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出题意图 突破解题瓶颈
2019-04-25河北李凤敏
河北 李凤敏
有人说现在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物理、生物、化学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地理题的出题材料,尤其是一些统计图表类题目,更是让人感觉考的不是地理,而是数学。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如果你做题的时候有这种感觉,首先说明你的基础知识还不是很扎实,另外就是你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差,因为命题人无论命创什么样的试题,总是有最基本原则的,他们要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的四项能力来进行。每道试题在出来之前,材料要精挑细选,不能太啰嗦,该有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全面,能为解题所用;每道题主要考查哪些地理知识或者原理、规律,出题人也是要注明的。因此,即使出题的情景材料不像地理,但我们要学会从地理学的规律出发,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从中找到地理的蛛丝马迹,长此以往练习,相信同学们的能力一定能有一个飞跃,你也会越来越喜欢钻研地理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几道试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揣摩出题意图,透彻解题。
【例1】地温是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统称,不同季节地温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图1为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如果a、b表示3月或9月,该监测点
( )
A.a月期间地面积雪渐薄
B.b月期间地下冻土渐薄
C.a月期间地表温度渐高
D.b月期间地表温度渐低
2.该监测点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出现在
( )
A.地下2 m B.地下4 m
C.地下6 m D.地表
【答案】1.B 2.D
【解析】试题情境设计为两个季节(春和秋),图中给的时间也是3月和9月,要解答第一题,首先我们要对应找到a和b的月份,应该是a对应9月份,b对应3月份。怎么找到的呢?材料中给出了“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说明入春后,地面的温度是由低逐渐升高的,而b地面的温度虽然是负值,但实际上根据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冬季温度应该比现在更低(如图左侧虚线);同样的道理“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秋季地面温度相对于夏季应该是下降的,即夏季温度应该比现在更高(如图右侧虚线)。继而根据脑补图像,我们也就可以选出第二题的答案为D。
图2
看完答案和解析后,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这题很简单。而在实际考试中,学生对这组题的正答率很低,尤其是第二题。做错的原因主要就是误入了命题人的陷阱。
1.学生误区解读——断章取义
“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很多同学把这两句话理解成春季地面温度是正值,秋季是负值,所以就认为b是秋天,a是春天。
其实,即使这里判断错了,后面看选项的时候如果足够认真,也可以知道前面的判断是错的,因为如果a是三月份则A.a月期间地面积雪渐薄正确;C.a月期间地表温度渐高也正确;D.b月也就是9月期间地表温度渐低这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做到这里只有B选项是错误的。结果只能是前面的判断是错的。正确答案应该b是春天,a是秋天。
命题人用地面净辐射这个概念,就让很多没有耐心读题的学生上当,而且没有把所有选项都分析一遍,也就错失改正的机会。如果第一个选择题做错,第二题就只能根据图中距离最远的地下2米的位置,得出温差最大的深度,而忽略了这个图并不是冬季和夏季地温变化的曲线图。
2.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人实际上是想让学生根据材料,判断b是春天,a是秋天。如果一旦判断错误,出题人还给了第二个机会改正,第一题只要多看一个选项,就会发现前面判断错误。一旦a和b判断正确,根据学生的所学知识(冬季过后春季温度会逐渐升高,夏季过后秋季温度会逐渐降低)推测出冬季和夏季的地温变化曲线,当然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也不能正确的推测。在该题中,命题人首先考查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进而考查了调动和运用知识(四季地面温度变化规律)、探讨和推测知识(做出辅助线)的能力。
【例2】洛仑兹曲线图中代表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仑兹曲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与山东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
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
2.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 )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逐步增强
C.趋于均衡
D.60%的土地集中全部人口
3.在山东省人口分布变化过程中,人口大量迁入
( )
A.与河北交界处 B.沂蒙地区
C.黄河入海口区域 D.青岛、济南
【答案】1.C 2.B 3.D
【解析】第1题,全国人口集中分布在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地区,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第2题,通过山东省1953年、1982年、2010年面积—人口洛仑兹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曲线越来越偏离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不均衡程度加强。第3题,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程度增强,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异,四个地区中济南和青岛经济实力强,吸引力强。
第1题正答率特别低,学生们大多数选择经济因素。第2题难度很小,只要看清图例就能分析出来。第3题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现在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山东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结果。
1.学生误区解读——题意不清
第1题,学生们都选择经济因素,实际上是根据所学得出的,但是他们忽略了,前面的“与山东相比”。第3题,一则学生们对于哪里经济发达没有概念,二则现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从农村迁入城市)没有掌握清楚,所以很多学生没有答题思路。A选项,山东与河北交界处是一个特别模糊的区域,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的内容,所以无法判读是否发达。B选项,沂蒙地区是革命老区,相对落后。C选项,黄河入海口区域,是黄河泛滥的区域,无法建设大型港口城市,也不发达。
2.揣摩命题意图
出题人给出的“面积——人口洛仑兹曲线”在这道题里用处较单一,可以判读得出山东现在的人口分布不均程度增强;根据全国的平均线,也只是得出全国人口分布不均程度比山东省更强。更多的出题意图是主要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本组题目实际难度不大,出题人布局的试题顺序,使难度增加了。按照1、2、3排列,学生判读容易产生错觉,因而正答率下降。如果把试题的顺序调整一下,按照2、3、1的顺序,学生在做完第3题后,大多数可能就知道了山东之所以人口分布不均,是城市化(经济因素)导致的结果。再做第1题,也就能够注意到“与山东相比”,全国人口分布不均就不能再选经济因素,而应该是最基础的自然因素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