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控型初中生问题行为及其教育启示

2019-05-01张雯刘嵩晗杨丽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问题行为初中生

张雯 刘嵩晗 杨丽珠

〔摘要〕自Block于1971年对人格类型进行划分以来,人格类型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随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增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进行探究以引导其健康成长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不适应型,尤其低控型人格是各种问题行为的预测因素。本文主要从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特点、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和对当前教育的启示等几方面展开。

〔关键词〕低控型人格;问题行为;教育启示;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1-0004-06

一、 引言

2016年,《中国青年报》在一篇题为“校园暴力施暴者为何多为初中生”的报道中指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出现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和初中生比例高的新特点[1]。有研究表明,不适应型尤其低控型人格是各种问题行为的预测因素[2]。杨丽珠、马世超2014年在对大连市3602名初中生的人格调查中发现,不适应型的初中生占总人数的14.1%,其中低控型初中生占6.7%[3]。综上可以看出,初中生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不适应型尤其低控型初中生在全体初中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对低控型初中生人格类型进行探究以引导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少年强则国强。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发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初中生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4]。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表明,低控型、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这三种人格类型能够预测长期功能和心理健康,在理解临床亚群体内的异常人格和治疗的影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Aim Meeus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人格类型转变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过渡:过度控制型转变为适应型以及低控型转变为适应型[5]。这说明人格类型既有发展的稳定性,又有转变的可能性,这一发现使对不适应型的人格类型进行干预以促使其人格类型的转变成为可能。因此,对初中生人格类型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低控型初中生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特点、问题行为、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对低控型初中生的教育启示。

二、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特点

初中生人格差异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两种:以个体为中心(Personcentered)和以变量为中心(Variable centered)。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研究“类型”,关注的是个体内的人格模式。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研究“维度”,关注个体得分的维度差异,并以变量为分析单元[3]。Asendorpf在研究中发现,相比于横向研究,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纵向研究中效果更好[6]。只有把以个体为中心和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相结合,人格心理学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同时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6]。本文中所综述的人格类型的研究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Block于1971年最先对人格类型进行划分,他通过Q-分类技术在84名男性(全部是13岁~35岁)中确定了五种性格类型:自我适应型(Ego Resilients)、脆弱的过度控制型(Vulnerable Overcontrollers)、不安定的低控型(Unsettled Undercontrollers)、迟来的适应型(Belated Adjusters)、反常的外向型(Anomic Extraverts),其中前三种类型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具有稳定性。五种人格类型的特点分别是:自我适应型是适应良好的,并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低控型是高度冲动和反社会的;脆弱的过度控制型是严格的过度控制和适应不良的;迟来的适应型在青春期适应不良,但在成年期适应良好;反常的外向型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7]。

后来,Block又论述了自我控制(Self-control)和自我适应(Ego-resiliency)在行为组织中的作用[8]。在他看来,“自我控制”是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和调整的程度,它的一端是过度控制,另一端是控制不足。“自我适应”被定义为“个体去更新自我控制的模式水平的动态能力”,那些有高自我适应水平的个体,被假定为对变化的环境有丰富的适应能力和灵活的问题解决策略,那些低自我适应的人是脆弱的,被假定表现出很少的灵活适应性、固定的反应模式和难以从创伤中恢复。随后,Asendorpf等人发现自我控制与自我适应呈倒U型曲线,高自我适应与中等水平的自我控制相关,而高和低的自我控制都与低自我适应相关[9]。低控型在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上的表现为低的自我控制和低的自我适应。

有学者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对Block所划分的人格类型进行检验和解释。Robins在300名年龄在12~13岁的男孩中区分出三种人格类型:适应型(Residents)、过度控制型(Overcontrollers)和低控型(Undercontrollers),并指出他们的人格特点。其中低控型被描述为明显的反社会倾向、冲动、自我中心、操纵、对抗和外向[10]。Robins发现的人格类型与Block发现的前三种人格类型对应。除此之外,Asendorpf等人[8]在各自研究中证实了Block研究发现的人格类型中的前三种,Scholte Ron通过对3284名荷兰青少年男孩和女孩的大五人格自我描述的聚類分析,对三种人格类型进一步区分,把适应型划分为公共适应型和代理人适应型,把过度控制型划分为脆弱的过度控制型和自我实现的过度控制型,把低控型划分为冲动的低控型和对立的低控型[11]。但并非所有方法都发现三种人格类型的明确复制,如Rammstedt等人[12]采用同伴报告法而不是自我报告法,只发现了适应型和非适应型两种群体。Bohane指出,被重复的三种人格类型常见于跨文化成人样本中,但不是所有的成人样本[2]。在国内,杨丽珠等人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对初中生人格类型进行划分,把我国初中生人格类型划分为低控型、过度控制型和适应型三种人格类型[3]。

