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古诗文之情 赏古诗文之美
2019-04-29徐娟
徐娟
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教学自带“流量”,原本就有“审美教育”的优势特点和实际功能。在“核心素养”观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审美教育作出了更新规划,并且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作为语文学科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成分,以唐诗宋词为杰出代表的古诗文教学,更加把“知识内涵、人文元素、审美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确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优质资源和有效载体。
初中学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时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大力开展并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呢?笔者立足古诗词教学这一角度,主要从图画美、情节美、音律美、情感美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以“图文互动”为抓手
古语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意重在强调古诗文极具“字词凝练、言约意丰”的显著特征。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古诗文的诵读、感受、体悟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想象,积极有效地“盘活”画面,从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自觉接受并表现出语文审美教育的先进特点和优势功能。
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找出具体意象;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所体悟的画面;然后,结合个性化的体悟和想象,来理论联系实际地画一画。这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画面感很强。一个“直”字以及一个“圆”字,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广袤沙漠的独特景象,切实地体现了作者内在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可让学生在“图文互动”中获取相应的美感。
二、以“情节感受”为抓手
古诗文语言集中地体现在以“少而精”的语言文字去表现极其丰富的内容,用“最恰当”的字词句来反映作者的丰富思想情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努力而又充分地体会内在意境,就须要引领他们依照古诗文蕴藏的具体情节展开合理化想象,从中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
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整体内容;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在各自范围内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活动;然后,让他们把这首经典诗歌改写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我们不难感知,学生在“改写”过程中,须要根据这一詩歌情节,对官差、对老妇人、对老翁、对诗人等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心理、表情上的想象、感受和刻画。而完成这一完整情节的故事叙写,他们就会自始至终地接受蕴藏其中的思想审美教育。如此而为,这种情节审美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音律和谐”为抓手
就“音律”而言,这是古诗文题材的一大特质,也是古诗文体裁区别于其他文艺作品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只有多吟善读,才能获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实质性效果;“读”就是要大量地诵读,反复地吟诵。这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是在“有声有色”中不断培养语感的意识和能力,在“有情有趣”中不断培养自我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古诗文的这种“吟诵”,注重把握其中的“用韵”“节拍”“停顿”,努力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努力把握语流的疾徐曲折,注重感受贯穿其中的音美律动,进而把他们逐步引向“美读、悦读”的良好境界。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古诗文的不同内容、不同基调和不同情绪等,即时有效地进行变换,善于把学生带入古诗文“美读与美感”之中,让“和谐与美”永远地伴随学习。
四、以“情感体悟”为抓手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意重在强调“情”是文章的精神和灵魂,与“文章不是无情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古诗文而言,它孕育着丰富多元的“情愫”:或描绘大自然的山川景象,以此表达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或描绘人勤地早现象,以此表达作者对人们勤劳智慧的热情赞颂和对田园风光的美好向往;或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以此表达作者隐喻内心的志向和情怀。
如上文所说的《石壕吏》,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通过叙写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就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诗人杜甫一方面揭露了官吏当差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一方面对“安史之乱”期间人民群众遭受苦难寄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因此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题材特点和表现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让他们在实际体悟中接受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古诗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质资源和必需元素。如果忽视或淡化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元素”,这既是资源浪费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渎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