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寄宿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9-05-01李梓娜王志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

李梓娜?王志亮

〔摘要〕采用 MHT對1028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和学习焦虑比较突出;(2)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得分高,在MHT总分差异显著;(3)初一男女生在MHT上差异不显著,而初二女生得分比初二男生高,在MHT中差异显著。然后据此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寄宿;城镇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1-0015-04

一、问题提出

近十多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献检索发现,有接近4000篇文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阐述。国内的研究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测查量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0%~ 30%的中小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1-4]。2001年敖淑清等人[5]发现,江苏省南京市9.1%的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01 年叶苑[6]对云南、贵州、四川、山西、重庆五省市的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 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 5.2%;2009年,杨丽冰对广东省佛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MHT总分等于或高于65分的占6.3%[7]。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学生个性差异较大,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而且大部分学生住宿在学校。这就意味着这里的学生升到初一之后,不仅面临着学习的适应,同时还需要面临生活上的适应,同宿舍以及宿舍之间的人际关系的适应。笔者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意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以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以及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选择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北中学2016~2017学年的初一初二全体同学施测,排除无效答卷7份,有效测验答卷1021份。男生567名,女生454名。

(二)测量方法

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此量表是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eneral Anxiety Test)修订而成,主要适用对象是中小学生[8]。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MHT量表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其中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各有15个项目,其余6个内容量表各有10个项目。总分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的程度和广度。每个内容量表得分为8分及8分以上的表示明显存在问题,总分65分及65分以上被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诊断为异常,均需要给予心理辅导以及追踪。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三、结果

(一)心理问题的检出情况

1.全量表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统计

从结果上看(见表1),总分高于或者等于65分的有18人,检出率为1.75%。这一结果低于佛山市的平均水平[7],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9]。

2.学生在MHT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个因子中,自责因子所占比例最高,孤独倾向所占比例最低。

(二)学生在MHT各因子上的平均分及标准差

结果显示(见表3),学生在各个因子的平均分是2.13~4.55分,除了孤独倾向是2.13分外,其他因子均在4分左右。各个因子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其中,冲动倾向为最高分,孤独倾向为最低分。

(三)不同年级在MHT各因子的差异检验

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不同年级(因为条件限制,只对两个年级施测)在MHT的各因子平均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初一和初二学生在MHT总分上差异显著。其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因子都差异显著,并且在显著的因子上都是初二分数高于初一。

(四)不同年级性别在MHT各因子的差异检验

1.初一男女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差异检验

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不同性别在MHT的各因子平均得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如表5),初一男生和女生在MHT的总分差异不显著。从各个因子来看,只有孤独倾向差异显著,并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2.初二男女生MHT各因子的差異检验

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不同性别在MHT的各因子平均得分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如表6),初二女生分数高于男生,并且在MTH总分数差异显著。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因子中,女生分数高于男生,并且都差异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一)学生的总体情况分析

从结果上看,总分高于或者等于65分的有18人,检出率为1.75%。这一结果低于佛山市的平均水平[7],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9]。说明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有可能和该校一直以来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多样化的心理活动有关。在各个因子的平均分上,冲动倾向为最高分,这可能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的发展导致情绪不稳定,遇到事情比较冲动,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从各因子上分析,自责倾向因子高于8分的检出率为最高,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92%。研究表明,自责形成的机制是:孩子依赖心理强—学习或做其他事情失败—受到家长或老师严厉惩罚—孩子对家长或教师产生反感—学习或做其他事情遭遇更多失败—受到家长和教师更加严厉的惩罚—孩子的反感和敌意增强并表现出来—家长或教师越发严厉地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在压力与恐惧下形成自责倾向。同时,也有可能在城镇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缺乏自信,又或者从小父母对其比较严格,导致学生自我评价不高。宿舍生活中容易产生同学冲突,这对于本身自信不足或者有依赖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责的心理。除了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和学习焦虑比较突出,这几个因子也反映了林崇德教授提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三大方面,即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以及自我评价三大方面。

(二)初二学生比初一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结果表明,初一和初二学生在MHT总分上差异显著。其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因子都差异显著,并且在各显著的因子上都是初二分数高于初一。这说明初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初一的学生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到了初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人感”更加明显。同时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习上也出现了“分化”,面临科目进一步增多,人际关系复杂化,同时青春期性意识进一步发展。而寄宿学校学生还需要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一个星期和父母沟通的时间变少,与父母的沟通还可能日益出现矛盾。青春期内隐、闭锁、自尊等心理特点使他们不大愿意主动地寻求他人的辅导,所以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三)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结果看,初一的男女生在MHT上差异不显著,其中只有孤独倾向因子显著,女生分数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刚来到新的学校,面临适应的问题,而男生与女生性别、性格存在差异,女生心思更加细腻敏感,在新的环境中更容易感到孤独。在初二的检测中,初二男女生在MHT总分上差异显著,而且在各个因子中,包括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女生分数高于男生,并且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许多国内研究的观点。而导致这一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1)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社会对女生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传统女子温柔、贤淑的美德,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精明能干的才智[7],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性化这一概念频繁出现,这样的冲突会让女生无所适从;(2)女生因为本身的性格特点,情感丰富、细腻、敏感,面临同一件事,女生会考虑得更多,到了初二更是注重自我形象,希望能在其他同伴中获得较好的评价,所以在众人面前容易产生不安焦虑,可由于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问题,在同伴中找不到认同感,这样会产生孤独等情绪。

五、对策

(一)继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挖掘学生资源,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引导学生提升寻找幸福的能力,而不仅仅关注是否有问题。

(二)注重初二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传统的青春期讲座、心理活动课以外,学校还应该利用宣传手册、网页等形式,让学生懂得正确对待自身问题,懂得向家长和老师求助,更要学会自助。同时,要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学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以及家长共同配合,帮助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继续利用朋辈互助的资源,以点带面开展工作

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心理社团活动,利用朋辈互助的力量来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朋辈互助成员还可以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工作,班级形成朋辈互助小组,每个组员负责班上的几位同学,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以及互助。

(四)在初中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激发学习动力,做自己的主人

近年来,许多高中陆续开展了学生发展指导的生涯指导。笔者认为,从初中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生涯的指导,特别是在寄宿学校,学生第一次住宿,要面临生活的自理、人际的冲突,可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容易产生同学冲突而导致心理问题。在本调查中,学生在对人焦虑等因子上分数较高,可能说明和人际关系及自我评价过低有关。所以,在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某一方面的指导是有必要的。同时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权利,增加学习动力,对心理健康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6):5-9.

[2]韩晓琴,康伟.陕西省7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118-122.

[3]翟兆,韩露.鲁西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8):89-91.

[4]黄宏思,黄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9):121-122.

[5]敖淑清,王杏英,徐济达.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 (5):446-447.

[6] 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 (1):89-96.

[7]杨丽冰,张虹桥,钟文龙.佛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9-63.

[8]课题组.驻马店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天中学刊,2002(3):77-78.

[9]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9):788-78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
江西省监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实践研究
石家庄市第二职业中专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浅析
广西林业类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改革探索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