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EET认证下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23肖旻刘虹

大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肖旻 刘虹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有助于优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规范,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围绕着教育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等问题,探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IEET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模式;通信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151-04

中华工程教育学会简称 IEET(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官方和非营利性的社會组织机构,是我国台湾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教育评鉴组织。IEET于2007 年 6 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又先后于 2009年 6 月、 2012 年 6 月和 2016 年 6 月加入了《首尔协议》组织、《 悉尼协议》组织和《堪培拉协议》组织,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四大工程教育认证协议组织的正式或准成员[1-2]。IEET的宗旨是研究推广工程级科技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IEET在工程教育、信息教育、技术教育、建筑教育和设计教育这 5 大领域开展国际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3]。我国目前在台湾地区已有80%以上高校的工程系部参与了IEET认证,在福建省和广东省也分别有24所和19所高校参与了IEET认证。

我国“十三五”规划将新一代信息通信列在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领域的首位。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台湾新竹科技园的自然条件十分相似。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强大的产业下游电子整机产品市场,以及多年积累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通信产业发展基础和人才基础,为厦门电子通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均需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先导。为了保证国家和地方经济能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基础扎实、后劲充足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海峡两岸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借鉴IEET工程认证的教育理念,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

IEET推动的工程科技教育认证是一项非政府、同行间的审查机制,其主旨在于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确保系部的教育质量。IEET认证的要求不是比较排名,而是确认系部能够持续达成其自定义的教育目标及其毕业生具备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即IEET认证鼓励以大学院校系部为本,透过认证机制维系教育质量,彰显专业特色,并追求持续改善[1]。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IEET认证框架如图1所示。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有三:一是追求以学生为中心,主张由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表现和评价,并且考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优秀的个例。二是追求以成果为导向,主张从以知识教授为中心转移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全程跟踪评价并实行过程性评价,追求持续改进[4]。

二、IEET工程教育认证下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目标与毕业要求

1.教育目标

IEET认证中的“教育目标”是指受认证系部预计学生毕业后 3~5 年所具备的成就。教育目标必须与学校或学院的发展愿景产生关联,且能展现受认证系部的功能与特色,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需要。制定教育目标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家长、校友和雇主等多方的参与,并且有足够的材料证明目标是可以达成的[5]。

厦门理工学院一直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办学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学校的愿景和未来发展规划,同时兼顾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信工程专业确立了以下的教育目标:一是能够综合运用数理基础以及通信工程专业理论。二是具备综合分析、设计、处理工程项目的实务技能。三是具备人文素养以及沟通协调、团队合作与国际化的能力。四是具备持续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

2.毕业要求

IEET认证中的“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毕业时须具备明确特定的知识、技术(能力)及态度。依据上述4个教育目标,结合外界代表(咨询委员会、校友、企业)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的反馈信息,并经由工程认证推动小组多次会议的讨论及专业课程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讨论通过,我校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8项核心能力:一是运用数理与信息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二是设计与执行通信工程相关实验,以及分析数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执行通信工程实务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研发和测试工具的能力。四是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组建或产品制程的能力。五是通信工程相关专案管理、有效沟通、领域整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六是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及因应复杂且整合性强的通信工程相关问题的能力。七是认识时事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并具备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八是理解及应用专业伦理,认知社会责任及尊重多元观点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

1.课程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本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为导向,反向制定能够支撑核心能力达成的毕业要求,进而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OBE的理念,通过“知识+技能”的组合,打造以研发平台为导向的课程群,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和技能培养相互支撑的课程路线,辅之以学科竞赛和项目训练,突出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色。

(1)提前夯实基础。根据毕业生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在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引入设计开发型课程。例如根据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EDA设计,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均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前结束学完,这些课程已经部分覆盖毕业要求中的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基本技能以及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进而利用小学期的集中性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完成“电子工艺—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序列课程设计,为后续的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储备。

(2)学生自选模块。在高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发展需求將课程分成两个模块,学生可以自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每个模块都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行的方式,形成清晰的知识路线和技能路线,努力做到知识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统一。模块一为嵌入式通信系统,以嵌入式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为知识核心,以嵌入式通信电子系统设计为实践课程核心。模块二为信号处理及硬件实现,以基于FPGA的信号处理和VLSI(大规模集成电路)为知识核心,以FPGA通信电子系统设计为实践课程核心。值得一提的是,模块二可以部分满足集成电路前端设计的要求,响应特区大力发展微电子产业的需求,以及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要求。

(3)理论与实践并行。根据社会需求,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与理论课并行开设多门与通信工程应用有关的实验教学课程(如电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单片机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移动通信实验、现代交换实验、计算机通信网实验,等等),还通过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C语言专题训练、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培养机制

通信工程专业制定多种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三学期制。从每学年的2个学期中共抽出3周时间组成第三学期,学生在第三学期可以集中参加各种实习实训,聆听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和科研专题报告,参与创新性实验课题等;还可以学习双学位课程或对本专业课程进行查漏补缺。

(2)多样化的学生交流互换机制。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签订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互换交流项目。

(3)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学生可以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

(三)“双师双能型”的教学团队

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校际、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通过引进、认证、激励这“三个机制”,以及校外引进、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六项措施”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项。

(1)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一线学习和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优先聘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对于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派其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习,同时聘请合适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

(2)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以现有教师队伍为基础,通过在职培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方式,致力于师生自身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3)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四)校企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在建立通信工程专业咨询委员会时,其成员就包含通信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并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中心,实现校企共同管理教学运行、校内专业与地方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结合厦门市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重点从通信设备研发、通信集成电路前端设计等产业方向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建设融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校内实训中心、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同时配备指导教师,免费提供元器件和实验耗材;利用“校中厂”的校内实践基地创造现场“实战环境”。选择有行业代表性、生产技术先进、工程技术力量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协助构建标准规划的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工程实践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校中厂”。

(2)校外实训实习中心。依托省内大中型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微电子等大型龙头企业建设专业群校外实训基地,使各大企业成为学生广阔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各实训基地可以针对专业特点,在企业内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习锻炼,真刀实枪地进行训练、实习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同时,这些基地也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的重要阵地。

(五)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

IEET指出: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自发的、同行之间互相检讨的过程,接受认证的系部或研究所必须经历周期性且全面性的检视。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达到教育目标、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过程。通过认证的系部或研究所必须定期提出改进成果的措施或绩效,以此作为下一次(期中)审查的依据[5]。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图2所示。

这个机制主要在课程委员会及其他功能性课程组的主导下,建设实时有效的课程问卷调查资料平台,进行3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把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修订、专业软硬件建设、教學质量跟进有机联系起来。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专业对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修订主要体现在循环1和循环2中。其具体实施是采用每年选取一部分雇主(至少2年内不雷同)、校友(至少2年内不雷同)、毕业生进行教育目标、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和达成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先被反馈到课程委员会进行集中讨论,委员会据此初步修订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然后交由专业咨询委员会讨论核定,再交由课程委员会讨论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进而修订课程教学内容。而循环3主要是利用课程问卷调查和教学成果调查,检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根据毕业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逐渐达到毕业要求。

三、结语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高校应对招生制度改革、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高校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内涵改造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本文借鉴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规范和理念,以厦门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分别从教育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等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提升系部和教师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标准,以及如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认知,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金诚.台湾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十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37-41.

[2] 段雄春.台湾地区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7(12):92-96.

[3] 卢桂萍,崔宁,冼华龙,等.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7):1-2+5.

[4] 温志萍,程初.基于OBE的软件类课程混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3):164+166.

[5] 金诚.台湾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5):25-2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