰
(四川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1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
1.1 身份认同感低
教师身份认同包括“他者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三方面[1],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认同度普遍较低(他者认同);不少青年教师将民办高校完全视作企业,而自己仅是被雇佣的工作者(自我认同);青年教师的群体归属感不强,往往将民办高校视为跳板,找到合适机会就跳槽离职(群体认同)。这种因外部固有“偏见”和内在缺乏职业“安全感”而引发的青年教师整体身份认同感低已成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通病。
1.2 职业规划缺乏主体性
不少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时仍采用迎合外部约束的传统式方法,缺乏本体意识和自主性。加之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容易造成青年教师职业目标迷茫,在教学和科研项目两者之间“无所适从”。仅以外在社会规范来对待职业发展,而不以自身成长诉求为前提去深入探究“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使得青年教师的发展过于被动。
1.3 成长速度缓慢
新入职的民办高校教师中大多以应届生为主,该群体拥有丰富的学识却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在适应各项高校工作方面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力不从心”。由于民办高校往往缺乏完善而又系统的教师发展体系,难以给予青年教师专业的指导和团队的支持,导致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滞后。
2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必要性
2.1 适应高校快速转型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正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从粗放式外延发展向内涵可持续发展过渡。个人成长与高校发展相辅相成是时代赋予青年教师的重任,唯有迅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自身发展途径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学校、学生的协同发展还能在高校教育中立足。
2.2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因薪资待遇、人事关系和职称评定等因素导致教师流动率较高,以退休返聘教授和青年教师居多,而缺少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即出现师资结构的“断层”现象。青年教师若能快速成长为民办高校的中坚力量将有助于师资和师生关系的稳定建设,同时也能避免大量优秀人才流失给高校带来的损失。
2.3 突破教师发展“高原期”
教师发展的两次成长和三个阶段包括:第一次成长期(熟悉教学、关注学生)、高原期(重复性工作、热情下降)、第二次成长期(教学反思、打破原有格局),而高原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大障碍。不少青年教师在熟悉教学工作后找不到发展动力而出现职业倦怠,难以突破“高原期”迈向第二次成长阶段[2]。青年教师唯有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积极主动找寻自我发展的方向,从“模仿者”变为“开发者”。
3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途径
在民办高等教育快速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亟需提高职业发展的主动性,实现全方位发展。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3.1 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
3.1.1 提升教学水平
努力挖掘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首先可广泛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动态以更新教学资源;其次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经历也可成为经典的教学案例,再者通过社会实践所搜集的图片或视频经过加工后也能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总之,高校教学应逐渐改变仅利用教材或网络资源的单一模式。
而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细胞”,在掀起“课堂革命”的时代,青年教师群体更易掌握新兴的教学手段与工具。近年来提出适合本土教学的“对分课堂”可通过讲授、吸收、讨论的模式实现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此外备受推崇的“雨课堂”则可实现实时答题、弹幕互动、随机点名等功能,能全面提升教学体验。同时也能通过实地调研代替传统讲授,从理论走向实践体现民办高校的差异化教学。
3.1.2 做好科研工作
青年教师除基本教学任务外,如何做好科研项目工作也是压在肩头的重担,为使科研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青年教师应首先明确研究方向。由于在科研初期往往较为盲目,因此研究领域最好与所学专业或承担的教学课程保持一致性,努力钻研争取在该领域拥有一定建树。同时还应紧跟专业发展趋势,在研究方向不断保持创新性和继承性。由于高校职称评定往往与科研工作挂钩,存在不少青年教师急功近利甚至学术抄袭的现象,这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搞好科研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做好文献研读并潜心思考,科研工作的开展自然是水到渠成。
综上,坚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是每位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而科研工作则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从教学中获取科研灵感,再将科研成绩反哺教学,方可实现二者“共生互补”。
3.2 自我发展与以老带新相结合
3.2.1 青年教师自我发展
知识储备的提升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最主要手段,青年教师应积极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申请去其他高校进行中短期的学术交流,还可通过各种形式的科研班进行自主学习。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青年教师要立足高校工作首先应当广泛涉猎本专业或相近学科的内容,夯实知识以构建起特定学科的逻辑体系;其次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自我的良性发展;最后也要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努力成为综合型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3.2.2 以老带新培养模式
实行优秀教师“传、帮、带”的措施有助于纠正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减少工作失误和迷茫,使其迅速成长为成熟的教师。目前已有不少高校都推出“导师制” 的一对一培养方案,制定全面而又系统的培养细则,集中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创新创业实践、科研项目能力等进行锻炼。以老带新模式通过资深教师的业务能力传授和言传身教感染,能使青年教师尽早适应并胜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还能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综上,青年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援助,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可助力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在此过程中所习得的优秀经验也能使其在教学生涯中大受裨益,而将新手教师尽快培养成骨干教师还能弥补民办高校中的成熟型教师缺口。
3.3 学校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3.1 热爱学校工作
青年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应当将自身的成长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中,倾注所有热情以助力高校的快速转型发展。学校招生工作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等都离不开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全力配合与支持,做好学校工作既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展现青年教师个人能力和素养的最好方式。唯有增强责任心才能真正做到热爱民办高校工作,提升职业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
3.3.2 投身社会实践
除了对校内工作的支持,青年教师还应多参与具有学科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更要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高校横向课题的开展在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推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改革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任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得以实现,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有针对性和侧重性,注意把握当前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通过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并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综上,实现学校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使青年教师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锤炼,提升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图1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三种途径
参照薛恩的职业发展三维结构理论[3],在此归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三种途径:第一,通过提升教学水平和做好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增加职业发展的深度与价值;第二,通过校内工作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推动青年教师拓展职业发展的宽度与广度;第三,通过自身发展和以老带新共同作用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职责。以上三种途径可促使青年教师找到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愿意长期扎根民办高校教育,并最终突破职业“高原期”迈向第二次成长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阶段迈进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民办高校的发展较以科研为主的院校更具市场优势。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对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改变目前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感低,缺乏主体性、成长慢等现状,需要青年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协同配合。青年教师可通过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自我发展与以老带新相结合、学校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种途径来提升主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积极应对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同时高校也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在高校教育的转型发展浪潮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