Robins发现三种人格类型在大五维度上的人格特点:适应型男孩社会适应良好,所有大五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与其他两种类型的男孩相比,他们更加尽职尽责,情绪稳定,并且经验丰富,明显比过度控制型的男孩更外向,比低控型男孩更宜人。适应型男孩唯一不是最高的维度是宜人性。过度控制型男孩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宜人的,他们非常内向,情绪不稳定。低控型男孩由于非常低的宜人性和尽责性而被区分出来,这反映了他们的反社会倾向。低控型男孩的情绪稳定性和经验开放性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9]。在国内,杨丽珠等人通过对大连市3602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三种人格类型的特征,其中低控型的亲社会性、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均低于另外两种人格类型,但外倾性中等、情绪稳定性中等或较低[3]。基于以往研究,本文认为低控型初中生在大五人格维度上表现为低宜人性和低尽责性,具有攻击反抗等人格特质。

三、低控型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内化问题(internalizing problems,内在的社会情感问题,如焦虑、抑郁和社交退缩)和外化问题(externalizing problems,外在的社会情感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6]是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群体最典型的问题行为。Robins的研究指出,过度控制型容易出现内化问题; 而低控型既容易出现内化问题,也容易出现外化问题[9]。Dubas J S 对305名14~19岁的荷兰青少年的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低控型更容易出现外化问题、情绪低落和自我报告的破坏行为,有趣的是,他们也有很高的内化问题[13]。有研究发现,整体适应与内外化问题呈显著负相关[14],表明内外化问题越多,整体适应状况越差。人格类型被发现可以预测羞怯、攻击性、智商、宜人性和尽责性[15]。另有研究表明,低控型初中生可能在智商、学业表现、学校行为、人格障碍、饮食、社交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表现:首先,在智商、学业表现和学校行为上,低控型在韦氏总智商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适应型和过度控制型,低控型在学业表现和学校行为表现上都非常差,明显差于适应型或过度控制型[6];其次,在人格障碍上、情绪上,低控型可能表现为B群人格障碍(边缘、自恋、戏剧和反社会)[2]。再次,在饮食上,患有饮食失调的人都有与低控的人格类型相匹配的大五人格模式,研究还指出,高经验开放性、低情绪稳定性和低宜人性可能是饮食失调发展的危险因素[16]。在低控组中,100%的样本患有贪食症状[17],且具有较高的暴食率[18]。在社交关系上,3岁时被诊断为低控(易怒、冲动、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在21岁时表现出所有社交方面的冲突关系[19]。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低控型初中生是高度冲动和反社会的,不能延迟满足和抵制环境干扰物的影响,更可能无法恰当地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冲动,且对变化的环境需求缺乏灵活的应对策略。既会出现不服从安排、顶撞老师、攻击他人、违反纪律等外化问题行为,也会出现暴躁易怒、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且学业表现较差。还可能会伴随人格障碍、饮食障碍和社交冲突等问题的出现。

四、初中生低控型人格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初中生低控型人格及问题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首先,人格是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20]。遗传和环境都会对人格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是一个复杂的受到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关系系统,人格类型及其内外化问题的形成既受到包括家庭、学校等微观系统的影响,也受到微观环境之间联系的中介系统和社会文化等宏观系统的影响。对初中生群体来说,家庭、学校环境是他们常接触的环境。接下来,我们将主要论述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低控型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他们人格及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对父母的各种教养行为的概括[21]。Van Leeuwen等人[22]以及Prinzie等人[23]发现,消极的父母控制影响了孩子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暴露于消极的父母控制下的孩子有着低宜人性和低尽责性,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外化行为。

在Van Leeuwen等人[21]的研究中发现,积极的养育方式调节低宜人性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宜人性方面得分较低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外化问题行为,特别是当父母表现出较低的积极养育水平时。也有研究发现,养育方式能调节气质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24]。可见,家庭教养方式在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支持系统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教师和同学。有研究表明,初中生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Van Aken等人研究了在预测问题行为时,人格类型与感知到的家庭、同伴支持和胁迫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格类型转变及稳定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应型报告感知到最多的来自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以及最低的父母胁迫,过度控制型和低控型报告同样低水平的支持以及低控型报告了最高数量的父母胁迫。研究还发现,人格类型转变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有关[25]。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其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横断研究表明,親子关系和外化问题,如吸毒、酗酒和违法活动[26]以及内化问题,如焦虑和抑郁[27]之间存在负相关。在纵向研究中,已发现亲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如行为问题[28]、物质滥用[29]、违法活动[30],以及内化问题行为,如焦虑和抑郁[31]。

