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某独立学院大类培养模式之探讨

2019-04-23刘深

大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刘深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独立学院也逐渐采取大类培养模式。然而,较早推行大类培养模式的广西某独立学院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大类培养模式来完成。大类培养的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新世纪高校教改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类培养;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155-03

自21世纪以来,各种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现代知识体系渐呈交叉融合之势。全球高等教育正朝着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而国内多年的高等院校教育实践表明,传统的按专业培养的模式,即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按专业或学科方向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一律按被录取的专业或学科方向组织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以下简称“大类培养”)渐成趋势。

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6〕36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月)》等可以看出,大类培养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广西的8所独立学院中,广西某独立学院是较早实施大类培养模式的高校。在近三年的大类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思考,本文拟对此略加探讨。

一、现实问题

广西某独立学院于2015年始探索大类培养模式,至2016年,已将13个专业分别纳入5个大类进行招生,具体表现为: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然而,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传统不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实施大类培养,亦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问题

通过大类招生的学生入校后首先将接受半年至1年的基础培养,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前的学生处于完全“专业融合”的状态,这就需要对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课程设置的调整,这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如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是72学时(4学分),而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为90学时(5学分),如何融合,很是踌躇。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些问题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专业分流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往往基于当下的就业需求,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放弃冷门专业。如2015级某一专业因分流人员太少,就没有开班。这对某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此外,为保证专业分流的有效进行,学院必须会合教学科研部、学工处、各专业教研室等相关部门,至少提前半年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进行三次摸底,再综合考量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合理的分流计划,还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这显然是一个任务繁重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就学院语言文学类的师资而言,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较少,缺乏足够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这导致在统合两大专业的师资进行大类培养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学院虽然在努力通过内培和外引的方式不断引进人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但这又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

(四)实习实践环节的设置问题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一个更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一个更强调“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故其各自的实习实践环节的设置大有不同,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读书报告和经典著作读书研讨等实习环节,而国家汉语教育专业没有。这就必须构建新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此外,目前学院的大类培养基本属于同一级学科内大类培养,如汉语言文学与国际汉语教育隶属于同一学科,大类招生也只针对文科生,这样其实并未实现“文理交融”的目标。因此,学院目前的大类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二、优化思路

根据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现状,有必要对当前的大类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类培养模式

推行模块式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处理好人文 与科学的关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實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就业质量。

(二)调整学院专业大类的设置

学院目前有33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只有9个专业,而这9个专业又分为4个大类。就现实而言,目前大类培养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考虑各专业的学科性质、未来发展、核心课程以及就业状况等各方面情况,科学规范地扩大专业大类的设置,如还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与外国语言文学类归并为一大类,等等。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教学文件。而学院当前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未完全体现出大类培养的特色,故初步设想如下:第一,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学生兴趣和家长的期望,坚持学以致用,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大类培养目标。第二,在大类培养的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教育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对现有的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统一规划试验教学、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竞赛、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社团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将学生所修的总学分控制在160分以内,其中实践占40学分。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该相同,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下的专业须开设相同的专业课,应该统一学时、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组织教学、统一考核,等等。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