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反思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19-04-29张文军
张文军
[摘 要] 反思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一项重要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将反思融入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形成反思习惯,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反思意识,同时也要通过课堂留白处理为学生留足反思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反思来获得提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反思意识;指导反思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自主反思习惯进行培养,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而且有利于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知识的探索,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将因此而被强化. 他们还将更加深切地剖析自己的学习行为,发展自己的责任意识,由此成为一个有自律能力的学习者. 而且,反思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进行反思,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行锤炼,进而让知识结构更加稳固. 此外,学生的反思行为也是对思维活动的训练,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会因此而得到提升,他们的发展也将更加全面. 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探讨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将反思过程渗透在数学预习之中
预习应该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预习的重要性更是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反思,如此则有助于学生提升预习的效率.
比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节时,教师可以提供以下预习提纲:
1. 回顾以往所学的知识:(1)怎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基本形式是怎样的?(2)如何表达一个数的平方根?
2. 预习探究:(1)现有一元二次方程x2=2,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2)现有一元二次方程2x2=2,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3. 反思引导:(1)结合上述探究(1)的分析,请尝试总结一元二次方程x2=p(p≥0)的解法;(2)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1,请总结此类方程的解法.
4. 预习延伸:(1)解方程2x2-5=0;(2)解方程2(x-3)2-32=0.
设计上述问题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搭建基本的预习思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推进自主学习,其中我们将反思活动穿插进去,是为了让学生对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学会结合实例来总结方法. 这样的处理还将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在科学探究中也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探索方向更加明确,也有助于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问题探索中形成主动反思的习惯
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指导效果,而且我们也提倡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通过问题来引导思维,并且在思维中提升认识.
比如在学习了“比0小的数”一节之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反思:
1. 请简述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分别列举三个对应的数字.
2. 请结合实例阐述什么叫有相反意义的量,如何以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你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哪些数?能尝试着进行分类吗?
4.负数的出现拓展了我们对数的认识,结合已学内容,请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梳理着他们对数系的认识,这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还没有正确的反思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这样的反思过程有助于他们完成相关任务,也有助于他们逐渐习得正确的反思方法. 此外,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将得到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水平将因此而获得提升,这也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反思.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反思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参与探究.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务必要将反思活动渗透在其中,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深入剖析问题条件,并对问题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研究,厘清各个要素在问题探索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并且探索出更具一般性的方法和知识. 当学生进行反思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发散性思维,同时还要安排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更加全面地展开分析和探索. 这样的处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 此外,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还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的认识逐级推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情绪会趋于饱满,思维也将更加活泼,反思也会更深刻.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主题为“拼图·公式”的探究活动,所用到的材料包括:如图1所示的若干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板,要求学生用所给定的材料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并要求他们结合不同方法完成对面积的计算,同时写出算式.
学生拼成了如图2所示的图形,并写出如下有关面积的表达式:a2+3ab+2b2=(a+2b)(a+b).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任意构造一个有关于a和b的二元三项式,例如a2+4ab+3b2,我们是否可以从拼凑长方形的角度着手,将这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受已有经验的启发,学生展开实际操作,并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和反思:(1)需要几块纸板才能拼凑出所需要的图形?(2)拼凑出的长方形有着怎样的特点?这对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有哪些借鉴的意义?
上述探究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体会,并在反思中提炼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 一般来讲,科学探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反思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学生只有通过有效的反思,才能获取更加有深度的知识和内涵,当然将反思纳入探究的体系,也有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通过适当的留白处理来激活反思意识
学生的反思是需要花时间的.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尴尬的场景:教师一声令下,请大家对刚才的过程进行反思,随后又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学生怎么可能进行充分而切实的反思呢?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让学生反思,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留出适当的空白,为学生进行反思搭建平台,为他们深刻的思维留足空间. 甚至在有些时候,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過程中相互启发,进而收获更好的反思效果.
笔者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就非常注意留下带有悬念性的空白,以便激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在反思中更加有深度地展开分析和研究. 比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网络上搜集了钟摆、风轮等图片,在课堂上以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些图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学生认真分析并展开研究,有的学生会想到以往学习的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着手思考:上面的图形是否与平移有关呢,如果不是,那和什么有关系?在相关概念教学之后,笔者进行了留白处理,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图形旋转”的素材,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体会图形旋转的特点,他们对所学概念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弗赖登塔尔曾经高度评价反思在数学发展中的意义,他指出反思应该是数学研究的核心与动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施以恰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将反思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纯,有助于他们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沉淀,也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内省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