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研教”协同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4-28肖劲蓉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能力课程

肖劲蓉

(五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素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依靠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通过学生做命题练习来完成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革势在必行。“学研教”协同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协调且与科研同步的设计教学理念,是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具备一定社会竞争力、满足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科学性与艺术性交叉的应用型学科,服装设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随着服装专业教学课时的减少,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压缩,实践技能薄弱,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服装企业的需求。

1. 学生创新意识缺失,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新是服装设计的灵魂和动力,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性工作,是服装设计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略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缺乏思考,设计手法跟风的现象严重。

2. 学生对设计流程不理解,设计实践断层

实践是实现创新的必然过程,创新是实践的成果。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流于形式,设计过程和任务缺乏有效组织和科学、整体的统筹规划,导致教学的阻滞和冗余,设计效率低、重复率高。

3. 学生对服装设计背景知识欠缺,设计艺术、技术与文化分离

服装设计是集设计、制造、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系统学科,传统教学的垂直结构正向水平结构转变,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文化研究的引领,是当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岗位适应能力的迫切需要。传统的设计课程割裂了服装设计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这恰恰是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

依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的“学研教”协同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协作能力与综合能力缺乏等问题,是完善现有服装教学体系更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 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围绕高素质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改革与实践,达到服装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1. 创新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对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设计思维,使设计有据可依。同时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例如,我校(五邑大学)所在地的许多侨乡企业多为出口加工型,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丰富了学生对市场与流行的认识。

2. 改革教学模式,打造以课程联动,实施项目分级的递进式教学

提出“课程联动、项目分级”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设计训练与项目相结合,通过“服装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的联合实践,使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

3. 教学促进科研,以赛促学,加强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课程项目进行完整的设计思维培养与设计流程训练。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科竞赛的实力。

三、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以“课程联动”与“项目分级”为核心的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 实行项目分级管理,递进式进行课程设计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采用项目化教学,递进式进行课程设计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首先,实施项目评判,课前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项目筛选,选取符合教学需求的项目,将商业性项目纳入课外学生活动小组学习内容,强化教学。其次,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对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将项目分为三个级别。以项目为导引,从单个项目任务到整体综合项目,循序渐进,进而实施课程联动,将项目延伸至其他专业课程。

例如,“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的一级项目是设计课程的思维训练与表达,它是二级项目的支撑,旨在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培养相关专业基础能力。二级项目为成衣设计与工业绘制,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概念设计的市场转化能力,打破结构与设计等课程之间的壁垒,强化学生工程意识。三级项目为设计流程与管理企划,强调文化应用与创新创业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协作沟通,避免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脱节,增强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能力。“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教学的项目分级如图1所示。

图1 “服装款式设计”课程教学的项目分级

分级的项目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有所不同、有所侧重,逐渐突出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达到服装设计课程实践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2. 推行校企协同双导师制,健全课程教学队伍和评价机制

聘请多位国内休闲服饰品牌设计师作为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项目制定,并参与授课和项目指导。学校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设计师在项目实训中参与指导,侧重解决服装设计任务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和设计师相互协作,配合教学。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效对接。

教学中学生可根据兴趣及需要组建项目团队,选报不同的任务岗位,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在项目中完成既定的课程任务。在项目完成后,学生参与互评,指导教师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终评,通过考核评定学生所学课程的成绩。学生在课程完成之后也可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评价。教学实训的完成,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设计目的不明确、职业岗位认识不足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3. 形成系统化服装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1) 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将艺术、技术与文化在设计实践中融会贯通。教学以项目为纽带,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的设计实践。改变传统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方式,以服装设计课程为核心,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联合贯通和资源共享,将专业知识串联起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学习。将项目任务穿插到服装设计教学中,实现课程间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企业设计师参与课程教学,使学生依照企业设计流程自主完成项目设计实践,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服装设计教学的课程联动如图2所示。

图2 服装设计教学的课程联动

(2) 将教学理论用于资源建设,为解决教学问题提供支撑。我们编写了系列配套教材及优秀作品集,注重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思维规律的体现,加强思维表达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现代生产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五种设计技能的培养规划,构建以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平台为支撑的网络教学,开展数字化、可视化教学,为教学体系实施提供配套教学资源。

四、 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1. 教学与科研同步深化了教学内容并服务了企业

教学为企业提供设计需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设计目的,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完成企业的设计任务,为企业提供新鲜、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为企业产品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帮助。课程与企业建立交流平台和协同机制,深化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参与项目制定,并参与课程管理和指导。校企协同参与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据中山益达服装有限公司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最近5年我校共有19名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该公司就业,从事于不同工作部门的岗位,有些已经提升为主任或者部门主管,为该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2. 科研融入教学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储备人才和提供坚实依靠。近年来我校教学服务地方的项目有2014年江门市旅游局海上丝绸之路参展服饰设计、2015年“大江之门”系列传奇之一——舞蹈诗《新会传奇》全剧服装设计与制作、2015年《侨乡传奇·侨商情》全剧服装设计与制作、2016年新会城市形象宣传片首播式文艺演出服装设计与制作,在侨乡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及游客的一致好评。

3. 与科研协同的教学实践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联动、项目分级的实践教学,对掌握学科知识及了解设计流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清晰。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服装设计课程在全校的教学评分中成绩优良,并开展设计专业协同教学的讨论交流,成果与经验在其他设计类专业和全校推广。学生自主研究和建构学科知识的能力增强,设计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获得多个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并获得专业竞赛奖近30项。

五、 结语

“学研教”协同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立足于科研与教学的交汇贯通,以项目分级为教学实践改革内容,以课程联动为设计教学改革主要手段,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到设计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服装企业培养了更为适用的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