除此之外,亲子关系还被发现可以充当青少年人格与问题行为的中介调节变量。如WA Manders 等人以140名青少年(11至18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发现亲子关系在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和尽责性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在情绪稳定性与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32]。

2.同伴关系

同伴在初中阶段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友谊质量对问题行为具有预防作用。La Greca等人的研究指出,同伴群体关系、好朋友的积极品质能保护青少年免受社交焦虑的影响,而最好友谊中的关系侵害和消极互动则预示着高度的社交焦虑[33]。也有学者研究了同伴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对低控型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如Rong等人研究了人格类型与青少年浪漫关系对青少年犯罪和焦虑的影响,发现与浪漫伴侣的负面互动越高,低控型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越多[34]。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初中生不良问题的出现具有预测作用,有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良好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几年后出现的问题行为较少,亲社会行为较多[35]。积极的师生关系保护青少年在13~18岁期间免受抑郁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此外,积极的师生关系缓和了青少年早期不良努力控制和亲子关系冲突对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帮助这些处于危险中的青少年慢慢地远离违法犯罪[36]。

(三)青少年自身因素

除此之外,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也会对初中生的人格产生影响,如Zaremba L A等人研究发现,情感调节能力在依恋与外化行为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并指出适应不良青少年(有性侵犯史)的情感管理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似乎要大于适应良好青少年[37];也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气质特征预示着不同的外化和内化问题,如冲动和愤怒与外化问题呈正相关[38]。

五、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低控型初中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接下来从低控型初中生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重视家庭教育,改变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青春期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也不要溺爱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家庭支持。研究证明,如果父母是攻击的,家庭环境恶劣,经常使用惩罚,孩子更容易外化症状。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低控型的孩子,父母如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呢?

首先,反对消极的父母控制,提倡积极的教养方式。消极的父母控制影响了孩子的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消极控制包括忽略和严厉的惩罚等。外化行为问题与积极情感和温暖、更高水平的监控和规则设定水平以及正强化之间存在负相关。因此,对于低控型孩子,父母不要采取忽略、惩罚等措施,要通过正面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制意识;要用积极的情感和温暖去感化他们,通过给他们设定规则和实施正强化等,纠正他们的不良问题行为。

其次,对低控型初中生,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气质特征,而不同的气质特征预示着不同的外化和内化问题,如冲动和愤怒与外化问题呈正相关。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对于胆汁质的孩子,他们虽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但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父母要引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有意培养他们稳重的品质,克服冲动。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低控型初中生人格特征进行教育,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能延迟满足和抵制环境干扰物的影响,无法恰当地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冲动,自我适应能力差,对变化的环境需求缺乏灵活的应对策略,且他们宜人性和尽责性都比较差,人际关系差,社会责任感较低。因此,父母应针对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特点开展教育和引导。

再次,亲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亲子关系质量越好,低控型初中生出现内化和外化问题越少。因亲子关系冲突而使初中生离家出走的事例很常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尤其低控型初中生更容易叛逆,这时父母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交流,针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必要时采取策略灵活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冲突。

(二)注重学校教育,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教育对低控型初中生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重视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首先,要提升低控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好的同伴群体关系、好朋友的积极品质能保护青少年免受社交焦虑的影响。对于低控型初中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并引导其正确交友,让其感受到来自同伴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其次,对于低控型学生,教師应与其发展积极的师生关系,不能因为他们在学校中表现不好而对他们置之不理或严厉处罚,必要时适当运用教育机制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学校教育可以针对低控型初中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专门的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对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进行干预,促进低控型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生要加强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提高自控力

首先,低控型初中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低控型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延迟满足和抵抗诱惑的能力都较差,这使他们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如与同学打架、违反课堂纪律等。而且低控型初中生的自我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这也使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低控型初中生应克服冲动、创造机会锻炼并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其次,低控型初中生要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很多不良行为如打架斗殴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情绪调节能力在依恋与外化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相对于适应型初中生,低控型初中生情绪稳定性较差,因此,此类型初中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掌握正确的情绪应对策略,逐步提高自我控制水平。再次,与适应型和过度控制型初中生相比,低控型初中生的亲社会性、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均低于以上两种人格类型的。因此,低控型初中生应提高自己的宜人性和尽责性,养成认真尽责的良好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项目(11AZD 089)、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8lslktqn-038)、辽宁省教育厅(W20178366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孙海华.校园暴力施暴者为何多为初中生[N].中国青年报,2016-8-23(6).

