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
2019-04-30房玉娟
房玉娟
(辽宁省丹东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丹东市中心血站),辽东 丹东 118002)
血站是面向社会大众且附庸于临床的卫生事业单位,在我国临床用血量不断提高的今天,血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血站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血站采供血服务中差错事件时有发生,对确保供血安全有着一定的影响,降低了血站的工作质量,因此,就应该分析可以提高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更好采供血服务管理方法[2]。本次实验研究将2015年1月~12月未实施差错管理期间本血站的健康自愿者献血样本5000份和2016年1月-12月实施差错管理期间本血站的健康自愿者献血样本5000份作为实验对象,分析了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相关实验内容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将2015年1月~12月未实施差错管理期间本血站的健康自愿者献血样本5000份作为常规组,将2016年1月~12月实施差错管理期间本血站的健康自愿者献血样本5000份作为差错组。两组血液样本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未实施差错管理前的采供血服务实施常规管理,差错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1.2.1 收集差错信息:在技术操作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均可能出现差错,因此就应该掌握献血环节、血液保存环节、检测环节以及严重安全事故或者是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差错,并对差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差错的出现。
1.2.2 优化岗位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人为因素是导致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就应该优化岗位管理。首先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划分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保证责任落实到位,其次就是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念,让其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最后就是应该鼓励工作人员分析自己所在岗位容易出现的错误,并找到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探讨有效的措施,并加强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1.2.3 优化工作流程:应该参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符合本血站实际情况的差错管理模式进行制定,管理者应该定期整理和归纳血液采集工作记录、工作交接记录、差错报告记录以及差错资料统计表等,以此来积极的避免之前出现过的差错再次出现,从而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血站管理的有效性。
1.2.4 构建差错管理文化:应该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差错管理文化,营造开放讨论每一个差错隐患的氛围,消除采供血工作人员的顾虑并让其主动上报差错现象,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1.3 考核指标:对差错组和常规组供血差错事件(服务投诉、意外伤害、脂肪血、血液渗漏、解冻破袋)发生率、血液报废率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评分等指标进行考核。
血站管理质量评分采用质量管理量表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血液采集、制备、存储、发放以及运输等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情况,评分在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血站管理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处理与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卡方(χ2)完成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差错组采供血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采供血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n)
2.2 差错组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组血站质量管理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报废率和血站质量管理评分
3 讨 论
血站对采供血服务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仅可以提高血站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血液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临床用血安全,而目前采供血过程中差错事件偶有发生,给患者的治疗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就应该分析可以降低差错事件的更好管理方法[3]。
差错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采供血过程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是一种新型的血站管理模式,得到了业界内的一致认可[4]。差错管理中的收集差错信息可以更好的掌握差错的发生途径,以便防范措施的更好制定与实施,而优化岗位管理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有助于工作人员态度和技能的完善,同时优化工作流程保证了工作的更好实施,最后构建差错管理文化有助于工作人员正确的面对差错的发生,这一管理方式有助于差错事件发生率的降低,提高了血站的管理水平和血液质量[5]。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差错组供血差错事件发生率、血液报废率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采供血服务中实施差错管理不仅仅可以提高血站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血液质量,具有理想的管理效果,值得予以广泛的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