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芬兰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反思

2019-05-04曲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芬兰反思

曲伟

[摘 要] 笔者随团队赴芬兰考察学习,分享芬兰教育辐射世界的魅力,通过芬兰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和反思的阐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教育思维。

[关键词] 芬兰;基础教育;教學理念;发展;反思

芬兰的全称是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有“千湖之国”之称,也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眼睛中的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然而,2016年以来,芬兰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的卓越表现,引发了全球教育界的高度关注。[1]2018年9月,笔者随2018年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园长)团队赴芬兰进行考察学习。考察团先后走进了拉普兰首府罗瓦涅米市(Rovaniemi)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通过对这两个城市教育发展的深度学习与考察,切身感受芬兰教育辐射世界的魅力,丰实了自己更加开放多元的教育思维。

一、芬兰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

1.初见芬兰基础教育观与教学理念

芬兰的教育观很清晰,每一个人的资源就是他的大脑,如何开发大脑、更新观念、加强学力,是教育的使命。[2]芬兰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学习的榜样,让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芬兰与众不同。在罗瓦涅米市的拉普兰大学教师培训学校课堂,芬兰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到处可见。

芬兰从1917年独立到现在,基础教育教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自主与合作式教学方式逐步得到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元并举的个性化教学成为主流。[3]芬兰中小学教育的教学理念建立在目的性、全面发展性、规范性基础之上,并且十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正如拉普兰大学校长Hekki多次强调,芬兰新课程大纲中规定学生能力培养包括七个方面:思考及学习;文化阅读、沟通交流及表达;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照顾好自己和他人;多种读写能力;电脑及计算机科技能力;创业和工作;参与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落实在每一门课程中实现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推动了芬兰教学理念不断革新的步伐。

2.芬兰独特的基础教育教学理念

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教育、培养高水平教师、聚焦学生、灵活性和信任等要素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一,国家层面,公平先行。芬兰公平先行的教育理念集中表现在国家制定的统一教育大纲之中。当芬兰要对教育法律法规、行政制度、财政制度重新调整前,首先考虑的是该种调整是否会对教育公平造成不良影响。[5]芬兰的教育大纲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制定,学校教育必须参照由学校、家长、老师、学生、教研部门以及社会多方参与制定的大纲,独立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教育法规:一至九年每周授课的最低课时数是22小时。其中对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一周授课的最低课时数也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同学段中学校可以对课时的数量做灵活调节。

第二,学校层面,公平先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平等精神正是芬兰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的体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称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第三,教学理念上,思想大于技术。芬兰课堂教学内容关注学科知识,更关注学科知识背后的故事。芬兰教育思维下的电脑编程课程强调的是从技术到思想的转身。作为芬兰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芬兰认为编程课程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技术训练,学校更应关注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编程背后的思想。如果将编程学习看作是计算机编程思想的学习,那么学生所习得的就将是计算机编程的本质原理和可迁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也将能够被用来开展更多的研究和解决生活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就如同王长文提出“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一样,我们要习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有价值的是知识背后蕴涵的强大的思想力量,这才是支撑树人目标之根本。

第四,教学形式上,个体到全体。芬兰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在数学课讲授两位数加减法运算时,当教师发现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即刻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教师既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也能做到合理地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和自由。不可否认,芬兰课堂注重合作、重视学生体验、强调学生中心的特征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形式上均有所体现。

第五,教学环境上,多维度的课堂布景。芬兰的教学环境与其说是教学的场所,不如说是生活与学习的场所。芬兰的教室设计很独特,所有教室设计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给孩子带来学习动力。然而,这样设计并不是仅仅为了教学方便,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真实与便利的生活情境体验。在芬兰的各个教室中,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所设计的教室侧重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交养成等维度等进行的不同布置。

第六,教学评估上,真实更为重要。在课堂上,芬兰基础教育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体验,而非硬性的灌输。如何评价教学内容,备受关注。事实上,在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不要求课堂学习成果的即时生成。对于学生来说,合作自然,评价真实,更为重要。体育课课堂状态的自由、学生表达的独立、师生的平等正是教师从容淡定、师生和谐自然的集中表现。在原本氛围轻松自如的体育课上,学生们在激情引趣的导入下,教师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师生在游戏互动与全员参与的教学氛围下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并通过小组合作,践行了生生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二、芬兰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

学习最好的状态是批判性借鉴。学习真正要义是什么?不断地学习与借鉴是否可以孕育更好的课堂实践,是否可以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第一,国家层面。正如Heikki·Ervast校长所说:“芬兰的教育太强调个体的自由,对集体教育强调不足,他到过中国,认为中国的集体教育还是很好的。人是很社会化的动物,人是在不断与别人交往中不断发展着的,所以,他们也在反思,他们提供的方案是不是最好的。”

第二,学校层面。芬兰教育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教师”是承载改革推进的重要角色之一。对于学校而言,不公平的教师评价和学生排名的方式会阻碍学校改革的步伐。当然,教师问题至关重要。事实上,芬兰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仍在不断完善。在芬兰的中小学基本生活知识、技能、合作意识、自主学习同时,如何让教师成为真正指导学生的全科教师值得关注。

除此之外,芬兰基础教育中升学指导员和心理辅导员的介入,对即将升入高中或者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值得借鉴。

第三,教学理念上,根据芬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规定,芬兰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科整合,并充分彰显融合。课程融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芬兰教学课堂强调深度融合,而非表面形式的融合。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设计巧妙,学科整合的思想在教材中较为常见。比如,数学教材涉及语言、绘画、历史等多方面。而我们的教材内容和教师的专业技能都有着明显的学科界限,整合兼容的条件和能力均不足。

第四,教学形式上,协调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在芬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比居多。弱化竞争意识是芬兰基础教育推行不同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芬兰的课堂不对比谁走得快慢,不施压,少有焦虑,学生在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在提倡合作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对于合作与竞争来讲,如何弱化对所谓狭隘的成功追求,让教育回归本真任重道远。

第五,教学环境上,理解好自由与松散课堂的本质区别。芬兰课堂教学管理的无原则松散和组织观念的过度淡化我们不敢恭维,毕竟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自由也是要建立在规范之上的。不过,芬兰教学过程中课堂运用的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等的确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求,利用率很高,有利于与课堂内容的衔接,情境化真实,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六,教学评估上,认清评估的真正目的。在兼顾好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同时,芬兰基础教育将评价评估作为帮助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中,评估本身已经是在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产生了,并作为学习的过程存在着。当然,这类评估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是培养老师和学生无法根据前人的经验解决问题时,学会思考,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并能根据不确定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更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Heikki·Ervast校长来说,芬兰在审视与反思芬兰的教育。对于我们而言,审视与反思自我同样从未停止过。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从学校现状出发去?如何将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如何在不同的国情中找到更为符合各自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模式?这些将会一直被探索着。

参考文献:

[1][2]竇桂梅.北欧教育印象:为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发展奠基[J].中小学管理,2018(7):52.

[3][4]康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64.

[5]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5.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芬兰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