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
2019-05-04杨秀军
杨秀军
[摘 要]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造成当前教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文言文特点的影响。基于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排演课本剧,运用思维导图,应用微课等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25-03
2016年9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指出学生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自主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会学习,还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精神以及基本的人文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文言文教学逐渐受到关注。学习文言文中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他们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还有利于他们传承“文言并重”理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优质、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与预期大相径庭,在初中课堂中,文言文教学似乎没有充分展现出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通常采用单句剥离的方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将相关知识强硬地塞给学生,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大多通过背诵重要段落、理解重点词汇、识记文言常用句式等方式。这种固化、单薄的文言文课堂导致文言文教学完全丧失美感,更不用说通过文言文教学实现对学生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师生在面对文言文的教与学时都会感到身心俱疲。因此,探析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一、造成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重新审视,以学生、教师、文言文特点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对造成当前教学困境的原因进行简要阐述。
1.学生文言基础薄弱
初中学生在入学前不曾接触过文言文,文言文中陌生的句式、复杂的多义词以及其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的表达习惯,使得学生极易在学习中产生疏离感与厌恶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仅仅接触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古代诗词,然而朗朗上口的诗词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存在极大差异。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称呼、词类活用、断句方式等,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座一座阻碍其顺利学习的大山,学生一旦对文言文产生敬畏与疏离感,就会越来越觉得文言文难学,从而逐渐产生抗拒心理,而抗拒心理的产生会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更加难以进行。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文言基础薄弱的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可谓步履维艰。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在师生双方的课堂情绪都十分低落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针对考试重点进行串讲,如教师通常会反复强调重点字词的翻译、段落的背诵、通假字的理解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解释等,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无法体味文言文的美感,与“文言并重”的文化传承理念相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原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灵活的思维创新,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固化的书本知识,完全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发展,鉴赏能力亦难以得到培养。
3.文言文特点的影响
从语言角度看,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或文字表述,现代社会极少会在书面或口头上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从词语层面分析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而文言文多为单音节词,且一个文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被赋予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文言词语时需要联系上下语境判断该词的具体意义。此外,有关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知识对于现代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与掌握的,譬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令人头痛的语法现象。古代与现代在思想、礼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文言文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相对含蓄,学生仅凭单一的文言文翻译难以参透作者的真正想法,還需要了解一定历史背景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上这些特点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之心更甚。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学习初中文言文中的丰富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提升学习思维、培养审美情趣、传承“文言并重”的理念。所以结合文言文的文本特点以及当前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排演课本剧,提升课堂趣味性
学生需要在文言文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排演课本剧,他们可以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扮演文言文课文中的对应角色,从而增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课堂趣味性。依据青少年的心理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与表演形式的趣味课堂,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实现“文言并重”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堂上向学生发布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并向班级其他学生展示。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会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揣摩,深入探析文本的整体思路与情感,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去了解角色的生平与当时心境,并在此过程中去逐步了解所学文言文中的相关知识,无形中对相关文化进行吸收。
以《曹刿论战》为例,该文言文课文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主要内容由双方的对话构成,非常适合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由两位学生用文言文在讲台上对话,并在对话时代入相应角色应有的情感,还要配上丰富的肢体动作与表情,为其他学生呈现出完整真实的场景。第二种,第一组学生表演完后,第二组学生上台,此时他们可以依据整体故事的走向自己创设对话情景,学生不需要严格按照文言文文本内容,可以在《曹刿论战》的故事框架下凭借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语言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台上学生的展示,其他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与情感,接着在既有情感的渲染下,教师开始在“言”的基础上对“文”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教师通过“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剧本排演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活泼的文言文课堂范围,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文言文传递出来的核心价值思想,以此实现“文言并重”的教学目标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思维导图,激发思维放射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以逻辑能力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时,需要利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或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潜在寓意等。思维导图具备直观、逻辑性强、可视化等优点,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自主分析文言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放射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文言文《三峡》的教学片断为例,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在课堂开始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将“三峡”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一级词汇),然后依据作者的描绘方式对三峡景观进行分类总结,将“春、夏、秋、冬”作为思维导图的四个二级词汇,接着依据文中对四个季节中的景观描绘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将暂时抛开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断句不明等阻碍学习進度的问题,只专注于对关键词汇的抽丝剥茧。思维导图初稿完成后,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在交流与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在无形中他们已经初步绘制了《三峡》的思维导图。接着,学生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思维导图绘制,即在交流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专注于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在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
思维导图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逻辑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文言文分析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此外,学生也可在解析《三峡》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从四季的角度了解风景的不同动态变化,并以此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3.应用微课,突出文言重难点
语言能力的构建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重要技能,而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在于字、词、句式等的理解与运用上。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甚至对传统的“串讲”形式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就难以培养他们的文言文听说读写技能。学生语言构建能力的发展需要以文言文重难点的理解作为基础。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难点所花的时间一般只占课堂的五分之一,为了引出重难点,教师需要提前讲述许多形式化的内容,运用这种教学形式的教学往往令学生很快失去专注力,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譬如课本剧的排演、思维导图的绘制等。重难点部分的教学可以借助微课进行。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涉及的难以理解的词汇较多,如“走”“汤”“再”“腰”“假”等,它们都是非常少见的古今异义词汇,由于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及时消化教师所教授的这部分内容,进而导致他们在课下难以独自完成复习任务,所以教师将这些词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此情形下,教师可以摒弃冗长复杂的传统教学形式,利用6至8分钟的微课对这几个词汇进行重点讲解,并适当拓展同类型词汇。基于微课短小精悍却重点集中的优势,学生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反复观看微课,快速捕捉自己想要得到的解析内容,进而及时掌握重难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对教师来讲是一项极其高效的教学策略,因为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选择相应的视频反复观看。作为一种线上的教学资源,微课的教学价值是其他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适应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化要求。探析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从课本剧排演、思维导图运用、微课应用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单一、低效的教学模式,顺应现代“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接触文言文,消除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疏离感与敬畏感,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探寻一条新的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亚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廖锦仲.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5):75.
[3] 徐敏华.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初探:以教学《奇文共欣赏——〈答谢中书书〉》为例[J].新课程(中),2017(12):100-101.
[4] 林文仁.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57-5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