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2019-04-29陈水根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人

陈水根

朱光潜曾经这样说道,“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给我们的教学以启迪。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天地,教学一直遵循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被扼杀,与我们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心灵,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利用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认为古典诗歌教学中,通过朗读才能够走进诗歌,才能够领悟诗歌的内涵。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诵读要做到字正腔圆、流畅自然、富有感情,尤其要把握好节奏和感情,才能真正领悟到古典诗歌的韵律、艺术之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诵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快速融入诗词意境中,品味其中的魅力。

例如,在吟诵八年级上册古诗《黄鹤楼》时,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该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则变得整饬归正,实写在楼中诗人的所见所感,在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引发诗人内心的乡愁之感,感情表达先放后收。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怀念家乡的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在文中“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一系列词语将诗人乡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最好用淡淡忧伤的语气,注意语速稍慢一些,最好能做到抑扬顿挫。学生通过朗读对古典诗词进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人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实现有效对接,感悟诗人内心的波涛起伏,这样学生的审美感知才算是真正开始。

二、利用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古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体会与感悟诗词的色彩、音律、节奏和结构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一些零散的、互不相干的景物或意象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觉形象,去领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书本上的图画放大,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鼓励他们展开联想,脱离诗文语句的限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师:诗人通过文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走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虽然瘦弱,但是非常有力。

生:道路的两边是散落在树林中的人家,一座蜿蜒的小河缓缓流过,小桥旁边有袅袅的炊烟,就像家在远方。

生:夜幕降临时分,成群的乌鸦归巢而来,叽叽喳喳地叫着,诗人心中产生一种悲凉之感,鸟儿尚且有家,自己的归期在何时?

生:断肠人应该指的是诗人,生活的坎坷,社会的不公待遇,让世人远离尘世生活,只有一匹马伴着他四处流浪。

生:西风吹过,树叶片片落下,作者的内心更加凄凉。

生:叶落归根,人漂流在他乡,这种悲凉是无语言表,几乎潸然泪下。

分析上述教学片段,可以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感受到了作者的彷徨、凄涼、思乡,学生仿佛也化身为了当事者,漫步于场景之中,与作者的情感实现交融,情感得到契合,那么再分析诗词的本质时就会容易得多。

三、利用情境对话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

设置情景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培养学生审美理解的方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情感体验,感知诗歌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

情境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然后进一步的提炼和加工,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例如八年级上册的《钱塘湖春行》,很多学生常年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很难感受到早春自然美景,要想让学生们真正领悟到诗词之美,需要学生的切身体会。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受诗词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展示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到钱塘湖早春之景中。另外,如果时间合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早春时节去公园、野外观察草坪、柳树的生长状态,切身体会早春时节的大自然景象,这样就会对早春景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个人情感和作者情感的契合点,快速进入文本描绘的具体情境之中。

在语文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认得出美,辨得出美,拥有“审美的眼睛”,进而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欣赏美、发现美。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的领悟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诗人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