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学科背景下以科研为主导的“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

2019-04-28彤,王军,潘力,刘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效双一流服装设计

姚 彤,王 军,潘 力,刘 配

(大连工业大学 a.服装学院; b. 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4)

2016年底《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确定了22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65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我校(大连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纺织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下的五大方向之一,具有鲜明的特色。“服装工效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适应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科研的延续性,提早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 “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服装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面临着重要转变。以往我校招收的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的本科生皆具有艺、理的文化背景,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自2015年开始招生为理工类方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每年招收一个班,25人左右。同时教师队伍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服装数字化及功能化研究为主、多方向综合发展的研究方向。

“服装工效学”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有些院校采用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和应用能力[1]。北京服装学院张辉提出,从课程特点、应用科研成果、实验仪器研发的角度出发,改革“服装工效学”课程的教学[2]。国外也有以课题的教学模式设计“服装工效学”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服装工效学”课程已经由重教学轻科研、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向理论结合实践、科研支撑教学的方向发展。

二、 “双一流”学科背景下“服装工效学”课程建设

课程作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支架作用。课程来自于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是大学教师乃至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3]。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等方面介绍我校“服装工效学”课程的建设。

1.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发展的指南,对课程具有整体定向的作用。一流的课程建设首先要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出一流特性[4]。课程目标的一流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结合优势,突显特色,内容丰富灵活。“服装工效学”课程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启迪科研思维、了解科研方法为主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2)了解什么是服装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3)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理科生的优势,突出人体数据研究、功能性服装研究的特色,寻找自己可延续的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2. 课程内容建设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效学”课程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共32学时,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优化“服装工效学”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中穿插实操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的衔接和渗透,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服装工效学”课程内容建设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际操作模块。

(1) 理论教学模块。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导论”部分总体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状况,重点讲解“人体测量”部分,主要包含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数据的分析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在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基础地位。由于这部分内容穿插实操,师生的互动性强,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建立“快速反应”的教学机制,实践部分的数据可立即应用在后面的数据分析中,且是学生自己得到的实验数据,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服装舒适性”部分主要包括服装与人的生理卫生、服装面料舒适性、服装压力舒适性。“功能性服装”部分主要包括特种功能服装的介绍以及设计要点、实例等。具体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这几部分内容的组织和承接是重点,如:通过导论介绍课程的整体内容及时间安排,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测量方法及测量项目,利用具体数据来指导后期功能性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从而使学生思路清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表1 “服装工效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2) 实际操作模块。实际操作模块主要有数字化人体数据信息采集和功能性服装研发两部分。我校服装学院有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和前期的研究经验,为这一模块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依托辽宁省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服装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服装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大连市丰富的服装行业资源,建立的实际操作模块使“服装工效学”课程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固定形态变为了丰富载体。

3. 课程实施手段

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理论、理论+实操、科研创新+实践”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理工类学生的特点,保障了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 以理论支撑实操、实操支撑成果为核心的课程实施过程。过去“服装工效学”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加入了一定的互动实操后,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主导意识,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5]。同时将历年的优秀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近年来,我校服装学院先后承担了多项与服装工效学有关的科研项目,如:基于服装大数据与定制服务的数字化人台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特定人群体型信息评价系统研究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积累,这些项目的研究方法与数据都已应用于“服装工效学”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操的结合,也为学生将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了研究方向并打下基础。

(2)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引导,推进现代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课程微信平台的使用,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消息或网站、历年优秀作品等,它可以是一个课程分享平台,也可以是一个师生互动平台。再如数据分析软件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计算机虚拟设计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一些想法快速地以虚拟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改革效果

1.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为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提供了展示平台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覆盖率要求达到70%以上,“服装工效学”课程的结课作业主要是功能性服装、服饰的研发,部分优秀作业经过修改提升后就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继续研究。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导师-学生以项目为纽带的创新研究教学体系,建立了数字化、功能性服装研究工作室,作品多次在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展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3年本专业学生主持和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19项,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15项,2016、2017年的项目已全部结题,完成质量较好,其中与“服装功效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有9项。

2. 在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各类研究成果的形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注重将学生的研究结果形成科研成果。学生对其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品申请专利,多名学生的作品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科研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的热情。

3. 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为毕业设计提供了选题方向

在以科研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中,注重研究的目的性和延续性,在2017、2018届毕业论文选题中选择人体数据研究、智能服装、功能性服装、一衣多穿等与服装工效学相关的课题20余项。相比之前的毕业设计,从“服装工效学”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延续下来的项目质量相对更好,完成速度更快,研究更为深入。

四、 结语

在以科研为导向的“服装工效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研究的思路更加明晰,课程研究及成果的延续和利用也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和快乐。在新的教学、科研方式的支持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延伸,切实保证了“双一流”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工效双一流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复杂系统人因与工效学分会成立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隧道衬砌缺陷处理工艺带模注浆与工后注浆综合工效浅析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2019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学术会议通知
浅谈煤炭企业工效挂勾考核办法的深化与完善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