[2] Bohane L ,Maguire N ,Richardson T . Resilients,overcontrollers and undercontroller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utility of a personality typology method in understanding adult mental health problem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7,57,75-92.

[3] 楊丽珠,马世超.初中生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类型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14,37(6):1377-1384.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Meeus W .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2000–2010:A Review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1,21(1):75-94.

[6] Asendorpf J B ,Van Aken M A G . Validity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judgments in childhood:a 9 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17(1):1-17.

[7] Block,J.,& Haan,N. Lives through time[M].Berkeley,CA:Bancroft Books,1971.

[8] Block,J. H.,& Block,J.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M]. The role of ego-e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In W. A. Collins (Ed.).Hillsdale,NJ:Erlbaum. 1980:39-101.

[9] Asendorpf J B ,Van Aken M A .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eed personality prototypes in childhood:Replicability,predictive power,and the trait-type issu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4):815-832.

[10] Robins R W ,John O P ,Caspi A ,et al. Resili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boys: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typ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57-171.

[11] Scholte R H J ,Lieshout C F M V ,Wit C A M D ,et al. Adolescent personality types and subtypes and their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5,51(3):258-286.

[12] Rammstedt B ,Riemann R ,Angleitner A ,et al. Resilients,Overcontrollers,and Undercontrollers:The replicability of the three personality prototypes across informa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18(1):1-14.

[13] Dubas J S ,Gerris J R M ,Janssens J M A M ,et al. Personality types of adolescents:concurrent correlates,antecedents,and type X parenting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2,25(1):90-92.

[14] Sroufe L A ,Causadias J M ,Salvatore J E . Early patterns of self-regulation as risk and promotive factors in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n a high-risk sam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2,36(4):293.

[15] Asendorpf J ,Denissen J J A . Predictive Validity of Personality Types Versu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ulthood:Implications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re and Surface Traits[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6,52(3):486-513.

[16]Ghaderi A ,Scott B . The Big Five and eating disorders: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14(14):311-323.

[17] Westen D ,Harnden-Fischer J . Personality Profiles in Eating Disorders:Re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xis I and Axis II[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4):547-562.

[18] Lavender J M ,Wonderlich S A ,Crosby R D ,et al. Personality-based subtypes of anorexia nervosa:Examining validity and utility using baseline clinical variables and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3,51(8):512-517.

[19] Newman D L ,Caspi A ,Moffitt T E ,et al. Antecedents of adult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ge 3 tempera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2):206-217.

[20] 楊丽珠. 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21] 黄平,孙圣涛,李燕.夫妻冲突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2):108-114.

[22] Van Leeuwen K G ,Mervielde I ,Braet C ,et al. Child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Behavior as Moderators of Problem Behavior:Variable-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40(6):1028-1046.

[23] Prinzie,P.,Onghena,P.,Hellinckx,W.,Grietens,H.,Ghesquiére,P.,& Colpin,H. The addictive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personality on externalizing behavior[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17(2):95–117.

[24] Karreman A ,Haas S D ,Tuijl C V ,et al. Relations among temperament,parenting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0,33(1):39-49.

[25] Van Aken M A ,Semon Dubas J . Personality type,social relationships,and problem behaviour in adolesc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4,1(4):331-348.

[26] Smetana J G ,Crean H F ,Daddis C . Family Process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Middle-Class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0,12(2):275-304.

[27] Rapee R . Potential role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7(1):47-67.

[28] 徐艺明,王勋,张振新.亲子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与小学生人格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284-290.

[29] Stice E ,Barrera M .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substance use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2):322-334.

[30] Barnes G M ,Others A . Family Influences on Alcohol Abuse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4,4(2):183-201.

[31] Ge X ,Best K M ,Conger R D ,et al.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co-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nduct problem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4):717-731.

[32] Manders W A ,Scholte R H J ,Janssens J M A M ,et al. Adolescent personality,problem behaviour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20(3):237-254.

[33] La Greca A M ,Harrison H M .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s,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Do They Predict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5,34(1):49-61.

[34] Yu R ,Branje S ,Keijsers L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roblem behaviors: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5,57:1-10.

[35] Obsuth I ,Murray A L ,Malti T ,et al. A Non-bipartite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Probl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7,46(8):1661-1687.

[36] Wang M T ,Brinkworth M ,Eccles J . Moderating effec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t trajectorie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4):690-705.

[37] Zaremba L A ,Keiley M K . The mediational effect of affect regul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adolescent males who have sexually offended[J]. Children &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1,33(9):1599-1607.

[38] 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Spinrad T L ,et al. The Relations of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to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2001,72(4):1112-1134.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问题行为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