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产业集群升级
2019-04-25刘刚刘捷
刘刚 刘捷
关键词: 传统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 创新生态系统
摘要:
持续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推动传统生产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的转型和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基于价值网络动态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无为县特种电缆的研究表明,在集群内部创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通过构建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效连接、引进和集聚外部创新资源增加技术供给,是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基本动力和机制。其中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传统产业集群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200391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成功使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工厂”。而构筑“世界工厂”的基石则是遍布全国各地的生产型产业集群。如何继“世界工厂”之后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是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其中,生产型集群向创新型集群的转型和升级,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推动力。如何通过创新资源的引入和集聚,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产品的高端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前产业集群升级的主题。
从技术来源看,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外生型产业集群和内生型产业集群。外生型产业集群的技术是外源型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和管理输出成为当地产业集群的主导者,本地企业则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成熟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从事加工制造活动。对国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依赖,使外生型产业集群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内生型产业集群则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当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根据技术和知识的密集度不同,内生型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产业集群。其中,高科技产业集群是依托当地的创新资源,通过新兴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一般位于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主要依赖当地原有的产业和技术,数量众多,广泛分布在科技创新资源匮乏的县和镇域范围。在发展的初期,传统产业的技术主要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逐步发展壮大。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如要素成本的上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因为缺乏创新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作为典型的内生型传统产业,电线电缆产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10年电线电缆产业快速成长为产值规模仅次于汽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业部门参见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2011年发布的《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指出“按产值规模算,电线电缆制造业在全国机械工业的细分行业中,仅次于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位居第二。”
,形成了包括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河北省宁晋县、江苏省吴江市、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浙江省富阳市和临安县在内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在产品结构上电线电缆产业出现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的局面。因為低端电线电缆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艺简单,进入门槛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而包括环保、阻燃和耐火方面的特种电线电缆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尤其是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电缆产品的供给方主要是跨国公司。
为了实现对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电线电缆产业开始自发地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电线电缆产业的升级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依托大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提升,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走规模化和产品高端化并重的路线;二是以集群内中小企业为主导,通过集群内部的协作积极连接和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探索走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和高附加值发展道路。前者的典型是江苏省宜兴和吴江市,后者的代表则是安徽省无为县和河北省宁晋县。作为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典范,安徽省的无为县高沟镇,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体通过连接、引进和集聚创新资源,逐渐从低端普通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发展为高端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为了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本文以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安徽省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高沟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高沟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特种电缆产业集群。因而,在本文中,我们用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指称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
升级为案例,通过实际调查和文献分析,概括和总结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尤其是考察和分析无为县高沟镇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如何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导,积极连接外部创新资源,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产品高端化和进口替代的动力和机制。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后发国家,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理论研究包括多个维度。从现有文献看,大致存在着产业结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三个分析视角。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产业升级可以看作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第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的提高,而且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与三次产业的融合。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者们更多地从生产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视角考察产业升级问题。尤其是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察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的焦点[13]。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视角则重点考察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嵌入型向高附加价值型攀升[46]。从集群发展的实际看,满足国内市场的高端化需求和提升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是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动力。而集群的网络结构[7]、集群环境[8]和集聚程度[9]等因素,都会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水平和绩效。
无论是外生型产业集群还是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产品从低端向高端的发展只是产业升级的表现,本质上则是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涉及原材料、中间产品和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而且涉及研发服务和人力资本的培养,也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完善过程[10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方法开始引入创新研究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看来,创新是多元创新主体适应环境变化条件的知识和技术创造和应用过程。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价值创造的网络。因而,创新表现为价值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价值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动力和机制。
。如果说产业升级的本质是技术和知识供给能力的提升,那么培育和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增加技术和知识供给的基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适应创新需求的条件下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的技术和知识供给。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近,1992年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 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RIS)概念。库克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12]。David Doloreux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核心在于一个经济体的创新绩效依赖于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与公共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13]。
Patrick Ronder and Caroline Hussler对法国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决定因素的分析表明,构建与外部组织交流和互动的机制往往比仅仅关注内部创新资源的发展更为重要,区域创新政策的重点在于支持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尤其是在本地创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能否建立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和知识交流和互动机制,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14]。
Gu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研究应该置于经济发展的框架中[15]。Edquist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发展创新系统”的概念,认为与发达国家创新系统相比,后发国家的发展创新系统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关键性区别:一是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更重要;二是渐进性创新比根本性创新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是对处于扩散中的技术的吸收比进行原始性创新更重要;四是中低技术领域的创新比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16]。Viotti关注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要注重技术扩散、吸收和学习[17]。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看,区域创新系统就是指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 [18]。
与区域创新体系相比,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强调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自组织过程。Ron Adner融合了仿生学的理念,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系统的主体是企业[19]。曾国屏等考察了目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框架和模型,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性、栖息性与生长性[20]。李万等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创新30范式演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認为其实质是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21]。
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多视角讨论,但是如何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构建什么样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尚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于我国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而言,面对的是两类特殊情境:一是因为受国家和地区创新资源布局的影响,分布在县域甚至乡镇范围内的产业集群内部创新资源极其匮乏;二是集群产品的高端化更多地表现为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即对发达国家高端产品的模仿创新。如何基于中国情境培育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内外部多元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协作,学习、吸收和模仿发达国家同类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以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是目前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践和理论前沿。
三、研究方法和设计
1.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而言,因为市场、技术和资源环境差异,可能存在不同的产业升级路径。本文以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外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涉及跨国公司的产品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动,较为复杂。因而,本文首先分析较为简单的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
考察在集群内部创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连接和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基于现有生产网络构建创新网络和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动态演进过程。
在我国内生型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践过程中,位于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的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是一个典型案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通过外出务工人员的集体创业,在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及周边乡镇形成了一个拥有268家企业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与其他地区类似,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是生产型的,主要生产低端电线电缆产品。随着低端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内高端产品市场需求的出现,2008年之后,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开始探索产业升级道路。为了满足高端电线电缆产品市场需求,通过连接和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构建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升级为以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集群。集群研发和生产的高铁、核电、军工、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使用的特种电线电缆,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元素。
为了分析无为县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如何从生产网络发展为创新网络的动力和机制,本文选择从事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14家创新型企业和1家检测机构为样本进行实地调查根据无为县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无为县共有27家电线电缆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资质。本文主要选择发源于高沟镇的14家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资质的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和数据搜集,占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资质企业的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