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题研究与设计
2019-04-25山西赵志峰郭瑞清
山西 赵志峰 郭瑞清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及相关地理试题的命制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优势,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战场。区域是地理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基于区域背景的地理试题的命制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理试题命题素材丰富,且命题素材资源的价值较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命题背景,通过对其所处地理环境的深入研究,设计了“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图文材料,对区域背景环境中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探索学校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兴趣;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试题背景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上游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河套平原的结合部。该保护区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风沙活动频繁,地表风蚀强烈。
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河套平原绿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农业绿洲之一。历史时期由于毁林开荒,多次反复弃耕与复耕,以及草场过度放牧,原生植被和表土被破坏。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土壤盐碱化,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形势严峻。该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保护措施的施行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治沙漠化、恢复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生态环境问题的典型性和地理试题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要求相结合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地理关键能力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它是由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口、产业活动、城市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且各要素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要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要求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涉及地质地貌、河流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适应地理学科不断提高的学科能力要求。
其次,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本身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理试题相关考查的适宜载体。以贴近学生生活所在地的地理事物为命题对象或背景,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深入到区域认知的过程中,学生对该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可为分析、解决相关地理问题提供依据,这种对区域做全面分析的过程即区域认知的过程,属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高中地理相关试题的承载体必然涉及某个区域,对涉及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分析,可使学生了解、认识区域的背景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命题研究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背景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敏感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水平。
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学生大多去过该保护区,即自主开展了相关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这种自发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够锤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能广泛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积极开展相关地理研学旅行及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学生会对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及风土民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感性认识,能更好地、准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极为有益。
最后,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特征明显,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等方面。学生要理解和解决当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在宏观上运用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以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为命题背景和素材,可以提高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及可持续的发展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演变,关爱地球家园的真挚情感。
二、试题设计
1.试题题目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材料二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部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处于温带内陆受东亚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带,该保护区紧临黄河。保护区于1995年建立,2005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地貌特征属内陆高平原及河套平原。自然保护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70,极端干旱,风沙频繁,地表风蚀强烈。据哈腾套海气象站观测≥10℃天数为162天,积温3 222.2℃,干燥度>10,年平均风速为5.4m/s,主要的灾害有沙暴、“黑灾”及“白灾”。“黑灾”即干旱地区在某些年份的冬季,由于多日降雪量少或无降雪,使牲畜因缺水,膘情下降,甚至大量死亡的一类灾害。“白灾”是指主要发生在草原牧区冬季,由于草原被超过一定厚度的积雪完全覆盖,牲畜因无法啃食牧草,导致食物缺少,而致其死亡的一种灾害。
该保护区总面积为123 600公顷,其中沙漠总面积为29 910公顷,平原湿地27 990公顷,湿地3 600公顷,且由于保护区内沙丘间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沙漠湖泊众多。植物资源相对丰富,目前查明有高等植物54科161属304种,有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棉刺、沙冬青、肉苁蓉。
(1)描述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2)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3)试简要分析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黑灾”及“白灾”的成因。
2.参考答案
(1)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风蚀强烈;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处于内蒙古高原(内陆高平原)与河套平原的交界地带,多风成地貌,如沙丘;河流欠发育,几乎无地表径流,但由于引黄河水下渗的缘故,保护区发育有沙漠湖泊;植被为温带荒漠,多旱生植被,具有低矮稀疏的特征。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处于温带内陆受东亚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全球变暖是该地生态脆弱的重要自然因素;该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比较小,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植被低矮稀疏,生物量小,构成生态环境的要素比较单一;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生产、生活行为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冬季降雪量小;冬季由于距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多大风,性质较干燥,且加大了蒸发量,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小,冬季多日降雪量少或无降雪;冬季天寒地冻,水源较少,农牧民取水困难,使牲畜因缺水膘情下降,甚至大量死亡,形成“黑灾”。
受寒潮等天气的影响,有些年份冬季降雪量相对较大;由于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消融;受气温日变化的影响,积雪表层融化又冻结,在积雪表层出现一硬壳,更不利于消融,也不利羊群啃食,积雪长时间覆盖草场,导致羊群因食物缺少而致其死亡,形成“白灾”。
3.设计思路
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全球变暖、恶劣的气候条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题以内蒙古自治区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为命题背景,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家乡、探索地理科学与生态科学奥秘的热情;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本试题主要考查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作用下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以哈腾套海自然保护区“黑灾”及“白灾”成因分析为载体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变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