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2019-04-23任永梅谈晓勇王伟唐雪
任永梅 谈晓勇 王伟 唐雪
[摘 要]在新经济时代,在国家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专业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升转型升级,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对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从各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课程设置、理实融合的体系、支撑平台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167-03
在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相融合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在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任务感召下,高职院校如何将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相结合,运用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注重技能培训的阶段向着注重素质能力培养、注重精神培育的转型提质阶段演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概念认知存在偏差
1.作為重要的教育场所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阻碍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2.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没什么用处,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只有在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有的学生轻视学校举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技能方面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噱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途。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误解,不能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对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全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方面的功利化思想趋向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无视,使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是阻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
3.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在“中国制造2025”任务感召下,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很多企业的掌舵人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他们的目光是更多地在985、211等国内知名的重点高校去探寻,并没有将目光投注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并没有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其未来潜在的多数派员工的全面能力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
1.优秀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该系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不熟悉,在企业工作方面也没有丰富的经验,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各院校也有一些企业工作的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因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流动性强等问题,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和质量。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单纯地依靠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方面无法深挖,教师在课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偏离学生的现实环境,讲解的创业成功情况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而发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缺失系统性的教育体系。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有待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环节,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系统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多数高职学院在最初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设计时,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不能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性;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实践活动分散,不分层次;第三,许多高职院校将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定义为技能培训的训练场,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育目标;第四,缺乏与创新创业重要实践场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没有真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纸上谈兵”。
4.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当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只强调对课程教学体系的评价,忽视对实践活动的考核,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深度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提高其参与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缺乏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企业、家庭和校园环境。当前,这四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
1.政府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不足。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舆论导向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是政策偏重于普通高校,对高职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升级创新和创业教育。
2.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因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并不太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贸然投入资金、创业导师、实训实践基地,并不能保证得到其希望的智慧成果,对本身的利益有损害;而且因为政府缺乏对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帮扶和支持奖励政策,单纯依靠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质,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因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点的考虑,极少会自发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家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解。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家庭,但许多家长不支持学生想要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认为创新创业与高风险是画等号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容易上当受骗,认为高职院校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实用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错位。
4.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在多数高职院校校园中,没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仅没能被鼓舞,反而是在贫乏的文化环境中被消磨殆尽。
二、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虽然目前社会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观点不同,但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基本一致,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1]。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掌握除学术性、职业性两本教育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2]。高职院校在施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其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意识,培養其与企业家一样的勤奋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只是一种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其核心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在现今中国新经济时代,为完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高职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升,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优秀企业家的优秀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重要主体学校、学生、企业应摒弃其功利化思想,三方密切积极地合作,才能为社会输送经济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的边缘化到中心化的转变
高职院校应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补充,而是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专业课、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中,特别是应与专业课程有效地融合。具体来说,第一步可以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相应地设置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信念教育的基础知识融入大一的通识课程当中;第二步在大二阶段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可依照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以选修套餐或单科自由搭配的形式,让学生依照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自由进行选修;第三步依照区域发展、本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变化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除此之外,学校应培养专业教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的教学力量,并主动更新评价体系,制定吸引企业导师的奖励鼓励政策,吸引企业家、管理人员、企业成功人士成为学校的创业导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式由单一到综合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发现与传递的功能定位、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深刻影响并制约着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4]。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在于实践,价值也在于实践[5]。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的问题,只有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训练相辅相成,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实践,才能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这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整合的过程入手,以案例教学、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景教学、资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整理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识别创业机会,设计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布置零投入的创业实践任务,让学生学会在这类的创业实践任务中梳理市场需求,确定核心产品,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划。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形式,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现代学徒机制的作用,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专业教师、生涯规划导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化的实践指导。
3.按照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需求,创新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多方位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学校应与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由创业导师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依托各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梦想和社会价值。
(四)促进建立创新和创业支持: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参与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由单一一方来推动,而应由多方共同参与、共同主动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应承担引导职责,学校承担教育职责,社会力量中的企业和家庭都应该主动参与、多元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有效地打破各为其利的局面,真正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搭建政、校、企、家四方协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支撑平台,是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提质的关键问题。
1.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支持奖励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和教育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和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政府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建立政校企行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人才互派服务型与开放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项目孵化基地。
2.建立创新创业文化进校园机制。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创业优秀校友模范和成功企业家进入校园进行讲学,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企业和学生创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平台,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精神氛围;大力营造宽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创造的宽松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创新创业失败补偿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帮扶。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6]。
3.企业应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自身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多数派员工,应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形式,培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为企业和社会输入高质量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4.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家庭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伴一生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創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向学生家长传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理念。一方面要邀请创业成功的家长成为学院的创业导师,向学生传递身边的创业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让家长群体认识到学校施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创业有帮助,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让家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根据时代需要,更新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理论与实践多元地融合,加上有效的支撑平台,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2] 高成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71-74.
[3] 余新华.大学毕业生人才适用性问题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122-124.
[4] 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1):1-7.
[5] 张旭刚.转变与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与超越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18(2):71-76.
[6] 马怀立.试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6(15):65-68 .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