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沼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

2019-04-24江苏朱晓敏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扎龙蒸发量沼泽

江苏 朱晓敏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有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效,是人类保护和开发的重点。依据历年高考试题,研究湖沼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考试涉及的重难点,探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把握命题特点

湖沼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涉及的知识点多,设问的角度新颖。仅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新课标全国卷I中的扎龙湿地的形成等;新课标全国卷II中的“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新课标全国卷Ⅲ中的“贝加尔湖的形成、湖水深度还在加大、湖水更新缓慢的原因”,“盐沼卤水制纯碱”,“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火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改进意见”等。

1.以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一般湖沼类试题多运用材料、经纬网、等高线、注记等为背景。如推测扎龙湿地形成的地貌、气候特点;“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这就需要学生快速、准确对试题中涉及的区域进行定位、从文字描述和地理图标中获取有关的地理信息,准确简洁地解答问题。

2.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考查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一般湖沼类试题以具体案例的图表资料和区域图为切入点来考查。原因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措施往往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典例】(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读试题】

该题以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和扎龙湿地的形成为背景,考查扎龙沼泽湿地的形成条件、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湿地盐度的变化以及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的利弊分析。试题材料文字精练、内涵丰富;地图简洁、直观明了;部分信息在设问中呈现,使设问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即当河道受山体滑坡、泥沙淤塞等原因使河流排水受阻,在河谷或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湖;但“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且“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判断该地地形平坦、开阔(面积大)。乌裕尔河水不断注入湿地,湿地水没有外流河道流出,且“面积相对稳定”,沼泽水主要靠蒸发消耗,故气候干旱,蒸发能力强。

(2)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是水量平衡的变化过程,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乌裕尔河原为外流河时,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因“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短期内,降水量仍然大于蒸发量,使“河水泛滥”,扎龙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但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才使得“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3)乌裕尔河携带溶解盐分注入扎龙湿地,湿地水又无外流河道流出,水分蒸发,盐分积累,使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赞同。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使河水外流,水循环加快,盐分随水流失,可以防止盐分富集;泥沙被河水带走,减轻泥沙淤积;河水自净能力增强,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恢复水质;使乌裕尔河与嫩江相通,有利于水生生物的洄游,扩大水生生物种群及规模,主要体现了外流河的特性和功能。不赞同,如果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将使扎龙沼泽干涸,丧失湿地的生态功能,所以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参考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近几年全国和部分省区高考试卷中有关湖沼类试题的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和设问角度,从中总结出湖沼类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往往选取某区域的某个湖泊或沼泽,以文字、区域图、统计图表等形式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湖泊或沼泽的特征、开发利用、形成原因(条件)、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发展变化及其影响、生态功能、某要素对湖沼功能的作用、湖沼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和治理的措施及意义、某种开发方式对湖沼的影响等。

二、探究复习策略

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在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基础上,把握命题特点,厘清重难点,狠抓主干知识,以干带支,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1.辨析概念、特征

湖泊和沼泽都属于湿地,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换流比较缓慢的水体;沼泽是指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由于铁的还原,使土壤呈蓝灰色或青灰色)存在的土地。湖泊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大小、补给方式、水位(面积)、结冰期、汛期、含沙量、透明度、矿化度、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等,一般按照湖水的含盐量(矿化度)分为淡水湖、半咸水湖和咸水湖,按照湖水的排泄条件(湖泊与海洋的关系)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沼泽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沼泽的类别、水体深浅、植物、水量、面积变化、有无结冰现象等方面来描述。

2.湖泊演变为沼泽

泥沙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使湖水变浅,在光热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始生长喜水植物和漂浮植物;随着植物的死亡遗体堆积于湖底,在厌氧条件下,植物死亡遗体分解速度慢,植物残体不断累积而形成泥炭;随着泥炭层的增厚,湖水进一步变浅,湖面缩小,最后泥炭堆满湖盆,水面消失,整个湖泊水草丛生,演化为沼泽。所以湖泊演变为沼泽或陆地,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体现,是自然演替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湖泊的消亡。

3.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一般具有净化空气(尤其是沼泽)、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维持区域水量平衡、蓄水防洪(削减河川洪峰和延缓洪峰出现时间)、调节径流、净化水质、提供水源、调节局部气候、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依据水位高低,沼泽水、河水、湖水之间往往有互补关系;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径流量具有调蓄功能。如我国对洞庭湖实施退耕还湖就是为增大其蓄水能力,增强对长江干流的调蓄功能;巴拉圭河上游洪峰流量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次年2月份,流经面积广大的潘塔纳尔湿地后,洪峰流量却多出现在每年的3—5月份,这是湿地蓄水和延缓洪峰出现时间的体现。

4.湖沼的形成条件

湖泊形成条件有能蓄水的湖盆,按照形成湖盆主导因素的差异分为构造湖盆、冰川湖盆、火口湖盆、堰塞湖盆、水成湖盆、风成湖盆、陨石湖盆等;要有可蓄积的水源。在地形低洼,地面坡降小(平缓),排泄不畅,当接受过量大气降水或地面来水时,水分储积的地方;或有多年冻土层,下渗量小;或纬度(地势)高,气温低,蒸发量小的地区往往形成沼泽,如俄罗斯北部因地形平坦、开阔;河流凌汛使河水泛滥;多年冻土层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

5.梳理知识体系

湖沼知识关联图

猜你喜欢

扎龙蒸发量沼泽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带春回扎龙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七绝·游扎龙湿地(外一首)
沼泽时代
Passage Seven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