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的民族交流现象研究

2019-04-26郑卫新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郑卫新

摘要:中越边境音乐文化是中越边境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的音乐文化。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均有民族性显著的音乐文化,而共同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又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表现,继而探讨了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载体,如音乐表演活动以及音乐衍生商品,最后从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两个角度考察了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的民族交流现象的动因。

关键词:中越边境   音乐文化   民族交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35-02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民族交流不仅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越边境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世居少数民族为数不少,除了壮族外,还有侗族、苗族等民族。中越边境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区域性极强的中越边境文化,而音乐文化则是边境文化的分支。中越边境音乐文化的形成又来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因此,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现象的比较普遍。

一、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表现

(一)音乐主题的相似性

民间小调、山歌等中越边境音乐文化的主体内容,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就以山歌为例,各少数民族的山歌虽然在语言以及唱腔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山歌的主题却极为类似。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山歌主题主要有劳动号子、男女爱情、夫妻谐谑、反抗压迫、宗教祭祀等多种类型,就以劳动号子为例,它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劳作中所创作的,具有歌词质朴、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特点,在舒缓身心疲乏中有重要价值,深受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喜爱。音乐主题的相似性既和生存环境的相同紧密相关,也得以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二)审美风格的相似性

审美风格是音乐中更为内在的内容,受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较深,而民族审美心理又和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关联。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上较为接近,因此,审美心理趋同,表现在音乐的审美风格上,则是审美风格的相似性。中越边境少数民族音乐审美风格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生活气息浓厚。少数民族音乐以民间音乐为主,产生于日常的生活中,歌词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的客观记录;第二,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在唱腔、旋律、節奏等中大都不事雕琢,以质朴为主要审美特征;第三,情感真挚奔放。少数民族音乐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且在情感表现上呈现出热烈的特点。

(三)常见乐器的趋同性

器乐是中越边境少数民族音乐的主体内容之一,各少数民族既有着本民族独有的乐器,也有一些各民族通行的乐器,常见乐器的趋同性是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典证,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则是铜鼓。铜鼓在壮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就以壮族为例,广西出土的壮族铜鼓已经多达上千面,并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铜鼓习俗。铜鼓作为壮族最为主要的民族乐器,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有铜鼓时就有了铜鼓舞。而在苗族中,铜鼓同样是最为古老的乐器。无独有偶,铜鼓舞同样是苗族重要的民族舞蹈,《蜀中风俗记》中载,每逢节庆日,苗族都会“击铜鼓歌舞”。

二、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载体

(一)音乐表演活动

在中越边境音乐文化的民族交流中,音乐表演活动是最为重要的载体。音乐表演活动有非正式和正式两种形态。首先,就非正式音乐表演活动而言,它指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歌唱活动,众所周知,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均有着数量丰富的山歌,唱山歌是他们传情达意、舒缓疲劳的重要形式。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杂居中有聚居的分布方式,使得山歌成为民族交流的桥梁,不少民族均从其他民族的山歌中汲取养分,特别是在民族共同的节庆时,各民族在欢快的气氛下,开展着民族文化交流。其次,就正式音乐表演活动而言,它有着很强的仪式性,多在特定的场合举行,比如丧礼上。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在许多重要的仪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征,特别是在宗教祭祀等领域,更是如此,这和稻作文明的多神崇拜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音乐表演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交流的开展与深入。

(二)音乐衍生商品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文化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并诞生了许多和音乐相关的衍生商品,这也在中越边境音乐文化民族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以天琴为例,天琴是广西壮族布傣族群的重要乐器样式,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建国后,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天琴已经成为壮族布傣族群的重要文化标志,并在逐渐脱离封建迷信因素的影响,成为布傣族群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布傣族群天琴表演队多次参与到节庆活动的表演中,极大地提升天琴音乐在中越边境各民族中的影响力。因此,天琴乐器也就成为因民族音乐文化而兴的商品,同时又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购买天琴乐器的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布傣族群的专业法师,天琴是其艺术表演的工具;第二类是其他民族音乐人中对天琴音乐感兴趣的群体,他们是音乐文化民族交流的中心;第三类则是中越边境的旅游群体,他们是天琴音乐跨民族传播的主体力量。

三、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的动因

(一)基于自然环境的考察

从民族的角度而言,中越边境的龙州、东兴、凭祥、防城港等县市生活着不少世居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民族性是音乐文化的基本属性。而从区域的角度而言,中越边境是沿着中国与越南国界线的一个次区域,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受到区域环境以及发展历程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得以开展的首要因素便是相同的自然环境。首先,从地形的角度而言,中越边境山川起伏,多山,崎岖不堪是其主要特点。就以凭祥市为例,其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山脉、中部山脉、东南部山脉、东北部山脉和自东而西再向南的中部峰丛盆谷地带构成了主要的地形地貌,交通极为不便利。其次,从气候的角度而言,中越边境多数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空气中湿度较大,受此影响,植被资源极为丰富。在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相同性,使得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在源头上就具有相容的空间,这也是音乐文化中民族交流现象的主要成因。

(二)基于历史文化的考察

独特的历史环境使得广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也为音乐文化中的民族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文化起源的角度而言,广西中越边境各少数民族均属于广义上的那文化圈。所谓那文化圈,也就是水稻文化圈。广西少数民族中的壮族、侗族的先民是最早进行水稻种植的,而稻田在壮侗语系中被称为“那”,因此,由此孕育的文化便被称作那文化。那文化圈民族内部有着很强的同质性,且这种同质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前文所言及的铜鼓文化。作为一种乐器,铜鼓在壮族、侗族、苗族等中越边境世居民族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民乐音乐文化交流的深刻动因。以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烙印,除了多神崇拜等原始观念外,最为典型的便是音乐文化中的山歌。壮族、苗族等均有着丰富的山歌资源,且在歌曲内容、唱腔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相比于其他文化而言,音乐文化交流的空间更大,这和音乐的抒情艺术属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人类情感本质上是相通的。

四、结语

中越边境音乐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尤其是在音乐主题、审美风格、常见乐器等领域,更能体现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深入地把握中越边境音乐文化中的民族交流现象是我们理解中越边境文化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2]韦美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03):24-29.

[3]陈丽琴.民俗传统:京族民歌传承的文化生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08-112.

[4]秦红增,宋秀波.民族文化的地方传播与区域空间——基于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2):56-62.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庆城市音乐文化建设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广西右江壮族排歌音乐文化初探
民国时期我国音乐的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试论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