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培养路径探析

2019-04-28翟晓飞赵义平梁小平张桂芳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翟晓飞,赵义平,梁小平,张桂芳

(天津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进入了新的时期,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家已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资助力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地方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日趋完善,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问题[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高校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要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工作重心要逐步从经济资助向德能培养转变,逐步实现扶志和扶智的最终育人目标。

一、 构建“一心双环”培养架构

不能把资助育人简单地归为负责资助专项工作教师的任务,这种认识必然会导致“重资助、轻育人”,甚至两者脱节的后果。在给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助其完成学业的同时,高校各个层面、各个部门更要注重经济困难学生德能的教育和培养,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构建“一心双环”培养架构(图1),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一心”指的是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教育培养中心,主要负责经济困难学生的初始判别、过程管理、资格认定、建档立卡、各类资助及教育培养等工作。“双环”指的是教师环和学生环。教师环是以学校多个层面、不同工作范畴、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队伍为主体,涵盖了资助工作专职人员、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以及所学领域专业教师;学生环是培养中心的外围延伸手臂,指的是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和社团,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诚信自律社团、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校院勤工助学部[2]。

二、 搭建育德育能培养平台

马彦周对武汉市6所部属高校经验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存在生活困难的经济困难学生占16%,认为自身和生活都没有困难的占19%,而认为自身存在发展型困难的高达65%。说明随着资助力度的提升和资助手段的多样化,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有了基本的保障,学生关注的不再只是经济方面的资助,而是呈现出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态势,最希望、最迫切的需求是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相关研究表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立意识、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自助理念,使其掌握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3]。

图1 “一心双环”培养架构

1. 育德平台的建设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方式的调查显示,有52.9%的学生喜欢社会实践类,38.8%喜欢专题讲座类,22.1%喜欢主题班会类,18.5%喜欢演讲或辩论赛类[4]。这说明学生不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形式,更愿意接受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一方面以“两课”教学为依托,将德育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将德育融入到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及回报社会等平台,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家报告、优秀典型塑造、奖助学金颁发仪式等活动为载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敬老院志愿者活动、为残疾学生募捐等各项公益活动为出口,以《受助学子成长手册》《公益志愿服务登记手册》为记录方式,实现困难学生的“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飞跃。引导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提升他们的自助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困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

2. 育能平台的建设

育能平台的建设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工科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欠缺的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育和提升,将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实践能力锻炼纳入到平台建设中,是学生提高工作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育能平台包括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志愿服务及综合能力提升四个平台。

(1) 专业技能提升平台。通过优化专业知识结构,锻炼动手实操能力,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我校(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导师名下的科研项目,在大二便可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同时学院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培训,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质证书。学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需求,在实验室或各课题组为学生提供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

(2) 就业能力提升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有利资源,建立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专业发展机会,为学生能力锻炼、技能提升、高质量就业提供平台保障。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参观实习、认识实习、定岗实习及就业实习,使学生在就业岗位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志愿服务平台。借助于学校“爱心社”“红十字会”“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如甘肃行、风筝支教团、为西藏地区捐衣赠物等活动,拓宽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的渠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树立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回馈社会。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义工服务队,受到国家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自愿加入服务队,定期到街道社区、养老院、孤儿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4) 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因家庭教育所限,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表达、交际等能力有所欠缺。学校应积极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包括心理素质、语言表达、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个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自强、自立、自信,全面发展,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三、 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前文所述的“一心双环”培养构架、育德育能培养平台的建设,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培养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培养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培养中心、评价体系、育德平台和育能平台。培养中心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是强有力的人员保障;评价体系是对培养实效性进行检测的直观方法;育德平台和育能平台的建设是对经济困难学生德能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资助工作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四、 建立育德育能教育反馈评价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育德育能教育评价缺少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管理,直接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从而影响了德能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构建的评价体系是针对每名经济困难学生在德能教育培养前后的学习情况、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心理状况及德育情况等方面指标的变化做出对比和评价,随时发现育德育能培养体系的问题,而且能够利用直观数据真实地反映育德育能的培育效果。具体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德育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体系指标和德能情况,将细化的各项指标分为1~10个不同等级,可以参照等级分数直观了解学生现状和变化情况。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判定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与此同时,将学生德能各项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录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赋分并确定等级。学期初始,鼓励并要求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讲座、实践、专题教育、谈心谈话等。以学期为考察期限,学期末进行德能情况的再统计,比较学期初和学期末学生德能评价得分和等级情况。每个学期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开德能教育及评价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培养体系的侧重点有所区分,低年级以德育为主,高年级以能力培养为主。

在学生毕业时,我们尝试开展了经济困难学生德能答辩计划。学生的德能答辩成绩由现实表现、总结报告、PPT制作、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五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占50%,由年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打分;德育总结报告占20%,由指导教师打分;PPT制作及现场答辩占30%,由答辩评委打分。德能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实践表明,德能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能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五、 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德能并重,德能并进,聚焦经济困难学生短板弱项,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乃至高校整体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育德育能的培养和教育,构建德能一体化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打通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